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收藏價值的漢五珠,升值空間到達30%以上

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漢武帝於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燬,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鍾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範。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極具收藏價值的漢五珠,升值空間到達30%以上

漢五珠

漢代五銖錢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