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解味之作者之謎」系列發佈之八:成書出版煞費苦心

書成之後,怎樣讓它流行於世?袁枚又大費了一番周折。

先是少量抄本進行散發,當然不能在自己周邊散發了,首選地當然是錢唐老家了(有學者發現歷史上傳抄最早最多的地區是浙西一帶,歷史上也曾出現紅樓研究的浙西現象),結果是反應冷淡,噢,原來是讀者沒有看明白自己的意思。怎麼辦呢?那就以批語人的身份引導大家來讀,大家反饋說讀不進去,於是,就在書中故意安排製造一些“誤謬”誘使你讀,效果可能還是不太理想,那乾脆就安排人將其書置於廟市,同時安排人數拾金購之,再安排人將這一情形廣泛傳播出去,效果不錯,勢頭有點看好了。

不幸的是,當時的文字獄愈演愈烈,《紅樓夢》也難逃噩運。

「紅樓解味之作者之謎」系列發佈之八:成書出版煞費苦心

在風聲最緊的時候,袁枚忍痛割愛,通過批語,多次散佈那個在悼紅軒中披閱十載的曹雪芹“去世”的消息。——將來不管這部書查出什麼問題,都與活著的人沒關係,特別與我袁枚沒關係。過一段時間,又安排最活躍的批語人“脂硯齋”去世,以進一步撇清。

之後,袁枚還通過〈隨園詩話〉反覆提醒你:這是曹家後代雪芹乾的,接著又強調,這是百年前乾的,當然和現在的人就更沒關係了。

袁枚只好“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中待時飛”了。

之後一段時間,袁枚便打起行裝,帶上書籍開始旅行。這期間,他應該一面再細細推敲一下書稿,一面暗暗疏通各方面關係,等待著出書時機。

終於找到機會了——疏通上了權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以和大人在乾隆前的地位和其超凡的能力,很快就使“高廟然之"了。

書是可以出了,但,必須通過“政審”:你得把影清的字樣去掉,得把皇恩浩蕩體現出來,得讓人看到希望,就是說你得做一些修改(具體的修改情形今天是很難推斷了,書中前後也確有 不相銜接之處,但是,我們目前也只能就能看到的文字進行探討了)。

這就有點麻煩了,因為作者已“去世”了,袁枚當然不敢露面改了。

那就找了個半瓶子醋程偉元,程偉元又喊來一個窮書生高鄂。

問題又來了,而且是大問題,後面各集哪去了?——現在版本120回,原著批語中提醒是110多回。

雪芹“去世”時,書稿只放出去80回,沒有把書稿放完。如果這時和盤端出後三四十回,那不很容易讓人懷疑作者還在嗎?怎麼辦呢?總不能功虧一 簣吧。

袁枚自有辦法。那就先讓程偉元從“故紙堆裡”找20多回,“鼓擔上”再買10多回,然後教程偉元怎樣對外講。

程偉元怎樣說呢?看:“爰為竭力蒐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有廿餘卷。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卷,遂重價購之。”。

這段話細一琢磨是不靠譜的。如果能從“故紙堆”和“鼓擔上”得到,怎麼可能這麼巧的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而且只有這一份呢?很明顯,這是在撒謊。一下子能拿出三十多卷稿本,儘管“漶漫不可收拾”(必須漶漫不可收拾),也只有作者本人了。

其實,在前八十回文間,批語人至少兩次提醒書已寫完。二十一回回前:“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之三十回,猶不見其妙”。四十二回回前:“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以上兩例說明,書已寫完,且總回數約110多回左右,不超過114回。就是說後四十回中,非原作者寫作完成的至少6回。

「紅樓解味之作者之謎」系列發佈之八:成書出版煞費苦心

問題是,當初作者為什麼沒把全稿放出呢?

分析猜測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1,在散佈雪芹“去世”消息時,疏忽了後面章回的推出,2,增加讀者的懸念,3,著作權安全的考慮(這可能是主要原因)。

但,不管什麼原因,現在看,後四十回中,二十多回左右的文筆同前八十回豪不遜色,十回左右差距明顯(詳解可參閱今日頭條《紅樓解味》系列發佈之十)。

現在,我們暫不討論這些。看看事情再怎樣往下發展。

程偉元接著又說:“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釐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紅樓夢》全書始至是告成矣。”。這倒是實話,只不過釐剔截補的水平差一些罷了!現在就 不難理解,為什麼現行的後40回,有的文字呆板,有的仍然不輸前文了。

之後,一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力度(有研究認為是宮廷印書館印製),使程甲本橫空出世。又之後,僅幾個月,程乙本在程甲本基礎上又迅速二次印刷。《紅樓夢》終於在高舉吊明惡清的旗幟下,在皇帝眼皮底下,完成了最關健一步:大規模的堂而皇之出版發行!

寫到這裡,不由得不佩服作者的超凡的組織能力和過人的膽略!

佩服之餘,又不免悵然若失,“曹雪芹”畢竟在書中陪伴廣大讀者二百多年了,在書封面上陪伴了一百多年,這三個字寄託著讀者太深的情感,對此,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呢?(未完待續)


「紅樓解味之作者之謎」系列發佈之八:成書出版煞費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