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區別太大了……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對於X線、CT、B超、核磁共振(MRI) 這些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很多人多分不清楚。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雪原把身體比作食物,告訴你這些檢查如何發揮不同的作用。


終於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區別太大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健康時報”(ID:jksb2013),原文首發於2019年2月19日,標題為《X光、CT、B超、磁共振,區別到底在哪裡? 終於明白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X光:像把麵包壓扁了看

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比如,大腿的骨頭是圓的,可是片子上是平的,但可以看到其中絲絲屢屢的骨小梁。

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塊棉花,看不到裡面的纖維紋理,但用手壓癟了會清晰一些。其最大缺點是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相互隱藏,有時還需要拍側位的X光片。

2

CT:像把麵包切片看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來看,其優點是可以分層看,而且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

3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不同的組織,特別是組織界面時會產生反射波,超聲探頭一面發出超聲,一面接受反射波,並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

4

MRI:搖一搖再看

核磁共振(MRI)的顯影原理是探測水分子的變化。身體裡的水分子,在不同組織中含量差別較大,但是每個水分子的磁場磁力線方向都是隨意的。

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反覆多次施加磁場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機會得到充分的數據並運算後成像。

簡單說就相當於用手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動。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5

醫生為啥這樣開檢查單?

就診時,醫生常會開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檢查單:超聲、CT、核磁……不少患者對此很不解,還會質疑醫生有時故意開高價檢查單。其實,醫生是依據不同病情選不同影像檢查的。

1、外傷骨頭——粗看X光片、細看CT、核磁看不清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X光片的檢查結果快速易得,一般是最先選擇。如果要進一步更細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髓質等看不大清,其效果不及X射線為基礎的X光片與CT。

2、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胸部——大致瞭解看X光片,細緻分析選CT,看肺不要選核磁

X光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相比X線,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出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性均優於常規X光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確診有決定性意義。

高分辨CT又進一步增加了對肺部觀察的分辨率,對於某些疾病(如肺間質疾病)意義重大,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明顯高於X線。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查

膽囊等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

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臟器等診斷準確率較高,在有經驗的超聲醫生檢查下,準確率不亞於CT、核磁。

但是超聲受氣體干擾很大,對於腸道等含氣較多的器官,超聲診斷準確率會降低。

5、心臟——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聲

如果是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

用CT檢查冠狀動脈,若未發現狹窄,即可排除冠心病,冠脈CT檢查輻射量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當發生心肌梗死時,心臟核磁能準確顯示心臟房室腔大小、室壁厚度。

延伸閱讀:

體檢漏掉5項可能誤大病,為你私人定製一張“體檢項目清單”

隨著時間、年齡、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和心理壓力的增加,對於很多疾病來說,能否通過體檢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很重要。但是體檢中如果漏了以下項目不檢查,很有可能耽誤大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ID(LT0385),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受訪專家

解放軍第309醫院體檢中心主任 鄧傳福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博濟醫療中心副主任 甘小玲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博士 歐陽碧函

1

體檢前做好7件事

體檢的主要目的是評估當前健康狀態,為了體檢結果不受影響,應注意以下幾點:

1.體檢前勿大量飲酒、大魚大肉、熬夜或短期劇烈運動。

2.空腹時間不要太長或太短。如果要在早晨8點抽血,前一天晚上8點以後就不要再進食了。空腹抽血最好在早上7點半到8點半之間進行。

3.體檢前一天晚上最好別大量飲水,特別是12點以後。體檢當天早上可以少量喝水,控制在50~100毫升以內。

4.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照常吃藥,以免引起心腦血管意外。

5.體檢前一天不要做劇烈運動,以免影響血糖、肌酐、肝功能等血液檢測結果。

6.體檢當天宜輕便著裝,不戴隱形眼鏡、不化妝、不戴首飾。

7.感冒、發燒時不體檢。女性月經期不做婦科檢查及尿檢。

2

體檢千萬別漏這6項

體檢中,人們最常犯的錯誤是隨意漏檢一些重要項目。調查顯示,“棄檢”項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肛門指檢,39%的人主動放棄。

醫生提醒你,漏掉以下幾項不檢查,小心耽誤大病:

1.肛門指檢

“肛門指檢”是一種方便、經濟、安全、準確的檢查方法,僅憑外科醫生一根手指就能令常見的肛腸疾病(如痔瘡、肛裂、肛瘻、直腸息肉、直腸腫瘤等)和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原形畢露。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很多人因為害羞或害怕在“肛門檢查”那一欄裡寫了放棄。實際上,直腸指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不舒服。

中國人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並趨向年輕化,80%的癌腫可以通過肛門指檢被發現,因此即使毫無症狀,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直腸指檢。

2.尿常規

尿檢是腎臟、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第一道風向標,且敏感性高。

即使沒有症狀,一般也需每年篩查一次尿常規。如果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則應根據病情,每年定期檢查兩次或兩次以上。

3.糞便分析

很多人嫌麻煩不驗糞便。糞便分析是消化道疾病的“照妖鏡”,可以瞭解胃腸道有無出血、炎症、寄生蟲感染、消化吸收功能等情況。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糞便檢查結果,特別是反覆的潛血試驗陽性,若除外痔瘡、肛裂等原因,往往是早期胃腸道腫瘤的信號。若放棄大小便檢查,極有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疾病的良機。

4.胸片

很多人“談 X 線色變”,因為怕輻射而不拍胸片,這其實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拍胸片可大致瞭解胸部情況,發現部分支氣管疾患、結核、肺癌等。

拍一次胸片的輻射量很小,僅相當於7~10天自然輻射量,對普通人身體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孕婦或計劃3個月內懷孕的女性可不拍胸片。

5.婦科檢查

不少女性常會避開這項檢查,認為只要檢查子宮附件B超就足夠了。

除了婦檢中要暴露隱私部位以及回答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外,更多是因為不瞭解婦檢到底查了些什麼。

看似簡單的婦科檢查,可以發現很多婦科疾病:

  • 看外陰有無腫瘤、炎症、尖銳溼疣等;

  • 陰道檢查看有無畸形、炎症、白帶異常等;

  • 宮頸檢查要看宮頸形態,有沒有炎症、腫物,並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九成以上的宮頸癌可以由此檢出。

此外,婦科檢查還包括觸診瞭解子宮的大小形態以及子宮的位置,一些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盆腔粘連等疾病也可能被發現。因此,有過性生活的女性,每年應至少接受一次婦科檢查。

6.五官科檢查

很多人只重視心肝肺,忽視耳鼻眼口。如果體檢時放棄五官科檢查,可能錯過發現很多疾病或癌前病變的機會。

终于明白了!X光、CT、B超、磁共振,区别太大了……

耳鼻喉科不僅可發現大部分急慢性炎症,還可篩查淺表腫瘤。

眼科對青光眼、白內障、眼底出血等常見病檢出率非常高。

口腔科除了可發現牙齒和牙周問題,更能發現口腔黏膜癌前病變,如黏膜白斑、纖維化等。

3

特別提醒

“肝功能異常”“高血脂”“甲狀腺/乳腺/肺結節”……一本厚厚的體檢報告可能會羅列幾條甚至十幾條“陽性發現”,很多人常被嚇得寢食難安。

重視體檢結果沒錯,但不要過度緊張,個別項目偶爾一次不在正常範圍內,不見得就是疾病,一定先要諮詢醫生。

另外,建議大家把近些年的體檢報告妥善保存,方便觀察身體指標的變化。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編務:李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