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三足鼎立”到“兩虎相爭”

外賣平臺:“三足鼎立”到“兩虎相爭”

當用戶習慣從PC端逐漸轉向移動端,曾經的PC搜索巨頭百度走向艱難的轉型之路。彼時外賣平臺的熱火朝天給困境中的百度帶來一絲曙光,隨即組建團隊斥巨資上線百度外賣平臺,渴望殺出一條新路。根據用戶畫像來看,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從校園市場起家,不斷開拓白領和家庭市場;百度則是主打中高端白領市場。

外卖平台:“三足鼎立”到“两虎相争”

從戰略優勢上談,起源於大學的餓了麼瞄準大學生主力軍,以強社交互動與品牌化塑造的方式打響校園外賣的品牌戰略,擁有豐富的校園運營經驗;美團外賣背靠紅杉資本中國,強大的地推實力與紅包補貼使得其長期緊隨餓了麼步伐;百度外賣儘管入局較晚。

但依託百度旗下百度搜索、百度錢包、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等多款戰略產品,百度外賣在用戶流量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便於分析用戶需求進行精準營銷,然而過度聚焦一線城市、專注於白領市場使其錯失了發展機會。

在用戶體驗方面三巨頭差異甚微,為爭取市場份額,打壓對手,活動折扣成為三巨頭拼殺的最強武器,燒錢大戰一觸即發。百度外賣被收購後遺留的代理商風波還在上演,不時傳出代理商“造反”、商戶倒戈的負面消息,真可謂是結局慘淡。

騰訊微博的夭亡

為搶佔市場,阻擊新浪微博的勢頭,四大門戶、各大媒體平臺等相繼推出旗下微博頻道,高峰數值達到 20 多種。騰訊微博也在 2010 年 5 月 1 日宣佈正式上線。背靠大樹好乘涼,倚靠巨頭社交流量的紅利,直接導入QQ用戶資源,騰訊微博一度成為新浪微博最強勁的對手。

然而作為巨頭企業,騰訊更注重企業的生態化佈局,旗下擁有微博、微信、QQ、QQ空間等多項平臺。騰訊微博與其它應用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可以說是為遏制對手而生。

微信順利搶佔移動互聯時代的發展機遇,發展勢頭尤為強勁,穩坐即時通訊領域的龍頭老大。儘管不少群眾對騰訊微博表示扼腕嘆息,但時代前進的洪流早已決定了他的命運。作為巨頭公司為防禦而生的產品,順勢抵禦來自各大微博平臺的衝擊波,扶持尚年幼的微信站穩腳跟,騰訊微博也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未來在短視頻領域的發展,期待騰訊的表現。

朋友網停止運營,人人網轉型困難

外卖平台:“三足鼎立”到“两虎相争”

PC時代,朋友網、人人網承載了一代80、 90 後的青春回憶,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大量佔據用戶的生活與社交,紅極一時的社交網站逐漸退下了歷史舞臺。

十年前的網紅社交產品,主要集中在QQ、QQ空間、飛信、人人網等。人人網聚焦校園朋友圈,以熟人社交為主,差異化的定位快速俘獲校園用戶。為阻擊人人網在校內迅速擴張,騰訊打響防禦之戰, 2009 年 1 月 6 日朋友網應運而生。反觀人人網的命運,有人說是決策者的失誤,有人說是時代的犧牲品……輝煌之時曾對標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

而今Facebook江山依舊,人人網卻落寞不堪。追蹤人人網的發展,校內熟人社交一度落後朋友網;社會社交敵不過QQ、微博及後來出現的微信。作為社交平臺,人人網的轉型發展幾乎拋棄了社交的核心業務,直接轉向對遊戲、互聯網金融、直播的嘗試,終不甚樂觀,虧損嚴重。

京東收購騰訊拍拍,阿里與騰訊的對壘

2003 年淘寶成立,彼時騰訊QQ用戶註冊數已有 2 億。看著阿里從B2B貿易轉向C2C模式上線淘寶平臺,兩三年內發展驚人,騰訊怎能不眼紅?騰訊開始了第一次涉水電商領域。作為社交老大哥,從資源優勢來說,依託於來自QQ的超過5. 9 億龐大用戶群,接入自有在線支付平臺財付通,騰訊拍拍前期發展勢頭迅猛。

