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山:直面現金流危機,企業“餘糧”怎麼管?

記者 | 蔣悅

疫情之下,一些企業陷入“彈盡糧絕”的危機。

此前,西貝莜麵村和K歌之王等企業都因疫情影響而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小有名氣的企業尚且如此艱難,更遑論千千萬萬家小微企業了。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近日針對300多家企業校友做了一份調研,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對企業能否渡過難關呈悲觀態度:約有40%的校友認為難以渡過這個難關,有3%~4%的受訪者表示企業可能會走破產程序。

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若山在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出的“學管理,戰疫情”第三期直播課中表示,疫情就像是閱兵,能夠檢驗出那些對自己現金流管理掉以輕心的企業。李若山認為,等過了恢復期,經濟將出現反彈,迎來爆發性的增長,對於企業來說,那將是一個絕地重生的機會。

要想撐到反彈期,企業需堅守現金流管理的兩大核心要素——人才和信用。

面對疫情,有部分企業通過削減員工工資和拖欠應付款的方式來控制成本。對此,李若山並不贊同。他表示,疫情下的現金流管理是一種短期的、依靠計劃和協調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企業同時還面臨中期和長期的現金流管理問題,這要求企業必須考慮如何整合、如何精細化管理現金,企業必須考慮怎樣做好變革和創新。

而要實現中長期管理,企業需依靠其核心骨幹和產業鏈中的信用,這兩大最優質資源。若為了控制成本而削減人才費用、拖欠應付款,即便緩解了企業短期的財務壓力,也將為其未來發展埋下隱雷。

李若山建議,在不損害自己信用的前提下,企業首先應儘量發掘自己的極限控制成本,利用有限的資金流支撐。依次通過財務出納盤點庫存現金、財務總監運作資金、CEO運作資本這三個層次,來清點“餘糧”、調配資源。

如果企業算下來發現,現有資金仍不足以支撐到疫情結束,企業還可以考慮向債權人和股東,甚至向供應商借“糧”。值得注意的是,“信用”是借糧成功的大前提。對於應收應付款,企業若在過去一直秉持著“快收慢進”的原則而無視合同的約定,其信用基礎將大打折扣,在此時的危急關頭,其借糧計劃也將舉步維艱。

-------------

以下為李若山講課內容摘選: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大事件發生的時候,人通常會犯兩種毛病,一是因為不知道風險在哪裡,會過低估計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而當我們發現事情的嚴重性時,很多人會對此過度反應,從而影響了企業對經營的判斷。

我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因為大家也看到,很多企業現在對於自己的現金流十分擔心。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最近針對300多家企業的校友做了一份調研,發現大家普遍呈悲觀情緒。大概有40%的校友認為難以渡過這個難關,甚至有3%~4%的人認為就準備破產了,還有20%的認為今年這一關很難過,特別是在現金流管理方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先跟大家來講一講關於企業現金流管理方面的問題。

面對疫情,不同企業會採取不同辦法。對於K歌之王來說,錢還有一部分,但是人沒有了。還有一些企業,錢快沒有了,但人還在。那麼,企業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到底該用什麼方法來管理它們的現金流問題?

實際上,作為一家企業來講,家裡的餘糧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

剛剛創業的時候,企業要靠股東。沒有股東的現金,企業成長不起來。哪怕你有一個奇思妙想,哪怕你有滿腹經綸,若缺少股東的現金流,這個企業是永遠不可能活著或者存在的。

就算是馬雲或雷軍這樣的經營人才,在起步階段也是非常艱難的。如果馬雲當年沒有孫正義給他的2000萬美金的投資,不一定能有今天。雷軍在創業時也是四處碰壁,他當年打了十個小時的電話,才把股東說動,同意向他投500萬美金。

過了創業期,企業要開始用股東給我們的糧食去種糧。這些糧食扣除成本後,就是經營中的現金流。有很多企業在種地的時候,拼命往外面鋪開,只管種不管收。這樣的現金流將難以為繼,特別是在當前疫情形勢下,倒的就是這批企業。

等到企業的產品、服務站住腳後,企業開始擁有自己的品牌。這個時候如果還想把地種得多一點,除了向股東增募,還可以向銀行借款,這就是籌資性的現金流。

當產品越來越受歡迎,規模可以越做越大時,企業就迎來了它的擴張期。擴張期時如果恰逢風調雨順,家裡的糧食太多了,企業就可以拿它來換公司的股權,通過集團化、多元化的方式不斷擴張。在擴張過程中,餘糧如果不夠了,還可以向銀行借錢,這時企業已經過了正常經營期。

