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西湖三傑”之一——民族英雄張煌言

「原創」“西湖三傑”之一——民族英雄張煌言

“北望中原涕淚多,胡塵慘淡漢山河。盲風晦雨悽其夜,起讀先生正氣歌。”這是柳亞子《題張蒼水集》的第三首。

張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將、詩人、民族英雄。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崇禎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13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20年。

至清康熙三年,張煌言見大勢已去,隱居南田懸岙島不出。公元1664年七月,他因叛徒出賣,在隱居處為清軍所俘,押至家鄉鄞縣。儘管敵人許以高官厚祿,張煌言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八月初,解往杭州。臨行時,有幾千人為其送行。“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顛。或有賢達士,謂此勝錦旋。” 張煌言慷慨悲歌,殉國前有絕筆詩《入武林》,充分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武林”是杭州的別稱。

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

面對死亡的命運,張煌言在詩中所抒發的,不是對生的留念,也不見半點悲慼。充塞全詩的是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以及身雖死而志不移的豪壯情懷。

首聯點題,述及辭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謙、岳飛,魂歸西湖。國亡家破之際我能到哪去呢?西子湖畔長眠的于謙和岳飛就是我的老師啊!

頷聯讚美于謙和岳飛的歷史功績。明英宗時于謙任兵部左侍郎。蒙古瓦剌部入侵,包圍土木堡,英宗被俘,于謙擁立景帝,力主抵抗,擊退瓦剌軍。次年,瓦剌不得已議和。英宗復位,謙以“謀逆”罪被殺。岳飛英勇抗金,才使南宋保存下長江流域以南的國土。於忠肅的功績可與日月同輝,嶽武穆曾經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朝廷給他們在西湖邊建了祠廟。

頷聯抒寫自己的惆悵和忠貞。很慚愧,我抗清復明大業未成,手無寸功,卻想在西子湖畔借得一枝之棲,和兩位民族英雄葬在一起。儘管功德欠偉,但忠心可比。

尾聯為全詩情感發展的高潮,慷慨悲壯之氣震撼人心。《史記·伍子胥傳》說子胥死後,吳王取其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越春秋》:“吳王乃以子胥之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江海,子胥因揚波成濤激岸,隨潮往來。”以後有那麼一天,很多素車白馬趕到浙東來給我弔喪,那時東海將會掀起憤怒的狂濤,那狂濤難道是葬在鴟夷裡的伍子胥所化的嗎?言外之意自己也將魂隨潮水,掀起風浪。

張煌言以于謙、岳飛作為自己的楷模,用伍子胥的傳說,表明了自己抗清到底的決心。今西湖南山路“花港公園”對面,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人們為紀念他,築有“張煌言墓”,供後人祭奠悼念。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如今,人們把西湖周圍岳飛、于謙、張煌言三位先賢的墓統稱為“西湖三墓”,供後人瞻仰。

國學大師章太炎生前十分敬仰張煌言,特地吩咐,死後與張煌言為鄰。今有“太炎先生紀念館”與“張煌言墓”毗鄰而居,也是杭州西湖周邊的一大人文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