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十年後上海做出了這樣的回答

關於十年前著名的“上海之問”——為何上海出不了BAT,在十年之後,上海給出了一個奇怪的答案——

雖然沒有BAT,但上海有閱文、拼多多、攜程,還有摩拜、餓了麼、B站,大眾點評、盒馬鮮生、英語流利說、商湯科技……

這些看上去來自不同門派的公司,其實有一個共同的標籤:信息消費行業細分龍頭。

信息消費細分龍頭密集湧現,和誕生BAT,如果可以兼得,當然最好;但如果必須二選一,相信會難倒不少地方官。

信息消費是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速、輻射最廣泛的新興消費領域之一,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大做強信息消費,被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2月21日下午專題調研信息消費產業發展情況時就表態,上海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不斷加強制度供給,支持企業更好更快發展,推動上海信息消費產業做大做強。

先機

上海在信息消費產業可謂已佔得先機。

表現之一,就是在垂直細分領域,持續湧現新的行業巨頭。

閱文集團,擁有1000餘萬部作品儲備,730萬名創作者,是中國最大的正版數字閱讀平臺。

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4.185億,月活用戶數達2.73億,已經超過京東。

攜程,一年交易額70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旅遊電子商務平臺。

B站,中國二次元頭把交椅。

摩拜,中國共享單車龍頭。

盒馬鮮生,中國新零售代表。

……

如此多細分行業龍頭湧現,上海信息消費產業發展熱度可見一斑。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預計超過8600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這是什麼概念?

工信部2018年印發的《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達到6萬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

粗略計算,上海已經貢獻超過14%的規模。

努力

上海信息消費產業的崛起,本身市場優勢不少,也有近年政府努力。

首先,上海擁有一個消費力極強的超級市場。雖然上海人口只有2400萬,但其消費力足以橫掃各大排行榜。


關於“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十年後上海做出了這樣的回答



2018年天貓雙11,調休上班的上海人依然雄霸消費力冠軍寶座,被戲稱為“單手”剁贏全國。即便在“麻辣火鍋底料”這種非優勢項目角逐中,上海也力壓成渝排在第一。而且,上海消費者普遍“洋氣”,50後到90後購買最多的產品都是手機,00後購買最多的產品是衛衣。


關於“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十年後上海做出了這樣的回答



中國旅遊研究院(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1月底發佈的報告就提及,在眾多客源城市中,上海成為旅遊消費貢獻最多客源地,上海居民旅遊消費總金額最高。2018年全國城市居民出遊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5670億元,首次超過北京。

其次,上海的營商環境也在持續改善。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陳磊說,從誕生到擁有超過4億用戶、輻射全國主要農產區和產業帶,拼多多的發展離不開上海的經濟、技術優勢,背後是上海一流的營商環境和高質量的人才儲備,以及發達的信息產業、物流快遞產業等構成的產業生態。

與此同時,上海越發包容的營商環境也給了初創企業更多發展空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表示,對於一些國家之前沒有很明確的法律法規規範的創新領域,一些原始創新的企業,比如網絡送餐,上海基本不會在一開始提前介入,而是更多保持樂觀的觀望、追蹤態度,給予企業先嚐試的環境,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再及時介入,科學管理。

世界銀行發佈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上升32位,躍至第46名,其中上海權重佔55%。

所有這些,都將成為上海信息消費產業繼續做大做強的基本盤。


關於“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十年後上海做出了這樣的回答


資料來自上海經信委、華為、騰訊聯合編寫的2017上海“互聯網+生活”報告

前景

5G時代,上海已經開始為信息消費產業再進一步打下基礎。

2月18日下午,虹橋火車站正式啟動5G網絡建設,這將是全球首個採用5G室內數字系統建設的火車站,計劃在2019年完成5G網絡深度覆蓋。

當時,有人就已經現場體驗過了全球首個5G火車站的“超能力”:下載2GB高清電影最快不到20秒鐘,問路機器人精準導航,VR遊戲極致體驗。

在這背後,是上海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5G千兆、寬帶千兆“雙千兆之城”建設。

這是戰略性基礎設施。建好“雙千兆”,將為上海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行業的發展,打開天花板。

上海雲計算獨角獸企業UCloud首席執行官季昕華說,對於上海而言,產業互聯網是有機會的,上海的製造、工業,商業都有和互聯網結合的機會。包括目前國家非常支持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他認為,未來會在上海誕生更多的科創型企業。

“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其實是模式創新,但其實未來的中國更需要科技創新。上海建了很多科技創新平臺,這將為未來上海的科技發展搭建很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上海還有金融資源優勢。

有專家認為,上海作為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社會資本,即將推出的科創板,將使得金融和科技更加融合。未來無論是空間資源,還是人才資源,都可以向外面借力,做強做大。

目前,科創板上市審核中心已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在地上海證券大廈亮相。

上海的營商環境完善仍有繼續釋放改革紅利的空間。

有企業人士就提出,落戶指標、外籍就業證件、住房等問題,導致其從全球以及外省市大量引進高端人才受到影響。

攜程方面就建議,上海從市級層面統一各區人才政策執行標準,加大民營企業高端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力度。比如,能否在土地方面給予一定支持,讓公司為員工建公寓。另外,能否加大“一網通辦”覆蓋面,加強政府跨部門之間信息協作。

如果上海真能進一步削減居高不下的商務成本,那上海的信息消費產業,在繼續百花齊放的基礎上,“培育出BAT”的可能性也會進一步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