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系列发布之八:成书出版煞费苦心

书成之后,怎样让它流行于世?袁枚又大费了一番周折。

先是少量抄本进行散发,当然不能在自己周边散发了,首选地当然是钱唐老家了(有学者发现历史上传抄最早最多的地区是浙西一带,历史上也曾出现红楼研究的浙西现象),结果是反应冷淡,噢,原来是读者没有看明白自己的意思。怎么办呢?那就以批语人的身份引导大家来读,大家反馈说读不进去,于是,就在书中故意安排制造一些“误谬”诱使你读,效果可能还是不太理想,那干脆就安排人将其书置于庙市,同时安排人数拾金购之,再安排人将这一情形广泛传播出去,效果不错,势头有点看好了。

不幸的是,当时的文字狱愈演愈烈,《红楼梦》也难逃噩运。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系列发布之八:成书出版煞费苦心

在风声最紧的时候,袁枚忍痛割爱,通过批语,多次散布那个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曹雪芹“去世”的消息。——将来不管这部书查出什么问题,都与活着的人没关系,特别与我袁枚没关系。过一段时间,又安排最活跃的批语人“脂砚斋”去世,以进一步撇清。

之后,袁枚还通过〈随园诗话〉反复提醒你:这是曹家后代雪芹干的,接着又强调,这是百年前干的,当然和现在的人就更没关系了。

袁枚只好“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了。

之后一段时间,袁枚便打起行装,带上书籍开始旅行。这期间,他应该一面再细细推敲一下书稿,一面暗暗疏通各方面关系,等待着出书时机。

终于找到机会了——疏通上了权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以和大人在乾隆前的地位和其超凡的能力,很快就使“高庙然之"了。

书是可以出了,但,必须通过“政审”:你得把影清的字样去掉,得把皇恩浩荡体现出来,得让人看到希望,就是说你得做一些修改(具体的修改情形今天是很难推断了,书中前后也确有 不相衔接之处,但是,我们目前也只能就能看到的文字进行探讨了)。

这就有点麻烦了,因为作者已“去世”了,袁枚当然不敢露面改了。

那就找了个半瓶子醋程伟元,程伟元又喊来一个穷书生高鄂。

问题又来了,而且是大问题,后面各集哪去了?——现在版本120回,原著批语中提醒是110多回。

雪芹“去世”时,书稿只放出去80回,没有把书稿放完。如果这时和盘端出后三四十回,那不很容易让人怀疑作者还在吗?怎么办呢?总不能功亏一 篑吧。

袁枚自有办法。那就先让程伟元从“故纸堆里”找20多回,“鼓担上”再买10多回,然后教程伟元怎样对外讲。

程伟元怎样说呢?看:“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

这段话细一琢磨是不靠谱的。如果能从“故纸堆”和“鼓担上”得到,怎么可能这么巧的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且只有这一份呢?很明显,这是在撒谎。一下子能拿出三十多卷稿本,尽管“漶漫不可收拾”(必须漶漫不可收拾),也只有作者本人了。

其实,在前八十回文间,批语人至少两次提醒书已写完。二十一回回前:“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其妙”。四十二回回前:“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以上两例说明,书已写完,且总回数约110多回左右,不超过114回。就是说后四十回中,非原作者写作完成的至少6回。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系列发布之八:成书出版煞费苦心

问题是,当初作者为什么没把全稿放出呢?

分析猜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1,在散布雪芹“去世”消息时,疏忽了后面章回的推出,2,增加读者的悬念,3,著作权安全的考虑(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但,不管什么原因,现在看,后四十回中,二十多回左右的文笔同前八十回豪不逊色,十回左右差距明显(详解可参阅今日头条《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十)。

现在,我们暂不讨论这些。看看事情再怎样往下发展。

程伟元接着又说:“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这倒是实话,只不过厘剔截补的水平差一些罢了!现在就 不难理解,为什么现行的后40回,有的文字呆板,有的仍然不输前文了。

之后,一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力度(有研究认为是宫廷印书馆印制),使程甲本横空出世。又之后,仅几个月,程乙本在程甲本基础上又迅速二次印刷。《红楼梦》终于在高举吊明恶清的旗帜下,在皇帝眼皮底下,完成了最关健一步:大规模的堂而皇之出版发行!

写到这里,不由得不佩服作者的超凡的组织能力和过人的胆略!

佩服之余,又不免怅然若失,“曹雪芹”毕竟在书中陪伴广大读者二百多年了,在书封面上陪伴了一百多年,这三个字寄托着读者太深的情感,对此,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呢?(未完待续)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系列发布之八:成书出版煞费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