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還是一條勇敢的“鯰魚”?

最近一段時間,公益行業的微信朋友圈裡不少人都在轉發一個名為“dangpu”的匿名作者寫的文章。這些文章內容直指某些公益機構和公益人、對相關公益項目執行情況和財務數據予以質疑,內容犀利且充滿火藥味。

“dangpu”及其文章在公益圈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一部分支持者認為,“dangpu”是公益圈的“揭黑英雄”,他的舉動有利於推動中國公益自省自查自糾;反對者則痛斥,此人是一個躲在暗處臆想的“陰謀論者加精神病患者”。

“dangpu”是誰?為什麼要寫這些“揭黑”文章?文章信息源來自何處,真實性可有保證?發出這些文章的時候,作者是否想到過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日前,《公益時報》記者聯繫到了“dangpu”,對其進行了約40分鐘左右的電話採訪。同時,記者也採訪了多位公益界人士,瞭解他們對這位“隱身者”的看法。

dangpu是誰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電話那頭的dangpu操著一口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到激動處會對某一個詞或句子反覆強調。在電話採訪的當天中午,他提前給《公益時報》記者發了一條視頻,還附了一條信息:“補充素材,哈!”視頻中記錄的是他和他的夥伴們的工作場景。

根據dangpu本人的講述,他是“80後”,目前生活在廈門市,在一家劇本工作室工作。

dangpu說,工作之外,他也會參與一些基金會的服務和項目拓展事務。他說自己對民間口述史一向頗感興趣,曾經參與過老兵口述史的公益項目,也在公益組織呆過兩三年,因此結識了一些公益圈的朋友,瞭解了一些公益機構的運作情況。

dangpu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最初開始動筆寫公益圈的事是因為“Metoo事件”,因為與他熟悉的一個工作夥伴就被曝遭到公益圈名人性騷擾。自此,dangpu也開始關注各公益組織及項目。

dangpu說,自己本身是寫故事的人,寫公益行業的文章純屬意外。沒想到開了個頭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寫。

他說,對他而言這件事的意義在於讓大家明白,即便是公益這樣的好事情,大家也可以帶著質疑去觀察去走近,並非懷疑他們做得不好,而是希望他們做得更好。“因為你的觀察和監督讓他們變得更好”,他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

但很顯然,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這樣的預期。

dangpu做了什麼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2018年8月15日,dangpu的文章獲得回應,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免費午餐基金審計報告有關內容發佈聲明

去年8月14日,dangpu在名為“未遂”的微信公眾號發佈《希望自己算錯了,否則可能是公益圈幾千萬的龐氏騙局……》一文,質疑“免費午餐”公益項目財務賬目不平。主管“免費午餐”專項基金的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很快就此事予以回,稱管理費差額的產生是“免費午餐”和基金會對管理費的統計口徑不同所導致。

8月16日,dangpu再次就該基金會的聲明發文回覆稱,此前的質疑是合理的,不會收回。但同時也表示,“免費午餐”公益項目其本身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出在其他地方,希望公眾仍能為孩子們獻出善心。

“免費午餐”一事至此算是劃上了一個句號。

其後不久,dangpu又陸續刊發《請拖(編者注:原文如此)湊數、推app、關聯交易,中國平安和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真會玩》《誰轉告陳偉鴻先生一聲,您的合作伙伴們有點意思》等多篇文章。

這些文章在公益圈引起很大爭議。

“我對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以承擔法律責任。因為我展示出來的每一份報告、包括截圖證據什麼的,都是真實的,而且是公開的。”dangpu如是說。

不過,2019年春節前夕,公益組織的一些微信群裡頻頻有人轉發《實錘!當鋪親口承認:攻擊中國平安、抹黑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和免費午餐等公益組織,我都是故意算錯數據的!》這樣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稱,dangpu文章中很多數據都是故意算錯的,因而他對那些公益機構的質疑根本不具有可信性,是純粹的抹黑行為。

對此,dangpu對《公益時報》記者說:“關於數據部分,90%的數據都是正確的,其實我只是在很微小的一兩個數據上設置陷阱。我後來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要用錯誤的數據去說這個問題。其實所謂的‘誤差’就是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個誤差的數據是什麼。例如免費午餐的一千多萬誤差,如果數據是錯的,那基金會根本就沒有必要自查了。”

