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名將英布造反是怎麼回事兒?

說過韓信和彭越之後,接下來說英布——

除了韓信和彭越,在劉邦的陣營中,不論是比作戰經驗、能力,還是比戰功,應該再也沒有人可以和英布相提並論。所以,當劉邦消滅了項羽之後,英布也很自然被封為淮南王。而且,客觀地說,英布應該比另外兩個更重要。因為在楚漢戰爭還沒有開始之前,英布已經是起義聯軍中戰功卓著、名聲顯赫的將軍了。大家知道的坑殺秦軍二十萬事件、殺掉楚懷王事件,就都是英布乾的;鉅鹿之戰的先鋒官,項羽進軍咸陽的先鋒官,也都是英布。而且,在項羽主持分封諸侯的,英布已經和劉邦一樣被封為諸侯王了——劉邦是漢王,英布是九江王。

英布的死,人們一般也歸結為劉邦誅殺功臣。這結論來自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相關記述——在韓信和彭越被誅殺之後,特別是當英布看到朝廷派人送來的彭越的“肉”之後,他便有了兔死狐悲的恐懼,於是便有了戒懼和警惕,便有了必要的防範。前期的情形也跟彭越一樣,是一個部下跑掉到京城去告他謀反。但他不想跟韓信彭越一樣,不想等死,於是便起兵造反。司馬遷特意借原楚國令尹的口坐實了被逼造反這個結論——那個令尹對夏侯嬰說“他本來就當造反”。

司馬遷的敘述中有一個細節,就是當那個英布的部下來告他的上司謀反的時候,劉邦問蕭何,而蕭何的反應是“不相信”。這說明至少劉邦一方當時對這個事兒至少沒有預案。如果司馬遷的記載是真的,那這個事兒就有點奇怪——

因為在除掉了彭越和韓信之後,處理和應對英布應該是有預案的。這三個在大漢朝的情形基本相同,在除掉那兩個之後,至少在劉邦及其謀士們那裡,應對英布就應該是一個必然地選項。除非劉邦集團內部全部是笨蛋。所以,我懷疑這可能是司馬遷的杜撰——把劉邦們描寫成一幫天真到願意相信別人都是案板上的肉的傢伙,那他們怎麼可能開創一個輝煌的時代?

英布造反是必然的。他跟彭越不一樣,不會等死;他也跟盧綰不一樣,並不是劉邦的朋友。他跟劉邦原本就是合作關係,雖然後來他自願做了劉邦的部下。但當危險降臨,他自然先下手為強。

英布最終沒有逃過一劫。他死的情形跟韓信有點相似——是被他信任的人誘騙而後殺掉的。騙他的是長沙王吳芮,漢初唯一一個倖存的諸侯王。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也是第一個慧眼識英雄,幫助英布由一個強盜到一支起義軍領袖華麗轉身的恩人。吳芮當時是番縣的縣令。英布起事和劉邦很像,只不過吳芮接納了英布,還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他。當英布兵敗逃亡之際,吳芮誘騙並結果了他。

如果只是個人厲害關係角度看,英布要算是一個敢作敢當的英雄。以阿岔看,有一個成語形容英布造反很恰當,那就是“困獸猶鬥”。在起兵造反的時候,英布應該很明白結局是註定的。形勢早就跟楚漢戰爭時期不一樣了,他以淮南所轄之地能夠集結的軍隊是有限的,跟朝廷一方根本不可能相提並論。而且,大統一的局面已經出現,他起兵的理由也只剩下造反一項 。史記裡說,劉邦所帶的軍隊一開始不是英布的對手肯定是虛構。英布軍事才能沒問題,如果公平對陣,當時的漢將的確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但問題在於戰爭從來就不是也不會是公平的較量,講的是綜合實力,拼的也是綜合實力。在這一點上,英布其實在決定造反的那一刻就應該知道了結局。但他已經別無選擇,沒有退路。

以阿岔看,整個英布事件應該就是一個局。劉邦一方是勝券在握,沒有懸念。但做這樣一個局等著甚至逼著英布這頭鬥牛橫衝直撞,在劉邦們雖然好玩刺激,但對天下百姓——

卻是實實在在的災難。(2019/2/21阿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