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人死後去了哪裡

《中國神話:人死後去了哪裡》

-花花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後要過鬼門關,經黃泉路,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劃之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黃色,裡面盡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布,腥風撲面。 忘川河上有奈何橋,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婆婆,她叫孟婆,要過忘川河,必過奈何橋,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世。

奈何橋:

奈河一名的出現,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後漢書烏桓傳》:"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後,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於泰山主生死觀念。

有的僧人在譯經時就乾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畜生屠剝割截之”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

《分別善惡所起經》:"四者死後,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遊神、夜遊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

若到陽間,切須傳!《山東考古錄。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並列,而後之言鬼者內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一流變是很正確的。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也就是說,奈河作為地獄觀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為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

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集中於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初唐。

《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汙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孟婆湯:

“孟婆湯”是一箇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迴反覆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塵往事的孟婆湯。

為了來生再見今生最愛,可以不喝孟婆湯,那便須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許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最愛的人,但是言語不能相通,你看得見她,她看不見你。

千年之中,你看見她走過一遍又一遍奈何橋,喝過一碗又一碗孟婆湯,又盼她不喝,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

喝孟婆湯,了前塵舊夢,斷前因後果。忘盡一世浮沉得失,一生愛恨情仇,來生都同陌路人相見不識;跳忘川河,汙濁的波濤之中,為銅蛇鐵狗咬噬,受盡折磨不得解脫。

千年之後若心念不滅,還能記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間,去尋前生最愛的人。

忘川河(又名奈何(河)):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現,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後漢書烏桓傳》:"如中國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後,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於泰山主生死觀念。

有的僧人在譯經時就乾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畜生屠剝割截之”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

《分別善惡所起經》:"四者死後,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遊神、夜遊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

若到陽間,切須傳!《山東考古錄。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並列,而後之言鬼者內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一流變是很正確的。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也就是說,奈河作為地獄觀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為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

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集中於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初唐。

奈何橋: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此橋為界,開始新的一個輪迴。

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臺叫望鄉臺,望鄉臺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臺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青石橋面,五格臺階,橋西為女,橋東為男,左陰右陽。“誰若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約定。也許這一世的夫妻情緣,開始於斯,恩斷於此。

奈何橋下幾千丈,雲霧纏繞,等待來生的是什麼道,誰也不知。來生的約定,只是此生的一種後續,喝過了孟婆湯,已經把所有忘卻,來生的相見,只是一種重新的開始。

奈何橋,奈何前世的離別,奈何今生的相見,無奈來世的重逢。

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迴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彼岸花:

關於彼岸花,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以前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守護忘川河旁彼岸花的是花妖曼珠,葉妖沙華。他們守侯了幾千年的彼岸花,但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彼岸花花開無葉,有葉無花。

終於有一天,他們不顧上天的規定,偷偷相見。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見面後,岸發現彼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彼也同樣發現岸是個英俊瀟灑的青年,他們一見如故,心生愛戀,便結下了百年之好,決定生生世世永遠廝守,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傾慕,在一起。

他們瘋狂的思念彼此,終一日,他們也違背神的旨意偷偷的見了一面。那一年的彼岸花,紅豔豔的配著耀眼的綠色,格外的妖豔美麗。

神知道後,結果是註定的,因為違反天條,這段感情最終被無情的扼殺了。天庭降下懲罰,給他們兩個下了一個狠毒無比的詛咒,既然他們不顧天條要私會,便讓他們變成一株花的花朵和葉子,只是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生生世世,花葉兩相錯。註定此生無法相見。

他們被打入輪迴,並被詛咒永遠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受盡磨難。從此,曼珠、沙華每一次的輪迴,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花香想起前世的自己,發誓不分離。然後再度輪迴……

傳說輪迴無數後,有一天佛來到這裡,看見地上一株花氣度非凡,妖紅似火,佛便來到它前面仔細觀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奧秘。

佛既不悲傷,也不憤怒,他突然仰天長笑三聲,伸手把這花從地上給拔了出來。佛把花放在手裡,感慨的說道:“前世你們相念不得相見,無數輪迴後,相愛不得廝守,所謂分分合合不過是緣生緣滅,你身上有天庭的詛咒,讓你們緣盡卻不散,緣滅卻不分,我不能幫你解開這狠毒的咒語,便帶你去那彼岸,讓你在那花開遍野吧。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過地府裡的忘川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溼了衣服,而那裡正放著佛帶著的這株紅花,等佛來到彼岸解開衣服包著的花再看時,發現火紅的花朵已經變做純白,佛沉思片刻,大笑雲:大喜不若大悲,銘記不如忘記,是是非非,怎麼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將這花種在彼岸,叫它曼陀羅華,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

