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弱冠” 能抗“老將”美元乎?

欧元“弱冠” 能抗“老将”美元乎?

圖為2018年12月2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元紙幣。2019年是歐元誕生20週年。1999年1月1日,歐元在11個歐盟成員國正式啟動,標誌著歐元誕生。(圖片來源:新華社)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夏賓報道】2019年,歐元迎來了自己的“弱冠”之年——歐洲統一貨幣歐元誕生20週年。自1999年起,歐元給歐洲經濟的發展送上紅利,也目睹了歐洲債務危機到社會動盪的蔓延。作為歐洲一體化最顯著的成就之一,歐元作為一種公共品,藉以應對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地位與義務不對稱”的現狀。

在歐元誕生20週年之際,歐盟希望加強歐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作用,並將歐元作為儲備貨幣來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面對美歐關係變局,歐洲政要近期接連表態和提議,希望推動歐盟謀求更大“戰略自主”,包括藉助歐元推進歐洲一體化。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就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發起公眾諮詢,以尋找更精準有效的措施來擴大歐元在國際上的使用。

20年來,歐元究竟作出了哪些貢獻?國際地位如何?距離挑戰世界貨幣霸主美元還有多遠?做客本期歐時經濟茶座的專家們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做客本期歐時經濟茶座的專家有: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張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董一凡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趙柯

經濟學家 宋清輝

歐元誕生是歐盟經濟與貨幣權力的整合

“我仍然記得為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我們曾進行的艱苦而重大的談判。更重要的是,我們深信我們正在開啟共同歷史的新篇章。這一篇章將塑造歐洲在世界上的作用和所有人民的未來。20年過去了,我相信這是我曾經做過的最重要的決定。”歐洲委員會主席容克如是說。

20年前,這個最重要的決定是如何產生的呢?1969年,歐共體海牙會議提出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構想,並委託時任盧森堡首相皮埃爾·維爾納就此提出具體建議。兩年後,“維爾納計劃”通過,歐洲單一貨幣建設邁出了第一步。

1979年,在法國、德國的倡導和努力下,歐洲貨幣體系宣告建立,歐洲貨幣單位“埃居”誕生。

1989年6月,“德洛爾報告”通過,報告主張分三個階段創建歐洲經貨聯盟:第一步,完全實現資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歐洲貨幣局(即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實施經貨聯盟,以單一貨幣取代成員國貨幣。

1991年12月10日,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決定將歐共體改稱為歐洲聯盟。上述條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經歐洲理事會確認,如達到“趨同標準”的成員國超過7個,即可開始實施單一貨幣。

1999年,11個歐洲國家放棄了主權貨幣,組建了統一的貨幣聯盟——歐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董一凡認為,歐元的誕生是歐盟經濟與貨幣權力的極大整合,將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意大利里拉等凝聚為全球第二大貨幣,覆蓋了全球40%的跨境交易以及歐盟50%的出口結算。

對於歐洲內部而言,歐元成為歐洲單一市場經濟活動的助推器,大大降低歐盟內貿易的交易成本和匯兌風險,貿易創造效應明顯。同時,歐元也給歐盟帶來了豐厚的鑄幣稅紅利。

董一凡還指出,不僅是經濟,歐元更是凝聚歐洲政治的工程。在冷戰結束,兩德亟待統一的前夕,歐洲其他國家對於統一後的德國如何使用其經濟權力,是否重新成為歐陸強權心有餘悸。而法國則提出支持德國統一的條件是德國需加入歐洲單一貨幣。

在德國與歐洲他國公用貨幣、共享貨幣主權的邏輯下,歷史上給歐洲帶來災難的德國與其他國家在經濟上徹底“同呼吸,共命運”,消除了歐洲國家對德國擴張謀霸的擔憂,也讓統一後的德國完全融入了歐洲,藉助歐元紅利實現經濟騰飛,徹底改變了德國與歐洲大陸數百年的關係。

歐元的好處在早期很快就顯現出來,最明顯的好處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價格透明度,簡化和穩定了跨境貿易、投資和業務。

然而,歐元也面臨著挑戰和不利因素。有觀點稱,歐元的“一刀切”策略不適合成員國差異巨大的地區。失去獨立的貨幣政策還意味著,成員國不能為了重新獲得競爭力而讓本國貨幣貶值,這一直是希臘等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於預算赤字的規定,從本質上也限制了各國的借貸能力,因此招致批評。批評人士認為,這些國家更難實現經濟復甦,然後不得不採取緊縮措施,而這本身就會導致經濟衰退。

歐元使歐洲一體化理論上不可逆轉 卻仍受財政政策掣肘

“在歐洲歷史的頭20年裡,歐元的重要性和影響是毋庸置疑。”談及歐元的成功之處,歐元集團主席馬里奧·森特諾作出上述評價。

在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看來,歐元誕生以來的20年內,歐元區至少取得了如下三大成就:

一是歐元把幾十年來歐洲經濟體一體化的成果固定化、制度化,變為一種不可逆的進程。歐元的使用最終把歐元區各國用貨幣捆綁在一起,從而使得歐洲一體化進程變得理論上不可逆轉,這基本上消除了歐洲大國之間重燃戰火的可能性。

二是在美國、日本、中國等非歐大國陸續崛起的背景下,歐元區的誕生使得歐洲國家在單個國家相對實力下降的前提下,依然能夠在全球舞臺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德國、法國等曾經的世界領袖國家均意識到,要保證歐洲大國在全球範圍內的話語權與領導地位,就必須聯合起來。

