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作為宗主國的大清王朝受邀幫朝鮮國王平叛,後來日本以此為藉口挑起戰爭,近代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此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變革,國力強盛,而反觀清王朝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下已經行將就木了,所以毫無懸念的戰敗,然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個消息傳到中國令大清國舉國上下都十分的震驚。雖然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無數次敗給了西方國家也令人深感悲憤,但是這次敗給這個世代跟隨自己的小弟,敗給一個“蕞爾小國”,這讓大清子民深感恥辱,說什麼也無法接受。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東學黨起義

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原本曾經號稱“亞洲第一”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一脈也逐漸受到當時朝野的非議,認為這些軍隊空耗錢糧卻不能作戰。由此引出了當時各方大員爭相進獻練兵強軍之策。在這些進獻練兵之策的人當中幫助李鴻章辦理洋務的胡燏棻的表現最讓人滿意,最後他也成為終脫穎而出擔任此次訓練新軍任務的直接負責人。這件事的過程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李鴻章

其實在甲午戰爭進行過程中,清政府的很多高官在看到清朝士兵在戰場上一敗再敗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舊式軍隊在戰爭中的無能。這時候已經有很多中國士大夫或者外國軍官向清朝統治者進獻練兵之策,而清政府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原則上同意編練新軍。在眾多方案中,經過篩選當中的兩個方案受到清政府的重點關注,一個是以德國陸軍軍官漢納根的策略,他主張用洋人西械,訓練十萬新軍,訓練的方法也全部用西方的新式操練方式,這一方案的主要支持者是當時的中央重臣翁同酥和李鴻藻,但是這一方案受到李鴻章和胡燏棻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這樣一支大軍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是個巨大的威脅;另一個是以李鴻章和胡燏棻主張的方案,即各省和中央各地分別訓練新軍,其中在京師地區訓練北洋軍5萬人,南方訓練南洋軍3萬人,廣東訓練新軍2萬人,湖北訓練新軍2萬人,然後其他各省各自訓練1萬新軍,被西方人嚇怕了的清王朝統治者最終選擇了李鴻章和胡燏棻的建議。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胡燏棻

在清政府和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命令時任順天府尹的胡燏棻在馬場編練新軍,名為“定武軍”,最開始的時候先編練了3個營,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等各個兵種非常齊全,而且清政府驚訝的發現原來編練新軍所用的錢沒有想象的那麼多、那麼浪費。於是清政府對這件事非常滿意又批准胡燏棻可以繼續擴大新軍的編練規模,並最終達到了10個營。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胡燏棻開始編練新軍

最開始的時候胡燏棻編練新軍是在馬廠,但是隨著新軍規模的不斷擴大馬廠這個地方顯得有點小了,1895年的9月份“定武軍”因為規模擴大,馬廠地方不夠用了,所以將新軍轉移到了天津的“小站”,史上非常著名的“小站練兵”就從此開始了,原來“小站練兵”最初並不是袁世凱,而是淮軍一脈的胡燏棻。而“小站”這個地方最初也是李鴻章的淮軍將領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受李鴻章的命令開闢屯田的地方,後來同為淮軍一脈的胡燏棻馬廠練兵地方不夠的時候就來到了“小站”,而且在胡燏棻編練的“新軍”中淮軍將領佔到了大多數。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曹錕

其中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中優秀的畢業生也有很多進入了胡燏棻的新軍當中,其中比較有名的有何宗蓮、曹錕(後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劉承恩等人,這些新軍全部採用西式的裝備,西式的訓練方式,西式的作戰陣容。後來胡燏棻被調任別的地方,由袁世凱接手了這支新軍,這支新軍也為後來的北洋軍閥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清王朝也肯定想不到,這支清王朝編練的第一支新軍,後來竟然成為了逼清王朝退位的袁世凱手中的一把利刃。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天津武備學堂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天津武備學堂

除了上面說到的這支“定武軍”,還有一支新軍也為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奠定了基石,這就是晚晴名臣兩江總督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在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全國爭獻練兵之策的時候,張之洞也熱衷於此,並且在1896年開始招兵編練新軍。“自強軍”先後編練了13個營,而且據說這隻軍隊的士兵每一個人都能都會寫!這種說法在晚清的中國可能有些誇張了,但是我想肯定不會空穴來風,這隻軍隊能讀書識字的人可能比較多。而且這支新軍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它的帶兵、操練、指揮權都是交給了洋人,而中國的將領只管約束士兵,真不知張之洞是怎麼想的。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定武軍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張之洞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自強軍”由新任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繼續辦理。但是劉坤一在隨後的幾年並沒有繼續擴建,所以“自強軍”的勢力不如北洋編練的新軍。到了1901年的時候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急需用兵,所以“自強軍”被調到山東歸於袁世凱指揮。就這樣直到袁世凱接替李鴻章當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隻軍隊也被他帶到了北洋軍當中,後來成為北洋新軍第四鎮新軍。

北洋軍閥之袁世凱還沒發跡就有人準備好了軍隊,就等他接手了

劉坤一

就這樣大清朝從“八旗兵”到“綠營兵”,再到“團練”,再到“湘軍、淮軍”,最後編練新軍,軍事制度的改革終於踏上了近代化的接替,然而清王朝的統治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袁世凱就是依仗著這支新軍逼迫清朝末代的孤兒寡母宣佈了清王朝的終結。也是這支新軍鑄就了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