“因為我知道正確的數據是什麼,但我不可能直接去跟你們講正確的數據,因為如果我用了正確的數據,他們會倒推回去做賬……這樣我完全無法知道他們有沒有做正確的內部審查。”

dangpu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他在每一篇文章之後都強調了一點:他在數據上設置了陷阱,大家可以去找出他的陷阱在哪裡。但他不是以攻擊哪個人、哪個機構的目的去做這件事情,他只是提出質疑說為什麼這個數據會有這麼大的誤差和不合理?所以他儘管設置了數據誤差,但所設置的誤差要不就是極度之小,不會影響整體統計結果,要麼就很容易能讓人發現。在他看來,就算是“數據陷阱”,也是善意為之。

那麼dangpu信息源來自何處,他又如何保證其真實準確呢?這是公益圈人士質疑最多的問題。

在採訪中,dangpu稱,他的信息源有二。首先是來自公益圈的朋友提供的一手信息,當他的這些朋友懷疑某個機構的某個項目存在問題,但因為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不能站出來公開這件事時,就希望能夠通過他來質疑併發聲。

其二,他說自己在文章中上傳的各種財務數據和截圖信息,都是公開可查的資料,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會去關注而已。

反應不一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dangpu曾對一個鄉村公益項目屢髮質疑,後發展到“爆粗口”的地步,這也使得他成為該項目支持者的眾矢之的。《公益時報》記者試圖採訪這位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情緒激動,表示dangpu言行粗俗、行為可恥,若自己與dangpu這樣的人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是他的恥辱,且完全不屑於再提此事,最終拒絕了《公益時報》記者的採訪。

對此事,dangpu給出的解釋是,自己的質疑並非在於該機構行政管理費用是否超支,而只是說它當年的支出跟前一年的支出相差十分懸殊。例如:它前一年的支出只有3%或者5%,等到了下一年就變成27%或28%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理由是什麼?業務拓展了?員工增加了?這個數據上的偏差沒有任何解釋。他認為一個管理嚴謹的公益組織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不管怎樣,這個dangpu的出現,引發了公益圈很大的爭議。

公益人劉洋軒認為,從Metoo到各個公益項目、基金會的財務公開信息,dangpu是給大家上了幾堂課:第一,組織的內部管理不能糊弄,專業、透明更是公益組織的立身之本;第二,倫理不能缺席,公益行業尤其需要謹慎;第三,行業內的權力關係不應只有一個勇士在反思。

當然,如何有效地實現監督很值得討論,但我更希望每一家公益組織都經得起挑戰。他說:“dangpu是勇敢的,採用一種相對激烈的方式來揭開醜陋的面紗”。

王旭筆名“二郎”,是原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項目經理。他的態度是,dangpu與基金會雙方都支持。“我支持這裡面的所有爭論,唯獨反對志願者、熱心群眾與某些非專業人士參與此事。專人的事,交給專業人士。想來他們沒有體驗過,還不知道‘專業’這兩個字所代表的鴻溝。如果你不敢跟林丹比羽毛球,跟舒馬赫比F1,那你憑什麼敢跟我比對公益的理解?”

一些行業人士甚至有人猜測dangpu精神健康出現了問題。對此,dangpu回答:“他們都不知道我是誰,我在幹什麼,所以,很好笑。”他說:“如果他們找到一處證據是我偽造的,我去吃屎是可以的。如果不是的話,他們怎麼辦?目前我沒有遇到有一個組織或者個人站出來說我偽造數據,包括被我質疑的任何一家機構。”

在採訪中,《公益時報》記者問,最終報道以何種形式呈現他的身份時,他說:“你就還是叫我dangpu吧,反正那些攻擊我的人都這麼叫我。”

他還是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身份。

事實上,這也是業內人士對他的主要質疑之一。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覺得dangpu本身也有問題,缺乏公共辯論的基本精神。我尊重他說話和表達的權利,但對他的行為我是瞧不上的。“如果你是採用匿名的身份,而且在語言的表達上毫無涵養和基本禮貌,那他和菜市場大媽就沒有什麼區別”。

