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提出“護城河”理論

「護城河」當然並非要起一條真的護城河,簡單可理解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能夠幫助公司防禦競爭對手,就好像護城河保護城堡那樣。《尋找投資護城河》的作者Pat Dorsey就提出,護城河有4個方面:

巴菲特提出“護城河”理論

1) 無形資產:專利、法規授權或品牌。

例如巴菲特的愛股可口可樂、或者香港品牌維他奶(345)。至於專利例子有自主創新藥專利,或手機技術知識產權專利。蘋果手機當然具品牌護城河。大型企業如騰訊(700)及阿里巴巴等也有品牌光環,而且在很多技術上有專利。至於法規授權,在內地這門檻不容易跨越,也造就了騰訊及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長。

巴菲特提出“護城河”理論

2) 顧客轉換成本:顧客覺得換一家公司買東西是件麻煩事。

以往較多人舉的例子是銀行轉換,或者轉換供貨商。近年最符合條件的其實是雲端服務,所以不論是美國亞馬遜和微軟花錢搶客,還是內地阿里巴巴和騰訊等,都在雲業務上一直燒錢,因為客搶了回來,當業務營運結合了雲服務,若再轉換不僅成本上不划算,還需要考慮營運風險。如此,公司就不會輕易更換服務供貨商。而且雲業務可持續收入來源,跟巴菲特喜愛壟斷性消費股,有異曲同工之妙。

巴菲特提出“護城河”理論

3) 網絡經濟:客戶越多,公司的價值越高。

越多人用就越大。例如,微軟的office;騰訊的微信,在內地無微信在朋友聯繫及工作都會有困難;阿里巴巴的淘寶等,以至Apple的App store及Google的Google Play都有這優勢。

巴菲特提出“護城河”理論

4) 成本優勢: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商品或服務。

成本優勢可能來自四種來源:1) 較便宜的流程、2) 較好的位置、3)獨特的資產、4)較大的規模。

成本優勢有很多種,近年最獲重視的其實是獲客成本,點用最低成本獲得一個客。擁有最強優勢的,是騰訊,因為微信在內地的用戶已超過10億。騰訊的流量優勢是堅固的護城河,不單可引流到合作公司,亦有助自己業務如Wechat pay發展。另外,小米(1810)利用高性價比硬件佈局物聯網,透過成本優勢去建立網絡經濟優勢,不同護城河可以互相支持及互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