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导读:更类型化的电影文本、更结构化的电影产业体系、更多元的受众消费观念……在春节返乡潮和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的带动下,春节“看电影”一跃成为亲近于普罗大众的一种“刚需”行动:从个人到家庭,从大城市到乡镇,某种意义上,“看电影”不仅是一种新年俗,更是构成了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有着更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

文 | 何天平

回望两年以来的春节档,总有人感叹这是中国电影产业“迟来的新生”。

不久前落幕的2019年春节档,6天累计票房58亿元,打破2018年春节档同期票房56.8亿的票房神话。而这个才被打破的记录,较2017年33.8亿票房已同比增长了68%。从2009年到2019年,春节档的想象空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十年之间超3635%的增长比例或许是一个窗口,不仅让人们真正领略到走上快车道的中国电影究竟可以释放出怎样的能量?另一个侧面里,我们或许多少从中直观感受到了电影文化之于“辞旧迎新”这一特殊社会话语生出的新意义。

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不断翻红走高的数据背后,正是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的节庆“生活方式”——“看电影”正在变成一种似乎不言自明的全新年俗。这项新的年俗活动有多大的吸引力?目前中国电影单片总票房排行前三中有两席(《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是两年贺岁档里先后跳出的黑马,春节“看电影”的强集聚效应可见一斑。

近两年的春节档勾勒出一个总体特征:“质高量多”,“力作”实现规模化发展。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也呼之欲出,本土化的春节档已逐渐取代舶来的贺岁档成为每年电影票房最具拉金能力的新阵地,这意味着真正属于中国的观影环境逐渐在这种新年俗的养成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空前的繁荣景象,昭示着中国电影产业稍显迟滞的整体性提速发展。相较过往的春节档,对于如今这一举国、举家同庆的节庆仪式,电影已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角色:既实现了高票房与好口碑的双向积极互动,更让寄托于春节档期的集体情感借由一种集中的通俗文化载体觅得新型的输出端口。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系列更结构化的状况。为什么国人越来越习惯于春节“看电影”?这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更臻成熟的主流文化消费品所潜在的能量使然,而这种能量亦源自多种因素的合力,既是美学的、文化的,也是市场的、社会的。

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电影文本作为一种微观视角,是再现这种新年俗形成的直观落点。之所以近两年的春节档电影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实现正相关的双向成长,跟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有紧密联系。作用到春节档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形成了更成熟的类型化成色。今年的《飞驰人生》开拓了体育题材电影的大众化表达,被标记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地球》毋庸置疑有着中国科幻类型片发展的里程碑意义,包括《疯狂的外星人》《新喜剧之王》等喜剧电影更作为春节档的常客,契合着这一时段播映的集体情感需求;往前推一年,《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等系列电影成功扎根,也让市场看到电影类型化的纵深式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春节档,让类型片在中国的开花结果得到集中展现,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促成中国电影从“经验先行”到“经验积累”的转变,爆款作品的诞生不再如过去那般更多是偶发、随机的不确定事件。

创作之上,是更趋中观的产业视角:“春节档”之于当前电影业为什么至关重要,以至于纷纷各家祭出大招加入其中?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行业的变化本身。目前,不断剔除泡沫的中国影视行业正在稳健、冷静地步入新的增长期。例如以猫眼、淘票票等为代表的产业新势力,借力新媒体及其用户本位的底层逻辑不断促成电影行业的新发展;再如各式各样的电影营销正作为一种内容本身参与到电影文化的意义生产中,今年《啥是佩奇》的自成爆款便是有力印证。另一方面,票补的退潮反向倒逼群体观影心态的升级,过去因“低价票”来“凑热闹”的状况有所缓解,如有媒体所评价,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正“从资本平衡时代进入资本自我调节时代”,进而觅得产业化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这些产业向的变化背后,都让人看到国产电影更精准的传播,以点带面形成新的破局之势——纵观今年的春节档,既有头部作品,也有所谓的差强人意之作,但整体都在水准之上,没有出现太大偏差,这便是一个能够加以印证的侧面。

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而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上,春节档和电影之间碰撞出的化学反应,更是中国电影日益变成一种重要社会建构力量的直观体现:观影如今正成为一种更具普遍性、多元性的国民主流文化消费手段,并且逐步实现消弭代际、地域差异的无差别覆盖。一方面,随着过去几年银幕新增和影院建设不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使得相关基础设施和底层建制基本实现全国覆盖,有数据显示当前三四线的影院密度大有超越一二线城市之势。而近两年的重点则转向“提质”,三四线城市观影环境较之大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观影群体的审美及消费习惯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线索。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国产电影主要从两个维度上满足了春节期间的个体诉求:一是节庆本身带来的合家欢情感需求,有如《捉妖记2》《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可以跨代际共同观看的电影文本,能够满足家庭式的观看和消费;二是观影人群的圈层化渗透,例如近两年春节档大比重出现的奇幻、动作题材电影,男性受众为主要观影者,影响观影选择的主要变量并非地域而是性别,以这样的方式促成内容消费的下沉。

春节“看电影”,为什么能变成新年俗?

更类型化的电影文本、更结构化的电影产业体系、更多元的受众消费观念……在春节返乡潮和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的带动下,春节“看电影”一跃成为亲近于普罗大众的一种“刚需”行动:从个人到家庭,从大城市到乡镇,某种意义上,“看电影”不仅是一种新年俗,更是构成了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有着更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

本文删减版刊于《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