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下雪越來越常見?看完這篇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首先,我們對寒潮的成因稍作解析:

南方下雪越來越常見?看完這篇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寒潮預警

近50年來,中國寒潮強冷空氣逐年活動頻次下降,強度減弱。這體現了全球變暖的大趨勢。全球變暖同時還導致北極海冰的厚度和麵積逐年下降,西伯利亞高壓強度逐漸降低,使影響到中國的寒潮強度和頻次都有下降。

但是,全球變暖也造成了其他問題,比如北大西洋的氣候異常和歐亞大陸尺度的大氣環流異常。北大西洋的暖氣團越來越強,越來越頻繁的衝擊北極圈,並可以深入很遠的距離。這種現象會影響北極渦流的穩定性,會從歐洲的極地附近撕下一塊冷氣團,然後在複雜的大氣環流作用下來到東亞中低緯地區——2016年1月24號的廣州下雪,強烈寒潮,就是如此成因,當年廣州也下雪了。

其次,廣州下雪意味著什麼?

南方下雪越來越常見?看完這篇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廣州的雪

這種變化的結果,是西風帶的劇烈震盪。北極地區原本是寒冷氣團的堆積地區,當暖高壓強行進入,使得寒冷氣團移位,傾瀉而下到中低緯度地區,進而引發寒潮。這一次大西洋的劇烈震盪,能量波動傳遞,我國不久之後將迎來一次強寒潮活動。(引文:北極的溫度升到零度以上,對全球氣候會造成什麼影響?)

南方下雪越來越常見?看完這篇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全球變暖使大西洋上的暖氣流系統變得強大,有更大的幾率一波A到北極圈;

然後造成極圈附近大氣環流不穩定,冷氣團更容易掉到東亞中低緯地區;

而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東亞中低緯地區也有更加強烈的暖溼氣流從印度洋翻山越嶺的過來;

冷與暖的擦肩而過,就這樣化作漫天飛雪咯。

我並不清楚2018年這次12月初的大寒潮與11月中旬A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暖溼氣流有沒有關係,不過這或許是一個觀察的角度。

所以,影響到南方的寒潮有沒有越來越常見呢?

從統計數據來看,並沒有。

但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方下雪也並不是什麼反常事件。

我們可能要學會習慣這種氣候系統的自我抽瘋。

另外,本人親述體感。

南方下雪越來越常見?看完這篇就會顛覆你的認知

家鄉的雪

我老家在新疆, 對雪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愛。 然而美景不長,後輾轉遷徙至湖南,僑居20餘載。剛到湖南,常記得每年都會有蓋著地的大雪光顧,歡呼異常。便有了故鄉美景的感嘆。那時候遠遠比現在冷,而且沒有空調與暖氣,那時候6點起床去學校,家裡衛生間的毛巾是凍化狀態的,水桶裡的水是會結冰的,就是說室內溫度在0度以下非常正常。

稍微長大點,肉眼能感知到的下雪頻率與強度斷崖式下降。已經很多年湖南的冬天沒下雪了,地上雪積得深厚,要花好幾天化的場景更是在近些年的記憶中絕跡。

上海亦是,曾在上海生活,除了2013年冬天有場大雪,其他幾年均是稍微飄一下,社交網絡就新鮮的瘋了一樣(然後根本不成規模)

這十多年,氣候變暖,南方少雪化的趨勢是如此的明顯,這個問題提出前作者是否多問過幾個南方人呢。

下雪變多”的錯誤印象,是因為信息的網絡傳播遠遠比以前發達,越稀有的東西反而越得到渲染與獵奇追捧,所以這聽起來反而很諷刺。

朱晨玉, 黃菲, 石運昊,等. 中國近50年寒潮冷空氣的時空特徵及其與北極海冰的關係[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44(12):12-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