最後,產品的生產週期漸漸開始萎縮,此時,企業要給股東回報、還錢。

以上這五個階段都是企業發展的正常階段。

今天我們重點談的是,在外部突發期,就像我們現在處於疫情當前的情況下,一般的企業,應該怎麼走出困境。

我們對300多家企業做了調查,發現其中有很多做法是不可取的。

有的企業表示,如今第一難維持的就是員工工資。所以,它們的做法就是把員工趕走。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現在還有一種辦法——能不付的儘量不付,先自己活著,把員工保下來——這種做法對不對呢?後面我會講到這個問題。

在疫情之下,企業現金流管理要遵循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第一,盤點庫存上的餘糧,摸清自己的銀行戶頭還有多少錢,能夠動用的現金還有多少。有一些中等以上的企業,它的家底為什麼沒理清楚,很多是由於它的企業銀行賬戶很多,少的三五個,多的十幾個。有一家上市公司讓我去當獨立董事,我問他們銀行戶頭有多少?回說有2400個。這怎麼能摸清自己的家底。

疫情期間,很多公司在算,它們還能撐多久,這叫壓力測試或是敏感性測試。西貝說三個月,K歌之王說一個月,還有一家公司叫魅KTV,精準到35天6小時47分鐘。

第二,理順企業還有多少應收款,通過與主要的合作方對賬等方式,看看這些賬目是否能夠在短期內變現。

第三,針對有競爭力的產品,羅列一下自己能夠提前收回多少餘糧。這次西貝就很聰明,它盤點之後很快就告訴大家,以它目前的現金只能活三個月。西貝的一些上下游的企業,比如美團、餓了麼,考慮到它的競爭力和對自身產業的影響力,及時向它伸出了援手。

面對疫情,有一些企業通過削減員工工資和控制應付款來控制成本。這兩種做法都不是最好的,我尤其不贊同對於核心員工的裁減。因為企業最優質的資源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核心骨幹,第二是在產業鏈中的信用。如果為了減少現金流開支而消耗這兩方面的話,後面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首先要考慮到哪些是非付不可的錢,員工的生活費,包括現在為了防控疫情,購買口罩的費用等。在這種極限情況下,必要的開支算出來。然後看看我們大概還能維持多久,做一些壓力測試。

現在疫情下的應急式的現金流管理是一種短期的、依靠計劃和協調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企業還面臨中期現金流管理問題,它們要考慮如何整合和精細化管理現金。還有長期現金流管理的規劃,怎麼做好變革和創新。但是,很多企業連簡單的現金流量表都沒有。

因此,在不損害自己信用的前提下,企業首先要儘量發掘自己的極限控制成本,利用有限的資金流支撐。此時,現金流管理要分三個層次。第一,財務出納管什麼,由財務出納來盤點真實能用的庫存現金。第二,財務總監做什麼,理順現金變現的先後次序,除了賬面現金是不是可以先用,還有哪些可變現的票據、貼現、應收賬款保理,或者應收帳款。第三,CEO幹什麼,如何通過資本運作來調配資源。

如果算下來發現,企業可能都沒有辦法來支撐到疫情結束那一天,那怎麼辦呢?我覺得其實還是有幾個措施是可以考慮的。比如說,能不能借一點糧食?如果實在借不到糧食,能不能換一點糧食進來?通常講借糧食,可以向債權人和股東借,甚至還可以向供應商借。但是,這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信用。

我經常問很多企業,應收賬款的時間越短越好還是越長越好?很多同學說,當然越短越好,東西拿走,現金收回來。那應付賬款呢?有的說應付賬款越長越好,最好不要還。如果你持這兩個觀點,就說明你們平常在管理現金流時存在非常大的問題,很多企業很難在疫情之下存活,原因也在這裡。這是因為,不管是應收款或是應付款,都要遵循簽訂的合同的約定,這也是你的信用基礎。

我非常反對根據短時間疫情形勢的情況下做一個非常盲目的判斷。在危機降臨之前,企業不做好風險管理,一旦疫情來了就變得非常恐慌,採取一些休克性的療法——要麼關門歇業,要麼拖欠應付的錢。很多人覺得沒關係,還可以東山再起,但現在的形勢和一二十年前不同了。十幾年前創業,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短缺市場經濟,很多行業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的。在這種情況下,創業成功的概率就比較大。但現在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面臨供大於求的問題。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要想東山再起,而且是在既缺乏人才,又缺乏信用的情況下東山再起,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還是那句話,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是人才,核心人才。第二貴的是什麼?是企業經營多年後上下游建立的合作關係,留下的良好的信用。緊握這兩樣法寶,並且曾在行業佔據過一席之地的企業,一旦疫情結束以後,就能抓住機會重新反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