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公元219年,關羽率荊州兵北伐襄樊,曹操遣于禁、龐德率七軍支援。適逢秋雨連綿,漢水暴漲,曹軍營寨被淹,于禁、龐德被擒。曹操大驚之餘準備遷都,蔣濟、司馬懿力勸不可,於是媾和孫權,約其襲擊荊州。孫權應允,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敗後退守麥城,兵敗被殺。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消息傳來,劉備悲慟萬分,當即要為關羽報仇。只是剛剛經歷過漢中之戰,劉備集團元氣大傷,只得積蓄力量。兩年後劉備稱帝,集結數萬大軍東征,為關羽報仇。

劉備這次軍事行動,蜀漢內部重臣是持反對意見的,其中以趙雲反對最為激烈,“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劉備此時怒火正熾,非但不聽趙雲勸告,還不許趙雲隨行,令他都督江州(今重慶)。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卻不置可否。首先,劉備東征孫權並非單純為關羽報仇。他是個極能隱忍之人,絕不會因個人私情而意氣用事,更何況關羽身死已經兩年,有天大的怒火也該消了大半了,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奪回荊州。荊州對蜀漢有多重要不必多說,這是諸葛亮實現“隆中對”的戰略重地,是必須要奪回的。其次,荊州派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僅次於元從派,荊州的丟失對蜀漢人心是一個重大打擊,劉備必須做出一個姿態,對孫權予以強力還擊,才能穩定己方軍心。

此次出征,諸葛亮沒有隨行,負責鎮守成都籌備糧草,黃忠已經病故,馬超身體不好且不受信任,魏延鎮守漢中,趙雲都督江州,張飛在出徵前被殺,因此隨劉備出征的只有吳班、張南、馮習、傅彤、馬良、黃權等人,這是劉備能湊得起的最強大陣容了。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從益州進攻荊州的路線只有一條,那就是從江州出發,沿長江順流而下,穿過長江三峽走出巫山和大巴山,到達江漢平原,而扼守山區到平原的關鍵就是夷陵,即今宜昌。要是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就好辦了,只需沿長江順流而下,長江在流出三峽後江面寬闊,適合同航,千里江陵一日可還。但是,蜀漢唯一有戰力的水軍已經在關羽兵敗時全軍覆沒了,劉備只能老老實實沿著長江南岸行軍,臨時拼湊的水軍只能承擔運輸之用。

關羽兵敗時,荊州全境失守,吳蜀兩國界限已西移至巫山,秭歸、夷陵、宜都俱已失守,蜀軍被堵在長江三峽內,如何突破吳軍在長江出口的封鎖是個大難題。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東吳方面,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統領韓當、潘璋、朱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人馬開赴前線抵禦蜀軍。陸遜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過長,且含恨而來,士氣正旺,於是主動收縮防線,從秭歸退守至夷陵、虒亭一帶,把數百里長的山區讓給蜀軍。

為了防止曹操渾水摸魚,劉備令黃權鎮守江北,又遣馬良南下,向盤踞在武陵山的五溪蠻借來數千蠻兵。但是蜀軍人數雖多,但在狹窄的巫山山道無法展開,被堵在夷陵寸步難進。面對這種情況,蜀軍戰機已失,退兵是最好的辦法,但劉備豈肯善罷甘休,於是使出渾身解數進攻夷陵城。

劉備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誘敵出戰。可惜陸遜是個能沉得住氣的人,冷靜沉著,幾乎無懈可擊,任憑蜀軍如何挑釁、謾罵,也不理會吳軍將領的百般請戰,就是堅守不出,打定主意要等蜀軍糧盡退兵。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劉備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遣張南率部翻過大巴山餘脈圍攻夷道。夷道守將是孫權侄兒孫桓,吳軍將領紛紛請求支援,但陸遜深知孫桓頗得軍心,夷道城高溝深,蜀軍斷然難以攻下,拒絕了部下請戰的要求。果不其然,張南部翻山而來,並未攜帶攻城器械,圍城兩日後無功而返。

兩軍對峙半年有餘,蜀軍士氣低落,且天氣漸熱,蜀軍苦不堪言,劉備命令水軍上岸紮營,將營寨移至深山密林中避暑,準備秋後進攻。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陸遜見蜀軍士氣沮喪,認為反擊時機已到,上書孫權請求反擊,孫權批准了這一計劃。陸遜遣朱然率部插入蜀軍後方,切斷蜀軍退路。吳軍全線進攻,是夜東南風驟起,吳軍人手一束茅草趁風放火。蜀軍營寨全部由木料建成,又處在深山密林中,火勢大起,蜀軍頓時大亂。蜀軍將領馮習、張南戰死,蠻王沙摩柯戰死,糧草、車船、軍械損失殆盡。劉備倉皇逃往馬鞍山,賴傅彤死戰,又堆積軍械焚燒以絕山道,劉備才得以逃至白帝城。

吳軍乘勝追擊至永安,趙雲率部兩萬前來接應,陸遜擔心曹軍異動,於是退兵。江北黃權退路被截,不得已向曹軍投降,馬良也在撤退時被步鶩截擊而死。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此戰蜀軍大敗,不但沒能奪回荊州,還損失了數萬人馬,糧草軍資消耗殆盡,中層將領幾乎被一網打盡,從此一蹶不振,幾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導致諸葛亮北伐時無將可用。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設想,假如劉備當時有諸葛亮隨軍,還會遭此大敗嗎?

其實,夷陵之敗的最大問題是地形原因,吳軍卡住了長江出口夷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陸遜不犯錯誤,蜀軍就無機可乘。從蜀攻楚,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戰例,完全無例可循。後來西晉滅吳,足足準備了十多年,打造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才有了王濬樓船下益州的典故,而且還是在荊州、揚州兩線策應的情況下。


夷陵之戰時假如諸葛亮在,劉備還會兵敗嗎?一張圖告訴你真相


因此,蜀漢要想打贏夷陵之戰,唯一辦法就是派一支強大的水軍順流而下,以水軍為主,陸軍為輔,水陸並進,步步為營,緩緩推進。事實上,這也是陸遜最擔心的一點。然而,蜀漢沒有一支有戰力的水軍,即便有也不是擅長水戰的吳軍的對手。當意識到這一點後,陸遜才敢穩坐夷陵,靜待蜀軍糧盡退兵。只要陸遜不犯嚴重的戰略錯誤,即使諸葛亮親臨,最好的結果也只是不克而還。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見,諸葛亮對東征也沒什麼勝算,最大的期望也不過是“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