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祝賀具有傳奇色彩的河北梆子名家趙文慧榮獲“十大名旦”。

燕趙高腔,名震全國;大美願景,誰與爭鋒?《誰與爭鋒——京津冀河北梆子名旦大會》,立足文化傳承,助力梆子藝術重振雄風,打出了河北本土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河北梆子名旦唱響京津冀,《誰與爭鋒》再造梨園盛世。京津冀16位河北梆子一線的旦角名家首次集結一臺,將自己畢生所學和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用優美的唱腔、服飾和戲曲境界重振梆子聲腔,再塑梆子輝煌。節目的播出秉承兩個目的:一是展示河北梆子名旦的心路情懷;二是普及河北梆子的知識,節目不僅僅限於河北梆子本身,希望通過節目讓更多的人喜歡看河北梆子、愛上河北梆子、學習河北梆子。

《誰與爭鋒——京津冀河北梆子名旦大會》首次將京津冀16位河北梆子一線旦角名家匯聚一堂,開闢了單個劇種、同一行當名家薈萃的先河——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王洪玲,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的金玉芳、楊麗萍、趙靖、劉紅雁、馮衛、張翠香,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韓建華、範麗麗、王藝諾、周桂娟、趙文慧,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院的劉莉沙、李夕果,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的劉文靜,滄州市河北梆子劇團的門桂英等紛紛集結而來。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 王洪玲、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 楊麗萍 河北梆子劇院趙文慧等獲得河北梆子十大名旦。

在河北梆子演員中,趙文慧更富有傳奇色彩。她,年僅11歲即考入豐寧河北梆子劇團!堪稱戲曲小天才。幾年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被河北藝校錄取!

畢業後卻陰差陽錯分配到省京劇院,這一去,就是十五年!十五年與河北梆子失之交臂。

沒想到,在一次晚會上因一首河北民歌,被河北梆子劇院相中,又迴歸她最早的軌道!回到她熱愛的河北梆子。命運多舛啊!

僅僅過了五年,又因政策退休!

但河北梆子永遠是她的最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她不僅“退而不休”,始終沒有離開舞臺,而且比以前更忙、任務更重,在省內外的文化活動中經常看到她的倩影,每次都少不了她的拿手好戲《大登殿》。

趙文慧扮相俊美臺風優雅,嗓音既清脆高亢又甜美柔潤,表演細膩傳神、節奏明快、酣暢淋漓,既委婉動人溫文爾雅又蕩氣迴腸激盪人心美不勝收,常常掀起一個個高潮。

她為人謙和、爽朗熱情,很有氣場,走到哪裡就把歌聲笑聲帶到哪裡。雖為知名度很高的實力派國家一級演員,但她淡泊名利、熱心公益,對省內外的文化活動不講價錢、不講條件、不擺架子,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她經常應邀下鄉村、奔山區、進老區、進社區、進部隊,送文化送服務送溫暖,演唱河北梆子、京劇,熱心普及省萃、國粹,有時在農村老區演出條件差、有時由於組織不到位、不夠演出條件,有的音響效果太差、甚至沒有音響,有的演員往往知難而退,“怯演、罷演”。但趙文慧有一顆為老百姓唱戲唱好戲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加之功底深厚,能夠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迎難而上,迅速調整狀態、立即進入角色,一句清脆高昂的河北梆子“金牌調來銀牌宣”,立刻語驚四座震動全場抓住觀眾,把觀眾帶入到劇情,靜下心來欣賞那美不勝收的梆子藝術。趙文慧也被大家贊為:“彎腰接地氣、昂首揚正氣的老百姓喜歡的人民藝術家”。

我們應該為省萃——河北梆子的弘揚光大 奔走呼號。其他省市都有自己的省萃市萃,如川劇、魯劇、晉劇豫劇。唯獨作為九州之首得冀州、作為七千年曆史且滋養兩個直轄市的的河北省沒有“冀劇”。 豈非咄咄怪事。其實,蕩氣迴腸激情高昂的河北梆子就是冀劇。但一直沒叫起來 ,這是極大的缺憾。現在唯一的河北梆子劇院也變成動漫傳奇了,可嘆可悲。弘揚省萃弘揚河北梆子藝術,我們需要更多的十大名旦、需要更多的趙文慧這樣的演員和他們的師生們、同伴們的和廣大票友的共同努力。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國家一級演員趙文慧精彩演出)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河北梆子十大名旦——河北梆子名家趙文慧現場接受採訪)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趙文慧傳奇的經歷引得河北戲曲形象大使、著名編導策劃主持白燕升感慨萬分)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趙文慧扮演現代戲《龍江頌》江水英)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趙文慧扮演《洪湖赤衛隊》韓英)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誕生)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每年的省城文化界的聯誼會都翹首以待趙文慧演唱的的河北梆子)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趙文慧與京劇名家李敏傑桑志明、歌唱家封靜華、專家陳步峰深入企業、老區慰問演出)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王東生賦詩點贊趙文慧:趙懷奇藝天籟音,文靜雅緻仙女身,惠民娛眾楊國寶,好戲連臺美迷人)

在今天的文化市場中,包括河北梆子在內的戲曲藝術,毫無疑問地是處於邊緣化的非主流地位。這種邊緣化的處境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戲曲從業人員的處境。同為演員,打開電視,為各種商品代言的,清一色的都是影視明星;演藝圈的富豪榜上,也從來難覓戲曲演員的芳蹤。金錢當然不是衡量藝術高低的標尺,但它卻是市場價值的直觀體現。

