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合理取向

【李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是邁向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不懈地推動發展,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發展最基本的內容是經濟增長。因此,在新常態下,仍必須使經濟以一定的速度增長,換擋而不失速。這種增長速度是有別於以往傳統增長方式而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第一,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順利邁向新階段的必然要求。第二,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新動力。

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關鍵又在於創新。第二,要著力推動生產組織方式創新。第三,要著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第四,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合理取向】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表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急切需要立足全局與長遠,從宏觀視角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第一,需要儘快開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妥善處理好社保體系內部各系統之間、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之間、多層次之間的關係,這是整個制度體系走向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第二,優化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及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等基本保障制度已成當務之急。第三,在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不斷增長的條件下均衡社會保障責任負擔,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使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及其長遠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加豐裕。第四,明確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責,確保事責與財權相統一。第五,保證相關配套改革協同推進,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理性地走向成熟、定型。 第六,宜將社會保障領域中的重大改革事項從完全由行政部門主導交由國家立法機關進行決策,同時不再濫用試點權。

【保諳:我國政策性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改革思路】

保諳撰文指出,我國政策性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宏觀圖景不清晰、微觀運行缺規則,在發展戰略、運行機制、監督管理等層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邊界不清。2.缺乏專門法律,規制上“張冠李戴”。3.政策性金融監管主體不清。4.政策性金融業務的動態調整機制缺失。5.政策性金融機構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

深化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的思路:1.明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設立原則與職責分工。2.明確政策性金融業務範圍及其動態調整機制。3.明晰政策性金融監管主體及監管權責。4.建立適合政策性金融特點的負債規模管理機制。5.促進市場合作型政策性金融體系建設。

【鮑宗豪:上海社會善治應從現實和網絡兩個社會層面進行】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鮑宗豪認為,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要推進社會善治體系的構建,應從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這兩個層面進行。一、現實社會要構建以公正為基礎,制度、信任、共識三個維度的善治體系。二、網絡虛擬社會要建構基於“鏡像實踐”與大數據分析的善治體系。

當前背景下的社會治理,既要研究“社會”,又要研究“治理”,更要研究“鏡像實踐”與“大數據”。一是要研究人們互動與交往過程中,不同人群在QQ、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發送的各種圖片、圖像、視頻等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背後的情感、興趣、價值觀;二是要研究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主導,在提供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各種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並將結構化的數據作縱橫比較,從中發現政府社會治理的客觀水平及其未來走勢,以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進社會現代化。三是要有針對當前網絡虛擬社會善治的社會預警機制。大數據時代的社會運行(控制、管理)的複雜性、艱難性,要求我們加強對社會(包括網絡社會)變化發展的風險、安全的控制和預測分析,建立反應靈敏的社會預警指標體系和治理體系。

【趙玉林:構建我國互聯網多元治理模式】

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趙玉林撰文指出,傳統互聯網治理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網民行為失範”,相對缺乏對“互聯網服務商行為失範”的關注。利益驅動下的互聯網服務商參與網絡治理,在互聯網治理格局存在“機制失衡”時,容易引發“四大亂象”:侵犯公民權利或公共利益,參與非法公關,過度審查網絡信息,以及拒絕遵守業務所在國法規。解決互聯網治理機制失衡問題需要建立多元治理模式:政府統一引導,企業全面負責,社會廣泛參與,優勢互補,協同共治。

我國政府引導下的互聯網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不同主體間的相互制約與監督,其具體協作機制包括以下幾種。1.搭建政府、服務商和網民之間的協商溝通平臺。2.依法規定服務商的權利責任範圍。3.構建“自上而下+第三方機構”的互聯網管制機制。4.促進“網絡服務協議”的合理化。5.規範服務商的日常管理方式。6.為網民權利救濟提供便利渠道。7.培育公正權威的網民權利組織。

【李曉壯:解決北京人口問題需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曉壯認為,北京人口問題的根源是人口結構系統構成要素不合理綜合導致,而不能僅歸結為人口膨脹。解決北京人口問題,需從優化人口結構入手,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普適型”人口政策向“內生型”人口政策轉變。第二,人口規模聚集向人口均衡發展轉變。首要任務是,制定和實施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人口政策,統籌城鄉、區域均衡一體發展。第三,人口總量階段向人才時代轉變。一要做好人口基礎工作,二要實現人口存量和增量質量雙提高。第四,人口“負債”向人口生機轉變。一方面要做好“內生型”人口政策規劃,提高生育率,補充潛在勞動力資源,滿足未來預期。另一方面,老齡人口也是社會寶貴財富。第五,人口性別失衡向人口性別均衡轉變。首要要調整生育政策,保持一定生育水平。其次,推動制度改革,尤其是現行的就業體制中對女性平等獲得就業機會阻力進行改革。再次,加快推進社會服務產業和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為解放女性和為女性提供參與勞動提供平臺。最後,倡導男女平等文化氛圍,塑造性別社會平等的自我意識和認同。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