三是歐元是在民族國家之上創設超主權貨幣的一種偉大實踐,這可能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最終方向。最優貨幣區理論認為,在商品、資金、勞動力充分流動的區域內,尤其是對經濟週期與經濟結構趨同的國家而言,放棄主權貨幣、使用單一貨幣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第二代最優貨幣區理論進一步認為,即使成員國之間經濟週期與經濟結構並不相同,但使用相同貨幣最終會導致這些國家在週期與結構方面越來越相似。

換句話說,歐元與特別提款權(SDR)非常類似,都屬於創設超主權儲備貨幣的重要嘗試,這也是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重要方向。

張明直言:“如果說1999年至2008年是歐元區的蜜月期的話,那麼2010年前後歐債危機的爆發,意味著歐元區進入了磨合期與停滯期。我們認為,歐債危機的爆發,至少暴露出歐元區在制度設計方面面臨兩大挑戰或缺陷。”

挑戰之一是當外圍國家與中心國家面臨不同的經濟週期之時,外圍國家喪失了進行逆週期調整的貨幣政策工具。與此同時,財政聯盟的缺失使得中心國家不能對外圍國家進行足夠的轉移支付。這無疑會加劇外圍國家面臨的負面衝擊。

挑戰之二是歐元區內部的國際收支失衡愈演愈烈,且對歐元區內的順差國缺乏制衡手段。雖然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在2008年之後的十年顯著緩解,但歐元區內部依然存在顯著的經常賬戶失衡。德國、荷蘭等國家有著顯著的經常賬戶順差,而南歐國家普遍面臨顯著的經常賬戶逆差。

“其實從歐元誕生之日起,關於歐元能否生存下去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趙柯指出,“倒歐派”看空歐元的基本理由是歐元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分離、單一的貨幣政策與歐元區各國不同經濟狀況之間的矛盾、歐元區債券市場的不統一、歐元治理結構的缺陷以及歐元區經濟增長的緩慢等,而上述問題似乎在歐債危機中全面應驗了。

趙柯進一步稱,回顧歐元20年的歷史,可能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歐元沒有崩潰,而歐元之所以能夠避免崩潰的命運,關鍵在於德國。許多觀察家在預測歐元前途的時候都會提到,德國的支持是歐元能夠繼續存在的有力支撐,但是德國對歐元的支持是有限度的。

實際上,正如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擔任里根時期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費爾德斯坦所言,歐元是德國馬克的“升級版”,它讓德國享有比在馬克時代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更大的特權。歐元存在本身就是德國核心的國家利益,德國為保衛歐元所願意付出的代價要超出很多經濟學家的想象。

提升歐元國際地位 專家:歐洲欲在對美關係中贏得迴旋空間

“它為我們的公民帶來了繁榮和保護,我們必須確保它將繼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努力完善我們的經濟和貨幣聯盟並進一步加強歐元的國際地位。”容克心裡一直希望加強歐元的國際地位,這意味著,作為全球主要貨幣之一的歐元試圖接近世界貨幣霸主美元的地位。更有觀點稱,歐元將試圖挑戰美元。

現如今,歐元區已經擴展至19個成員國,覆蓋了3.4億人口。歐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約為36%,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份額約為20%,是僅次於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流通貨幣與儲備貨幣。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歐洲政要頻頻呼籲並提出相關措施旨在“提升歐元的國際地位”,恰恰反映出這一政治需要在跨大西洋關係現狀之下更加凸顯,歐洲想要借歐元抗衡美元霸主地位,從而在對美關係中贏得迴旋空間。

從目前來看,歐元距與美元分庭抗禮尚有些許距離。歐元的發展面臨著先天結構性缺陷、改革緩慢、歐元區內部“貧富分化”等因素的制約。

董一凡表示,雖然歐盟對歐元具有美好願景,但真正提升歐元國際化水平還面臨不小挑戰。從內部來看,歐元區各國對於歐元共同財政和預算改革意見不一,南歐和北歐國家分歧極大,在當前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盛行的歐洲政治生態中,各國政府及主流政黨均很難就歐盟事務展示本國妥協的一面。

從外部看,歐盟推出國際化的舉措,很可能招致美國反擊。無論是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是歐債危機,歐元的發展曾多次受到美國掣肘。同時,歐盟此次提出增加能源領域的歐元結算水平,建設獨立支付體系等,更是直接挑戰石油與美元的相互依賴關係及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包圍網,恐怕將招致美國比以往更強烈的反彈。

歐盟建設歐元金融市場環境和金融基礎設施也是久久為功之計,短期內很難讓市場和投資者投入其懷抱。“所以,歐元國際化爭取戰略自主雖然是美好願景,卻挑戰諸多,道阻且長。”董一凡說。

鏈接:歐盟委員會就提升歐元地位發起公眾諮詢

歐盟委員會1月23日就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發起公眾諮詢,以尋找更精準有效的措施來擴大歐元在國際上的使用。

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當天表示,本次公眾諮詢將持續兩個月,首先在農業和食品、金屬和礦產及交通工具製造部門展開,隨後在金融和能源領域展開。

歐盟委員會還計劃在2月14日舉辦一個論壇,探討在能源領域擴大歐元的使用。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2018年9月發表一年一度“盟情諮文”時呼籲提升歐元的國際地位。容克說,歐洲每年進口價值3000億歐元的能源產品,雖然其中只有2%來源於美國,但歐盟卻用美元支付80%的能源進口賬單,這是荒謬的;歐洲企業購買歐洲製造的飛機也用美元結算,這也是荒謬的。

歐元在國際支付中所佔份額大約為36%,在所有央行外匯儲備總額中佔約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