而在戲曲界中,苦樂又有不均。如果說京劇還能因為“國劇”的地位受到更多的注意與關照,崑曲還因為其在文學與文化史的地位而受到特殊的重視與尊崇,那麼像河北梆子這樣的地方劇種就真的是處境尷尬了。自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在各種現代藝術的衝擊下,河北梆子的演出市場日益萎縮,主要觀眾集中於消費能力不強的中老年人群。市場萎縮,而又無法得到像崑曲、京劇那樣的力度的政府支持,則劇團銳減、演員流失、後繼乏人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出現的狀況。這樣的狀況再延續下去,則逐漸凋零乃至無疾而終,似乎就是河北梆子所面臨的最後歸宿。

其實也不然,河北梆子完全能夠振興。

這並非痴人說夢,因為歷史上,因為一個契機而復興一個劇種的事情是發生過的。這就是當年的崑曲。崑曲在明清三百年的興盛之後,一度也在花部的衝擊下七零八落。1949年前,在全國範圍內除“國風新型蘇劇團”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續崑曲藝術生命之外,已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老藝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餬口。但在周恩來總理的關照下,靠著一部《十五貫》,它不但活了過來,而且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河北梆子也有這樣復興的可能性。一是河北梆子有其本身無可替代的審美價值。它高亢豪邁、悲涼激越,兼具聲腔美、服裝美和意境美,是最能代表燕趙慷慨悲歌之氣的戲曲樣式。二是雖然如今河北梆子存在著人才流失、青黃不接等問題,但仍然還有一批功底紮實的梆子演員。這兩點就決定了,只要有合適的機會,運用合適的形式,讓觀眾、政府相關部門注意到河北梆子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河北梆子就還有生存乃至振興的機會。

秀外慧中傳奇女 梆子名旦天籟音

((文化部劉毓芳書記、路繼舜主席、陳步峰教授點贊蒲劇《西廂記》的精湛演技和創新貢獻:“縣城劇團、國家水平;賞心悅目清新震撼,愉悅身心流連忘返”。左起:張生扮演者、中國紅梅金獎、杏花獎獲得者、團長郭安存,國家一級演員、山西劇協副主席、蒲劇皇后、運城蒲劇團長武俊英,鶯鶯扮演者杏花獎獲得者張瑾,紅娘扮演者、17歲的全國小梅花獎獲得者黃澤玉))

2017年,我與原省文化廳長李九元、石家莊市原文化局長、文聯主席路繼舜、全國十佳維權衛士孫常軍等到山西永濟考察交流,每天晚上的特殊待遇是幾個小時呆在劇場靜下心來欣賞古老的蒲劇、眉戶和道情等戲曲藝術。蒲劇是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山西四大梆子之首、梆子戲鼻祖。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裡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蒲劇唱腔高昂 ,樸實奔放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畫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蒲劇唱起來字正腔圓,高亢激烈,引人入勝,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瑰寶。而蒲劇是河北梆子的源頭,河北梆子則是由蒲劇引發而來。

我們當時有五個沒想到:沒想到一個縣城竟有如此氣派的現代化的大劇院、沒想到2千人的大劇場場場爆滿,沒想到永濟蒲劇團演出任務十分繁重,經營十分紅火,戲曲人才比比皆是薪火相傳,沒想到傳統戲曲在這裡仍然風生水起勢頭不減,沒想到在一個欠發達地區、一個縣級市的文化氛圍這麼濃厚,“票友”的隊伍如此龐大。

由此看來,事在人為,只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只要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我們完全能夠振興河北梆子“冀劇”,打造文化強省,更好地提升美好生活的品質。

(作者陳步峰系中國服務文化網總服務師、省政府參事室研究員)

(小貼士:“碧虛記憶、服務文化採風團”是中國服務文化網(創建於2003年的中國服務文化網是專注於傳播分享服務文化、服務品牌建設和交流展示點評創建文化型服務型幸福型企業典範經驗的平臺)與北京碧虛文化公司聯袂打造的服務文化品牌,是一項輻射全國的文化公益活動。多部高清晰攝像機、幾十人的創作團隊,現場採風對話實況採訪考察錄播企業家的創業歷程初心與感悟,並從服務文化與工匠精神的視角挖掘點評傳播提升企業的文化亮點創新貢獻。已經先後總結點評傳播了海爾集團、交運集團、中國全聚德集團、日出東方太陽雨、蘇州德勝洋樓、蘇州固得電子、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廣東蒙娜麗莎、TCL電子集團、四川置信集團、金鳳扒雞、臧諾製藥、百年巧匠、河北美院、新龍科技等80餘家企業的創業創新經驗和倡導踐行“民藝重生”的孫錚、劉葫蘆、劉現輝、李愛軍、尹劍情、周淑英(全國人大代表)、高少萍(創造“剪紙外交”的南國神剪)、紅薯大王賈拴成、福建電氣專家黃景圖等民間藝人的工匠風範,通過多媒體和圖書館系統持續的跟蹤宣傳,同時還有紙質媒體《太行風韻》《服務文化採風》特刊向全國相關單位贈送,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點贊。採風團還多次應邀為中國企業文化高峰論壇、中國服務高峰論壇、中國工匠文化高峰論壇、中國物業管理高峰論壇等助力添彩。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驪龍園2號樓1單元102 ,10-58851032,18600653009。13081124265,共享網站:中國服務文化網、北京碧虛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