可是佛不知道,彼岸花在忘川河上,被河水褪色得花把所有得紅色滴在了河水裡,終日哀號不斷,令人聞之哀傷,地藏菩薩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羅華已生,便來到河邊,拿出一粒種子丟進河裡,不一會,一朵紅豔更勝之前的彼岸花從水中長出,地藏將它拿到手裡,嘆到:你脫身而去,得大自在,為何要把這無邊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無邊的地獄裡呢?我便讓你做個接引使者,指引他們走向輪迴,就記住你這一個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羅華,就叫你曼珠沙華吧。

從此,天下間就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個長在彼岸,一個生在忘川河邊。

彼岸花從此之後開在忘川河旁。

人死後會踩著它一路前行到奈何橋邊,聞著花香就會想其前世的自己。那一地的赤紅,如血,美麗,妖豔。春分前後三天,秋分前後三天,她會非常準時的開花。花開,就在生與死的彼岸。

於是,人們看她著迷但更害怕,於是人們把災難,死亡與分離加在了她身上。

又過了很多年,天下有兩個很相愛的人,可是有一年,男的在出外辦事的時候不幸遇難了,他來到忘川河邊,看見滿眼的血紅,心裡哀傷無比,他痛哭道:“我不要輪迴,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還在家裡等我。”他跌跌撞撞的來到孟婆這裡,喝下忘情湯前,他問孟婆,為何天下諸般,最後這湯獨要人忘情。孟婆笑而不語,只是要他快喝,他呆呆的看著湯,說:“人都要忘情,我偏不忘,輪迴後,我要去找我的妻子。”

男人的妻子得知他的死訊後,悲痛絕倫,幾度尋死都被男子的家人救了下來,最後女子答應不再輕生,但是要終生守寡。男子的家人一來看她性格剛烈,怕舊事重提,又要徒惹她傷心,二來唸她有心,便暫時答應了她,等她情緒穩定後再勸她改嫁不遲。就這樣,女人便在男子家繼續住了下來,靠縫補為生。

又說這男子輪迴後,還真重新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小鎮裡,光陰飛逝,不知不覺二十年過去了,一天他出門經過女子守寡的門前,感覺到心裡怪怪的,便停下來看了一眼,這一看不要緊,剛好被女子迎面看見。輪迴後,這男子的相貌氣質均已完全變了,可是女子一看見他,眼淚就嘩嘩的流了下來,她走到男子面前,說了一句:“你來找我了。”便昏倒在地。男子一看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趕忙嚇的逃離了那個地方。

後來這個女的重病不起,到死前翻來覆去的說什麼,但是聲音太小,沒有人聽清楚過,所以也沒有在意,這女子最後滴下兩行血淚,一命嗚呼了。女子來到地府,看見孟婆,突然很輕的問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個男子在這裡告訴你,他不會忘記我,一定會回來找我?”孟婆點點頭。女子心疼非常,哽咽道:“那為何他回來卻不肯認我,哪怕他跟我說句話,在我臨死前來看看我也好呀。”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說:“你們很相愛,我很欣賞你們的勇氣,這樣吧,二十年後答案來臨那一刻,我答應讓你看看,只是這之前你無法轉世,要在這裡受苦二十年,你願意嗎?”女子說:“我願意,不看見那個答案,我放不下對他的愛,即使投胎轉世,也要心痛一世。”這女子於是被孟婆安排給彼岸花鋤草,其實本無草可鋤,但是女子的眼裡滿岸是草,鋤了又生,永遠鋤不完,就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二十年後,孟婆把她帶到輪迴門前,說:“你站在這兒看著,但不要說話,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來了。”女子激動的站都站不住了,好不容易平復下情緒,緊張的站在那裡等著她愛的人出現。

終於他走過來了,原來他得了病,沒有治好,四十出頭,又死了。他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孟婆把忘情水遞給他,他拿起就要喝,女子急了,說:“你忘了你說的話嗎?”男子看了她一眼,把手中碗裡的水一飲而盡,接著走進了輪迴門。

孟婆看著失魂落魄的女子,說,愛情是什麼?不過一碗水罷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說了算的,有今生,沒來世,縱然你記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記又有什麼不同?

佛曰:

梵語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為此岸

離境無生滅

如水常流通

即名為彼岸

彼岸無生無死

無苦無悲

無慾無求

是個忘記

一切的極樂世界

而有種花

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生於弱水彼岸

炫燦緋紅

乃曼珠沙花也!

中國神話:人死後去了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