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套利、大水漫灌?央行專家座談直面“敏感詞”

時隔6天,央行再次召開座談會。

與以往會議有所不同,2月21日,央行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周學東,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共同出席會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還邀請了8位經濟學家共議近期熱點。

集中了多位司局長與經濟學家,對單月數據、市場熱點逐一解讀,在央行實屬少見。

1月信貸數據發佈以來,引發市場格外關注。天量社融規模到底是不是大水漫灌?信貸結構是否有所改善?2019年貨幣政策會有哪些變化?票據融資數據顯著增加是否由票據套利所致?

21日,在央行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圍繞上述熱點問題,與會司局長與8位經濟學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第一財經記者在座談會現場看到,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巴克萊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常健、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8位經濟學家參會。

關於票據:不存在大規模套利空間,但要警惕並防範

1月金融數據顯示,票據融資規模顯著增加。表內票據融資和表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新增5160億元和3786億元,二者合計佔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19.3%,較去年同期上升13.5個百分點。於是,市場有觀點稱,這是由於存在票據套利導致。

票據融資的較快增長也引起了總理關注。李克強總理在2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親自回應:“降準信號發出後,社會融資總規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較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主要是票據融資、短期貸款上升比較快。這不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資金‘空轉’等行為,而且可能會帶來新的潛在風險。”

央行表示,1月份曾經出現短暫的套利時間窗口,總體看1月份票據融資顯著增加主要還是支持了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出現了顯著下降。

孫國峰表示,央行對於票據套利問題一直比較關注。“1月中下旬我們也召開過金融機構座談會,專門瞭解過票據貼現的套利問題。”

孫國峰稱,目前,結構性存款利率已迴歸合理水平,不存在大規模套利空間。當然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套利行為,並採取措施進行防範。

對於相關風險,周學東表示,下一步,央行市場司、貨政司也會有一些相應的防範風險措施。

邢自強:1月份票據上升的局面符合歷史上正常逆週期操作的經驗和規律,票據明顯領先於融資裡其他中長期貸款,歷次週期都是這樣,是非常明確的一種先行關係。主要原因是,初期企業和銀行信心較差,中長期進行投資增加資本開支的信心不足,但隨著政府公共部門的一些投資和逆週期操作,就會產生“上游有水下游回暖”,信心逐漸恢復。

在外部環境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進行逆週期操作,宏觀槓桿率有所上升也是理所應當的。今年需要穩增長,需要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繼續提升,在此過程中短期出現一些票據上升現象也比較正常,符合歷史規律,下一步可能需要很多財政方面的配合。

魯政委: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票據問題和短貸問題只是一個波段現象,只有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才能消除更多的套利機會。所有的價格分別設定,沒辦法保證邏輯一致性,市場短暫套利後,最終保持各種利率水平間無套利的邏輯一致性。

連平:票據1月份出現了一些極端狀況,但從各個方面情況看都是一個適度的平穩運行,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在不同的階段,根據不同的要求有一些傾向性,即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向松或向緊的方向調整。”

關於貨幣政策:還談不上貨幣政策轉向偏寬鬆

關於1月金融數據的解讀分析持續不斷。整體看,外界輿論特別是市場主體總體評價積極,但也出現個別質疑聲,認為貨幣政策將重回“大水漫灌”的老路。

“我在這裡重申: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李克強總理在國常會上親自解讀當前貨幣政策。

對於上述問題,周學東在座談會上表示,還談不上貨幣政策轉向偏寬鬆。

阮健弘稱,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變。“理解1月份數據還是要看一些比較關鍵的背景數據。宏觀槓桿率是比較穩定的,2018年去槓桿的成效比較明顯。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槓桿率比2017年下降1.5個百分點。而在2012年到2017年,槓桿率年平均漲幅是11.8個百分點。應該說2018年是2012年以來,我們首次實現了降槓桿。”

從結構來看,槓桿率結構進一步優化。與2017年相比,住戶部門槓桿率上升了3.8個百分點,但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收窄了0.6個百分點;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上升了0.5個百分點,增幅是比2012年到2017年的平均增幅低0.3個百分點;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則下降了5.8個百分點,2012年到2017年的平均增幅是7.3個百分點。

阮健弘表示,槓桿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實體經濟穩中向好;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今年強監管的政策效果結構顯現,表外佔比得到明顯的控制,表內融資增速有所提高,宏觀槓桿也得到了較好監管;三是地方政府的擔保行為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主體債務增長受到明顯遏制。

孫國峰表示,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增長率保持基本穩定,沒有搞“大水漫灌”。穩健是貨幣政策工作原則指導思想,主要是要以“穩”為主,穩中求進,關鍵就是要鬆緊適度,要把握好度。要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這樣穩定的要求匹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具體來看,就是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當然為了熨平經濟的週期波動,在經濟的上行期,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或膨脹,貨幣和社融規模增速可能比名義GDP增速略低一些,下行期為了對抗緊縮,會高一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孫國峰稱。

