真實二戰數據日軍平均1v3國軍,杜魯門:1v100也沒用!

印象特別深的一次,我帶人施工,和一群站大崗(打零工按天算錢)的人坐在一起,因為我不知道和他們聊什麼,所以也插不上話,時間久了他們也就忽略了我的存在。我發現這些人聊天的內容永遠離不開站大崗的瑣事。比如哪天遇到個老闆管的飯菜硬啦,比如哪個老闆好伺候啦。總之在我看來他們的所有精力都被鎖死在了站大崗的瑣事上。其中有一個特別能幹的,長的又高又帥還勤快,我覺得這個小夥子不錯,就和他說:我們公司再在這裡接到項目,你能當施工隊長自己拉隊伍來幹活嗎?結果這個高帥說:不行,沒幹過包工頭。他們不是輸在了戰術上,他們勤快能幹甚至也遇到過機會,但是他們死死的被鎖在了站大崗這件事的瑣事上,瑣事消耗了他們所有的精力。他們中很多人是站大崗這件事的戰術精英,但是他們很難從工作瑣事本身之外戰略的角度考慮工作,所以如果他們永遠不跳出來想問題,那他們必然在勤快的瑣事中走完失敗的職業生涯。

真實二戰數據日軍平均1v3國軍,杜魯門:1v100也沒用!

二戰中的日本就是典型的戰術高手戰略廢柴。平均1個日本軍人換3箇中國正規軍一點壓力也沒有,日本的參謀本部也是按照1個日本兵能換3個國軍來制定作戰計劃的,事實上在華日軍的實際戰鬥力也超過了1換3的能力。日本在對華作戰時佔據的是武器和訓練優勢,而當對美作戰不具備武器和訓練優勢的時候他們敢於亮劍敢於自殺式攻擊的拼命精神更是遠超盟軍。可是日本還是被盟軍打的一敗塗地。

真實二戰數據日軍平均1v3國軍,杜魯門:1v100也沒用!

回顧歷史,在二戰中軸心國日本扮演的就是一個小丑的角色。

按正常人的邏輯,如果我要打死兩個人,而且那兩個人還不會聯手打我的前提下。我肯定是先打死一個,再去打另一個。可是日本偏不,日本想幾十年前自己就是先打敗中國立刻又打敗俄國的,現在應該也可以多線作戰。所以日本打中國打到一半,趁中場休息的工夫跑去撩騷了蘇聯,結果在諾門坎被蘇聯打的很慘,日本也不想想日暮西山的大清朝加上垂死掙扎的沙俄能和堅持抗戰到底的國民政府加上軍事強國蘇聯比嗎?按正常人的邏輯,打不過大不了跑嘛,等準備好了再來打或者講和都可以。可是日本偏不。日本被誰打服了就真的服了,最可怕的是心服嘴不服。心裡怕了蘇聯還不談和,就這麼跑了。如果日本跑了就沒下文了也就算了,可是不久之後德國開始進攻蘇聯,都打到莫斯科城下了,這個時候日本如果在遠東捅蘇聯背後一刀,蘇聯腹背受敵興許就掛了。可是日本偏不,日本又用屁股想了想,就直奔珍珠港去了。當得知二貨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丘吉爾大笑道:戰爭終於要結束了;東條英機也大笑道:六個月足夠擊敗美國;希特勒默默的哭暈在廁所。

真實二戰數據日軍平均1v3國軍,杜魯門:1v100也沒用!

如果說二戰意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那日本簡直就是砍斷了德國的後腿。日本戰鬥力極強戰術極厲害但是戰略簡直就是用屁股想出來的。其實也不怪日本總出昏招,因為日本有下克上的傳統,幾個有眼界的首相都被軍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給暗殺了。一群狂熱的軍人戰術肯定厲害但戰略能厲害就怪了。

想起剛畢業的時候一個老闆的話,他說:在一流的公司戰略加三流的執行力和三流的公司戰略加一流的執行力之間我一定選一流的執行力加三流的公司戰略,所有的老闆都會選一流的執行力。當時我聽的一愣一愣的,現在看起來那個老闆根本就是自己沒能力制定一流的戰略,然後偏偏逼我們下面人幹出一流的執行力。這就好像一個笨雞自己不會飛,下了一窩蛋,然後天天逼著剛孵出來的小雞飛。

真實二戰數據日軍平均1v3國軍,杜魯門:1v100也沒用!

方向只要走對了,哪怕慢點,我們終將到達目的地。一輩子競爭下來比的不是誰的能力強誰更聰明誰的背景更好,比的是誰更有眼界誰更有格局。千萬別被眼前的瑣事消耗掉你所有的精力,學著從整個公司的角度,整個職業生涯的角度,整個世界整個進化史的角度去思維。即便眼前有小失,最後的贏家一定是著眼於詩和遠方的人。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