根據dangpu的說法,的確有一些公益機構對他的文章有積極的回應。他說,不久前對中國平安和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發文質疑過後,平安負責公益的一位負責人晚上跟他對話並表示感謝,說因為通過這件事情,讓這個項目被更多人知道了,反而便於他們更好地去推動這個工作。

他說,他也曾質疑過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專項基金披露存在問題,該基金會在一週之內就完成了所有的自查工作,將所有的項目報告重新進行了上傳。

這讓他覺得信服。“如果大家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有問題,那完全可以簡單從容的予以回應,我覺得這是你自信的表現,也是你有力量的一種表現。”

dangpu稱,自己所發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了認真地推敲,為了防範法律風險,每次發文之前,他都會讓圈內一位資深的公益律師過目把關。

這位律師曾經就此事問他:“你現在怕不怕?”

dangpu回答:“我怕‘紅’,其他什麼都不怕。”

在採訪中,dangpu稱,現在一直有人攻擊並通過各種渠道放話威脅他的生命安全,他保留了人證物證,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到底。

鏈接:行業人士怎麼看

周健 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任何一件事情,別人說你哪兒不好,你有你就改,沒有就沒有嘛,對不對?我覺得不存在誰搞誰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對這件事情發表的權力啊!就像“dangpu”之前因為我寫的一篇有關METOO的文章罵我一樣,罵就罵唄,有什麼不得了的,他有他說話的權利和應保證他說話的權利,這是我第一個觀點。

第二,我覺得我們公益行業的從業者都應該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而不是遇到問題動輒就歸因到“道德”層面。例如,平時我們在工作中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需要政府支持的問題,如果政府沒有能夠配合支持,我們就把它歸因到道德;公益項目的對接中,一些受助人的表現出人意料,或者沒有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向去走,我們又把它歸因到道德。這是一種非常粗暴和簡單的對社會的認知。我認為不要簡單地把遇到的問題都統統歸因到道德,而是要動腦筋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真實和本質所在,這應該是每一個公益從業者應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

第三,我覺得就“dangpu”這個作者本身,他本身也有問題,缺乏公共辯論的基本精神。我尊重他說話和表達的權利,但對他的行為我是瞧不上的。既然是公共辯論,雙方就應該站出來“亮劍”,雙方首先就應該亮明身份,這樣才利於大家判斷你們的觀點和立場。況且男人就該敢於承擔責任,什麼事敢做就敢當。如果你是採用匿名的身份,而且在語言的表達上毫無涵養和基本禮貌,那他和菜市場大媽就沒有什麼區別。

徐本亮 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

今天中國社會組織的現狀是公信力偏弱,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公信力偏弱直接導致了社會組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受阻。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更多的監督,不僅是來自政府、媒體,社會公眾也有權利監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對社會組織的監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當然,這種監督必須建立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否則質疑和監督毫無意義。如果“dangpu”這個人他發出的各種質疑是有理有據,有法可依,是真實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啊。坦率地說,當下的中國公益行業表面上看是轟轟烈烈,其實細究之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亂象叢生。所以我也特別期待我們的媒體、還有那些真正關心中國公益發展的有心人、熱心人能夠積極發聲,及時地把目前中國社會組織存在的各種問題暴露出來、揭露出來,這樣才能起到一種警示作用,才能防止出現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劣幣驅逐良幣”這種情況的發生。

李鵬 北京加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這些慈善組織的財務報告,如果沒有“dangpu”這一類公眾視角去監督,那他們公示的這些信息到底誰在看?除了政府和研究者這兩個層面和兩個維度的在看。而且他們看這些財務信息的視角也是不同的,真正社會公眾去關注的寥寥無幾。“dangpu”的出現,就像是公益生態圈裡湧現出的一個志願者,就像是公益圈的“朝陽群眾”、“海淀大媽”,類似“dangpu”這個群體我希望越來越多,只要他初心是好的、不為名利。這樣才能督促我們這些慈善組織工作做得更加細緻,有責改之,無則加冕。

- END -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作者/ 文梅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敦和基金會秘書長陳越光:

不願做行業的“帶頭大哥”,我更願意做一個幕後支持者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谁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还是一条勇敢的“鲶鱼”?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