“不搞大水漫灌”已成為近期央行發聲的高頻詞彙。那麼,貨幣政策到底是不是重回了“大水漫灌”的老路?一起來聽聽經濟學家的觀點。

曹遠征:貨幣政策沒有放鬆,這是槓桿開始企穩的表現。現在不是貨幣政策放鬆,是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金融穩定性凸顯。今年的融資安排基本就是流動性補充、穩槓桿,避免更大的金融風險出現。2016年以來,2017年、2018年,央行在不斷變化進行雙支柱調控。1月份金融數據體現的更多是金融穩定政策的實施,而不是貨幣政策的放鬆。

魯政委:從市場角度看,大放水的邊界是宏觀槓桿率是否出現趨勢性上升,為此不必設定一個絕對值,可以給一個區間。

連平:2018年以來,銀行體系信貸以及存款、資產負債各個方面都朝著收緊的方向運行。在經濟穩中有變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進行逆週期調節,方向非常明確,也是貨幣政策最重要的功能。

1月整個金融數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談不上“大水漫灌”,完全符合逆週期調節的政策要求。貨幣政策給市場指明一個方向,不是簡單的對目前狀態的評價,而是要能夠給未來一個展望,有一個政策的趨勢性描述,使市場能夠對未來看得更加清晰一些。

劉尚希:“不搞大水漫灌”的含義不是說放水與不放水的問題,而是要不要走老路的問題。一再強調我們沒搞大水漫灌,潛臺詞就是我們沒走老路。從短期來看,還是要進行需求管理,這既是“六穩”的需要,也是金融穩定、經濟穩定的需要。

不能簡單的拿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尤其是一些月度指標去過度解讀。貨幣總量不完全是貨幣供應的閘門能管住的,還涉及貨幣的乘數、週轉速度,涉及到貨幣狀態,這與實體經濟有關。不談貨幣狀態,很難判斷貨幣的需求情況。

在不同條件下,貨幣總量不一,要根據實體經濟的變化來調節貨幣水龍頭,是擰大還是擰小,不能說擰大一點就是大水漫灌。這不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來操作貨幣政策。

另外,貨幣信貸政策又有所不同。在實體經濟自身的需求上,想不想貸是實體經濟企業決定的,敢不敢貸是金融機構決定的,受監管影響大。

常建:貨幣政策面臨的壓力是支持經濟穩增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穩定需求和減輕企業負擔的作用。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從1月信貸數據上已有所體現,開始企穩。但從其他方面來看,例如,大宗商品價格目前有一定下行,預計PPI有可能在一季度轉負。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真實貸款利率有可能上升。

關於未來:央行是否會縮手縮腳?

對於經濟學家們的建言獻策,周學東表示,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企業的角度、實體經濟狀況、有效信貸需求等方面,各位專家的觀點給央行提供了更多的視角,“都很關鍵”。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幾位經濟學家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創新工具、制度創新等多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見,不僅關鍵,還非常犀利。

曹遠征:央行應從大的格局考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穩住大局。如果大量國債出現,中國融資狀態就會發生變化,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銀行業不再以存貸業務為主,而是理財和大資管,開始向混業發展。監管不再是分門別類,變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

楊濤:貨幣傳導機制不順暢,從供給端、中介端、需求端來看,供給端談的最多,無論是流動性資本約束還是利率約束。下一步,需要多突出需求側和需求端的問題,需求端是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微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貨幣政策不能單兵突進,也要考慮有進有退的問題,不能太被神化。涉及到貨幣監管、財稅政策的協調很難,未來能否利用新技術(比如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的一些機制化設計)有所突破,嘗試一些新制度規則。

劉尚希:配合要看實體經濟的需要,不是財政貨幣政策兩者抽象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應當基於對實體經濟的判斷,而不能基於財政貨幣政策本身。

不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配合,信貸政策和監管政策,也就是金融穩定政策和財政政策也要配合。

貨幣松與緊體現在利率的高與低,涉及到成本問題,現在製造業的成本高,減稅降費力度超過以往是鐵板釘釘的事。但融資成本也是問題,對企業來說,不僅要解決有錢沒錢的問題,有沒有找到可貸的資金,另一個還要找到相對能承受得起的利率資金。

連平:我對未來的政策以及市場運行變化有一點擔心。目前,只是出現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市場所謂“大水漫灌”的評論後,央行對這個問題是否會開始趨於謹慎?如果在必要的時候依然需要政策進一步向偏松方向、向投放流動性的方向進行調整,央行是否會縮手縮腳?

1月數據變化相對較大,並不意味著後面會持續出現這樣的狀況,關鍵要看需求。如何使表外融資恢復合理的增長,對整個實體經濟,尤其給民營經濟帶來支持,今年還不能掉以輕心。央行還是應該有足夠的貨幣政策工具對沖的考慮,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出現明顯變化。在不確定性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政策可能還得進一步朝偏松方向進行調整。

邢自強:全球經濟不好,美聯儲變鴿,美國現任領導人對追求貿易摩擦降溫的渴求上升,三個因素造成今年資金對中國比較看好。

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好外資對中國赤字的融資。今年4月份,中國加入彭博的全球債市指數,接下來另外兩個指數也會加入中國國債,未來每年保守估計都有接近500億美元的流入,此外還有主動型全球中央銀行主權管理基金,可能每年有接近100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