反觀阿里從創立之初即深耕電商領域,持續洞察與佈局,將全部精力放入對淘寶的建設開拓中,不斷轉型升級,適時推出戰略化產品,包括支付寶、B2C模式的天貓商城、“雙十一”狂歡節……打造零售商圈業態。

吃騰訊資源老本的騰訊拍拍,顯然缺乏迭代與創新,反應遲鈍,後勁不足,半死不活。移動支付時代到來, 2014 年 9 月 26 日發佈的微信支付足足晚了支付寶 10 年,財付通等其他支付方式滲透力不足,支付寶成為首選支付方式滲透在用戶日常生活中, 2014 年底,C2C市場中,淘寶網的市場份額達到佔95.1%,拍拍網再想追趕為時已晚。

微信盛名之下,誰還記得“來往”? 2013 年它降臨人世時,也曾寄託著馬雲的滿腔期待。它是阿里推出的即時通訊軟件,也是阿里第一款獨立於電商業務之外的社交產品,其核心功能是實現熟人之間的社交。

來往承載著馬雲的社交夢,電商巨頭多年來一直對社交念念不忘,其中自然有商業因素。阿里忌憚騰訊藉助社交體系將自身影響力拓展到電商領域,主動出擊,提前佈局做好防禦。

為推廣來往,馬雲走起了“明星政策”,邀請影視明星李連杰、趙薇、陳坤、黃曉明、文章等註冊使用;企業家柳傳志、史玉柱、郭廣昌也來助陣。

阿里在市場推廣上也下了大力氣,有媒體稱阿里嚴令內部所有員工“來往”。

儘管竭盡全力,來往仍然迅速地失敗了,甚至沒有什麼令人記憶深刻的璀璨時光。 2015 年徹底改名,做起了私密社交。往淺了講,這是由於產品形態在誕生時便存在硬傷。

以狙擊為目的,它的產品形態也與微信無限靠攏,兩者太像了,但在已經擁有微信的情況下,用戶有什麼理由再換上來往呢?且來往的定位不夠清晰,阿里釘釘瞄準了社交場景,將市場細分後反而取得了優勢。

往深了講,其實還是阿里與騰訊的基因不同。它們一個會做電商,一個起家於社交,產品形態的不同導致了公司發展思路、資源配置、人員配置、生態系統的不同。

進行新產品開發時,自然會受到原有思路和資源的限制。

外卖平台:“三足鼎立”到“两虎相争”

百度收購糯米網時,歡歡喜喜,吹吹打打,宛如迎娶新娘,指望著它生下一頭現金牛。它投身百度一年後,仍飽受百度青睞,李彥宏在 2015 年中旬放出豪言,“我看了一下,現在賬上有 500 多億現金,我打算先拿 200 億,把糯米做好。”三年未到,百度糯米卻與O2O風口一塊兒“涼了”。

糯米曾被寄予厚望,李彥宏企圖通過這一產品打造數據入口,聯動信息搜索和直達號,形成生態聯動。有數據鋪路,百度能在AI探索中走得更遠。

百度用真金白銀表明了自己的誠心,砸下 19 億美元收購 91 無線,這也是百度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案。銀子砸下去,濺出的不是水花,而是巨浪。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上漲之幅遠超收購花費的 19 億美元,這對市值拉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對百度在移動端佈局的落後進行了彌補。

百度手機助手的用戶也得到了快速擴充,數據庫拓張,這對百度手機助手、百度貼吧和手機地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市場格局生變。蘋果自不必說,華為、小米等手機品牌也開始給手機預裝應用商城,第三方應用分發平臺普遍受到衝擊,面臨生存難題。

同賽道的豌豆莢面臨著相似的命運, 2014 年有傳聞稱阿里欲以 15 億美元收購豌豆莢,當時豌豆莢並未投身於阿里。兩年後,豌豆莢最終被阿里收購,估值不到 2 億美元。

縱觀這些戰略防禦性產品,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點是缺乏自身基因。阿里想做社交,騰訊要拼電商,百度搞O2O,終於難逃深陷泥沼的命運。但當大潮將至,試問又有誰能放下防禦意圖,轉而深挖自身優勢?這些失敗的戰略防禦性產品,永遠都不會是最後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