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餘額不足”,“倉裡餘糧”如何增值?節後銀行理財該這麼買……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恐怖故事”:

你的假期餘額已不足……

在春節假期放肆“狂歡”後,不少投資者就得開始考慮如何使囊中“餘糧”增值。那麼,節後有哪些投資機會呢?

春節假期“餘額不足”,“倉裡餘糧”如何增值?節後銀行理財該這麼買……

“春節檔”理財未“翹尾”

今年“春節檔”銀行理財似乎不復往年“熱鬧”。

根據融360監測數據,春節前一週(1月25日至1月31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556款,較上週減少了772款,環比下降33.16%;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30%,較上一週下降0.08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也顯示,春節前一週(1月26日至2月1日),按區域來看,全國只有3個省份的非保本理財收益率環比上漲,28個省份的非保本理財則全數收益環比下降。非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理財最高的收益率,不過也只有4.23%。

記者注意到,也有部分銀行推出了一些春節特供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會比在售的同水平產品高出約0.1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1月1日至2月4日,共有32家銀行發行87款帶有“春節”或“新春”字樣的“春節特供”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8%。

大額存單方面,《國際金融報》記者諮詢多位銀行理財經理瞭解到,北京地區春節期間大額存單收益率與此前未有什麼變化。

就三年期大額存單而言,目前四大國有銀行的利率最高上浮至3.85%。

“基本上和之前跨年期間沒有變化。一般來說,股份制銀行相比國有銀行要高一些,最高維持在4.18%左右。”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當心資金“站崗”

據記者瞭解,春節期間,銀行大多不發售新的理財產品。趕在春節假期前夕發售的理財產品,很多都是自春節假期後起息,若春節假期前夕或假期伊始買入,有的產品募集期長達10天之久,募集期間沒有利息或者只有活期利息,容易造成資金“站崗”問題。

一位城商行理財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該行上一期春節特供理財產品早已於年前售罄。“這一期產品的發售期間正好能夠讓投資者避開春節期間資金無處投資從而不得不閒置的情況,因此受投資者青睞,目前第二期也正在發售中”。

以上述銀行的第二期春節特供產品為例,記者注意到,該產品起售金額為1萬元,募集期間從2019年1月31日起至2019年2月12日,長達十幾天。

因此,有理財分析師建議投資者,買銀行理財前,一定要注意募集期及起息時間。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春節特供理財產品 “可遇不可求”。如果恰巧在此期間有理財需求、並且買理財的銀行發售了該類產品,能買到自然好,但沒必要專門等銀行去發售這類產品,而且如果產品是節後起息,還需要計算一下,高出來的收益能否彌補春節期間資金“站崗”的損失。

如果只能選擇節後起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劉銀平建議,節前可以先把錢放入貨幣基金中,節後再取出來買銀行理財。

節後有何機會?

隨著春節假期臨近尾聲,節後銀行理財產品會有什麼新的投資機會?預計收益率將呈何種趨勢?

多位銀行理財專員均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在走下坡,預計未來也難呈上升趨勢。

單就今年春節前期而言,銀行理財並沒有呈現收益率大幅升高的情況。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認為,首先,在資管新規對資金池運作模式限制後,銀行需要調整資產久期,而資產久期的縮短直接導致投資收益的下滑,進而降低了理財產品收益的上限。

“由於過渡期後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將轉型為淨值型產品,因此銀行有意通過收益差呈現的方式,引導客戶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這也導致很多銀行有意控制預期收益產品的收益,提升淨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表現。”魏驥遙進一步指出。

魏驥遙建議,考慮到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走弱,在資金流動性需求不強的前提下,普通投資者應儘量選擇期限較長的產品。

劉銀平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節後流動性寬鬆是大勢所趨,銀行理財收益率仍然會在下行通道,2019年保本理財和90天內封閉式理財會繼續減少,淨值型產品會不斷增加。

“投資者要適應這些變化,對流動性要求不高,就儘量買中長期理財;對流動性要求高,就買短期或開放式理財,買不到保本理財可以買結構性存款。此外,淨值型產品的風險並不像大家想象得那樣大,大家可以根據產品的風險等級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劉銀平稱。

(國際金融報記者 範佳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