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每年農曆11月20日,夯築於明朝年間的同仁縣年都乎古城裡,村民迎來“於菟”巫風遺俗裡最重要的“於菟”驅疫儀式。早從農曆初五開始,寺院僧人已唸了三天的平安經,拉開年都乎村歲末“於菟”遺俗的序幕。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跳於菟的前夜,當地群眾還要進行"邦祭"的活動。首先是請神,在天亮時分,把二郎神的轎子從二郎神的廟裡請到要舉行邦祭的人家裡,在法師的帶領下進行祭祀。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第二天下午,選定的七名男子來到二郎神廟,脫去上衣,挽起褲腿,用墨汁或者鍋灰在全身包括臉上繪上虎豹的斑紋,並用法師施過咒的白紙條把頭髮紮成發怒狀,恰似猛虎狂怒的情形。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圍繞桑臺,伴著鑼鼓聲有節奏地跳起古樸的"於菟"舞。在表演快要結束的時候,有人在村口鳴槍,當於菟們聽到槍響後,便氣勢洶洶地衝出神廟,直撲村中。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法師引路,村民尾隨。七隻於菟中,兩隻為大虎,五隻為小虎。兩隻大虎伴著法師的鑼鼓,只在街中巡望震懾,其職責是防止妖魔從各家各戶中悄然逃循。此前各家各戶供桌上已經準備好了饃饃、果品及酒肉等,等著那些於菟前來享用。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在進入人家以後,於菟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搜尋食物,並將這些食物銜於嘴中,搖頭擺尾,做老虎吞食狀。於菟們從人家翻越出來後,匯聚在村裡的巷道口,村民們將準備好的中間有孔的饃饃穿在於菟們手持的棍子上,於菟們聚齊後,邊舞邊走出村莊。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如果村民家中有病人,他們還會從病人身上跳過,以示把病魔驅走。

當“七虎”走遍村落食足飯飽之後,村民點燃鞭炮,法師頌經,村民驅趕於菟。扮演於菟者一路逃竄到河邊,砸開河面上的冰,然後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紋。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燃起一堆火,讓他們從火上跨過去,表示這時候妖魔邪惡已經除去。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關於“於菟”習俗的歷史淵源,目前學界普遍比較認可的說法有楚風遺俗說和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說兩種觀點,且民間也有多種說法,概言之,“於菟”起源的究竟,還需進一步作大量、多方面的考察與研究。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2006年,熱貢土族“於菟”舞與熱貢藝術(唐卡、堆繡、泥塑)、熱貢藏鄉“六月會”被國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聞不如一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於菟”舞值得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