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為什麼我們就是停不下來去想它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最經典的神經症之一,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

強迫症——為什麼我們就是停不下來去想它

強迫思維

強迫症,在得病之初,往往會有一些心理誘發因素,比如,學習壓力大,受到批判和委屈等,患者會存在一些現實原因所導致的內心痛苦。如果只有這些現實原因,往往不構成強迫症的發病,最多也只能是急性應激障礙,或者演變成創傷後應激障礙。遇到誘發因素,導致強迫症,往往還跟得病前的個性因素有關,比如,內向,固執刻板,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和自尊,消極思維,缺少積極主動的行為應對,不善交往,缺少朋友和社會支持,等。這些個性特點,跟早年生活經歷有關,特別是幼年創傷,缺乏母愛和社會支持。強迫症患者,往往會採取壓抑、隔離和轉移、理智化(包括合理化)等防禦機制,躲避壓抑其痛苦情緒。強迫症病人內心,充滿理想與希望,同時卻缺少真正的樂趣,也缺少自信心,低自尊,不敢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缺少對他人的基本信任。

思維聯想,就像是一列火車。如果這列火車一直得不到檢修,就會出問題;如果每跑一千公里,檢修一次,就比較合適;如果每跑一公里就停下來檢修一次,這會使火車無法正常運行。強迫症病人的思維,就像是列車,每運行一小段,就要進行強制檢查,結果就會導致思維聯想無法自然順暢地進行,出現強迫思維。

人活著,總是要受很多苦的。強迫症病人,面對自身的人生痛苦,往往採取排斥的態度,總是會說“不,我不要痛苦!”並想盡各種方法來逃避痛苦,比如,當恐懼感染疾病的時候,內心不安,就去反覆洗手,以換得暫時的內心平安,短暫地緩解痛苦,而不去真正面對“人生本來就會得病、最終會死去”的人生現實。

強迫症患者,經常會把“幻想”當現實,把低概率事件當作是高概率事件,把或然發生的事情當作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比如,入室搶劫的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這是概率而非必然。過馬路,有可能會被汽車撞死,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要多一些注意和小心,但是,不能因此而這輩子不出行。游泳,有被淹死的危險,我們不能杜絕游泳。活著,就有得癌症的概率,我們不能因此而不活著;生命的盡頭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出生。

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往往是用盡各種方法,防範低概率的“萬一”可能出現的危險,比如,萬一門沒有鎖好,會有歹徒闖入,後果不堪設想。“歹徒入室搶劫”,這是低概率事件,而且,是來訪者頭腦中幻想出來的事情。患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現實檢驗能力的局部下降,會把幻想當成現實,把可能要發生的事情,當作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病人這些特點,往往跟其幼年的心理創傷有關。

強迫症病人為什麼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痛苦呢?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是“孤軍奮戰”,缺少社會支持,缺少理解和關愛,特別是在他們幼年的時候,往往具有母愛的缺失,經歷過很多心靈痛苦,導致他們內心的弱小感,無力感,不確定感,不安全感。所以,他們就會極盡全力、嘗試各種方法擺脫痛苦。

家長帶著“強迫症”、“焦慮症”或“抑鬱症”的孩子前來看病,家長總是搶在孩子前面著急地跟醫生報告病史:“孩子讀高三,原來成績非常優秀……”我一聽這樣的報告方式,就會為孩子感到難過,為家長感到可悲。難道,在家長眼裡,只有孩子的“成績優異”嗎?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的愛去哪裡了?

強迫症病人,排斥現實痛苦的同時,傾向於採用“幻想式滿足”的方式,麻醉自己,緩解內心痛苦。強迫症患者,內心深深眷顧懷念著很多美好的幻想或生活經歷,包括幻想的或曾經的輝煌,經常會閉上眼睛,心裡懷想著:“如果有一天,我做到了十分完美,絕對完美,我的生活該多麼幸福呀!”睜開眼,更加痛苦。強迫症患者,對於美好現實的幻想和未來的憧憬,具有強烈地執著心,幾乎達到了偏執、脫離現實的程度。他們會說:“我這個人就是追求完美”。其實,他們的所謂“追求完美”,準確地講,應該是“強求完美”,即,我的美好願望,必須、立刻實現;如果實現不了,我就痛苦,我不能接受現實(不完美)!

強迫症患者總喜歡這樣說:“我原來曾經學習成績優異,都是因為強迫症,我的高考失敗了。據說強迫症是心理上的癌症。很多年,我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治癒。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看醫生上了,再也沒有去讀書,更沒有去找工作。我的人生都讓強迫症給毀了。如果沒有強迫症,我會是多麼的完美和優秀啊。”

強迫症患者最初是不切實際地要“強求完美”、“迴避痛苦”,後來就出現了強迫症狀,伴著著焦慮等痛苦。強迫症患者又把“強迫症狀及伴隨痛苦”當作“異物”去排斥,一心想著要戰勝強迫症狀。只顧願望,不看效果,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陷入無力自拔的泥潭。就像一個人掉進沼澤裡,越掙扎,陷進去的越快。

人,試著跟自身的痛苦在一起,這是需要勇氣的。好多人,以為“跟痛苦在一起”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其實,如果有勇氣“跟痛苦在一起”的話,痛苦往往不是加重,而是悄然減輕,你甚至還可以以苦為樂,苦中作樂。無論抑鬱或者是焦慮,如果你有勇氣跟它們呆在一起,靜觀其變,然後自然就會“物極必反”了。

對於“完美和理想化”的幻想,強迫症患者往往會要求自己“必須、立刻達到完美”,其實,往往會欲速不達。飛機是可以飛上藍天的,但是,飛機起飛的時候,是需要有一段長距離的跑道的。如果沒有這段跑道,飛機是難以起飛的。垂直起飛的難度,是非常高的,要求引擎的推力簡直要像火箭發射。如果強迫症病人能夠帶著症狀去生活,堅持現實有效的積極行為,而不是停留在幻想之中、無休止地讓自己去做強迫行為,能夠接受現實的不完美,能夠接受挫敗,能夠堅持“十年磨一劍”的話,強迫症也會逐漸痊癒的。

很多的強迫症病人,自身並不主動前來尋求心理治療。心理治療,首要條件是:來訪者要有求助動機。如果你已經告訴他如何找到心理治療與諮詢的資源了,剩下就是尊重他的個人決定了。來訪者具有自主決定權,決定是否接受心理治療,或者,決定是否結束心理治療。如果他暫時決定不接受心理治療,這個決定也是值得尊重的。

建議強迫症患者去看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嘗試著跟別人溝通與交流,建立愛與信任的人際關係;獲得關愛和自尊,逐漸放下那些“強求完美”;接納現實痛苦的同時,積極行動,從事有建設意義的活動;承受痛苦的同時,創造內生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