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體”是“體”的繁體字,它們是簡繁關係,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體”只是“體”的借用字而已,“體”在古文字當中本來就是存在的,而且有它的本義,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笨”的意思。今天我們一起來弄明白身體的“體”到底是什麼?(體=軆)


“體”字還有一個寫法為“軆”,“體”的右邊是個“豊”字,讀音為“lǐ”,這也是為什麼今天“體”字讀音“tǐ”。“豊”字也有所簡化,應為“豐(fēng)”,它從甲骨文開始就有,下面是一個祭祀用的器皿“豆,上面是器皿裡放著的兩串玉(豐豐),是敬給神靈的寶物。


“豐”的字形演變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到了石文時在左邊加了一個表供桌的“示”,到了小篆依舊,它們意思是一樣的,祭祀時獻給神靈的禮(禮)物。


隸書、楷書都沒有多大變化,直到草書時才因書寫的加速和藝術的加工,使字形有了較大的變化。左邊的供桌沒有變,右邊改成了豎彎鉤(乚),整體上似一個人跪在供桌前。草書的形體完完全全把它引向了另外一個形象思維中去。


我們今天簡化字的楷書形體就根據古人的草書字形規範來的,簡化時確定了“禮”字今天的樣子。如今我們在“禮”字上已經看不到“豊或豐”的任何影子了,僅保留了它的讀音。


我們說這些是為了給“豊或豐”追本溯源。字形上面的部分既可以代表酒麴、敬酒,也可以代表在豆器中插著很多豐收的麥穗和精美的玉串。這都是獻給神靈、獻給祖先的禮品,所以“豊”本身就是“禮”,它們是對古今字。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明白了“豊”的祭祀性,我們才能回頭來看我們自己的身體。原本身體的“體、軆”就是一個人在那獻禮敬神、敬祖,畫了一個人的整個身子,無論身體的身字旁還是整個骨頭架子,都是身子整體的代表,人們對著擺放著的“豊”器、“豊”物要跪、要拜、要站等等,這就是“體、軆”字。


“體(體)”的字形演變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關於今天的“體”字,我們說了它並不是近代的簡化字,它很早就存在並有自己本身的意思。


這個字到了清朝時期就出現了被人們當做身體的“體”來使用的情況,“身體體(bèn)拙”被刻版成“身體笨拙”。也正是因這幾個字往往連在一塊被書寫,當用“文言”即“文字書寫”的形式來表現時,人們不約而同的把“身體”一詞理解成“身體”一詞,而不會因為讀音上“bèn”與“tǐ”的差異而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古人沿用了“身體”一詞取代“身體”的做法,這也就順理成章了。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1949年以後,我們改革漢字並正式公佈漢字字表時,就分別明確了身體的“體”和笨拙的“笨”,而把“體”字當做了“體”字的繁體字去掉了。從字根、字源的角度來解釋漢字的字理/字義就容易理解啦,你懂了嗎?

追本溯源“豊或豐”,还原我们真正的身體

熱賣推薦

《演繹漢字》 兒童啟蒙識字必備。漢字不再是孤獨的一筆一劃,而是和動畫視頻、遊戲、卡片、故事結合在一起,家長與孩子親子共讀,瞭解漢字起源,積累文化知識,深挖漢字背後的造字邏輯。


追本溯源“豊或豐”,還原我們真正的身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