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我這兩年特別迷戀東野圭吾的小說,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每讀完一本,就會立刻上豆瓣標記“已讀”,打個分數,寫兩句評價,這本書就算讀過了。家屬提醒我有點浪費時間了,我還嘴硬:我這是在學習他的寫作手法!

前段日子,心想自己也讀了挺多東野的小說了,是不是可以寫個書單做做推薦呀,於是回頭翻豆瓣上的“已讀”清單。這一看,有點傻眼。

剛讀完時的我明明覺得,這麼精彩的故事一定能深深印在腦海裡的,於是出於不劇透的考慮,每本書我只留下了寥寥幾句短評。可現在,每本書的人物、主線、反轉、巧妙之處,真是一點也想不起來了!看看短評時間,有些是1月剛讀完的,現在一年還沒到,已經忘光光!更別提學習寫作手法了。

這樣看了就忘,還談什麼知識變現?先變成自己的再說吧!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我是手帳愛好者,平時有記旅行手帳和日常手帳,深知“記錄”的美妙之處。所以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要是會記讀書手帳就好了……雖說都是手帳,但功能不同,記錄方法也有區別。讀書手帳應該怎麼寫呢?摘抄?抄哪些?怎麼抄?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會不會太浪費時間了?怎麼排版?辛苦記下來能派上用場嗎?……

直到我無意間翻開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所有疑惑一掃而空。閱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拿起本子和筆,照書中所說記錄起來。果真如書的副標題所說——超實用!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他還有一個有趣的頭銜——筆記本作家。他的其他著作還包括《旅行手帳完全指南》、《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可以看出,是位記筆記的達人。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日本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後引發了熱烈反響。而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也大受歡迎。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一書中,奧野宣之將讀書分成了5個步驟: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分別介紹了筆記本在每一個步驟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有什麼技巧。是一本可以拿來就用的實用性超強的工具書。本文我想撇開願書作者的結構,用問答的形式梳理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

一、怎樣讀書才不“白讀”?

1、一味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應該認真地與每一本書交流。

你多久讀一本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閱讀不到5本書,也就是說2個多月一本。與此同時,網上或是身邊的朋友卻有人表明自己至少每週會讀一本書,甚至是每天一本書——先別急著效仿。

2個多月讀一本,輸入或許太少,無從輸出。然而每天讀一本,輸入看似足夠多,然而你恐怕還是沒什麼可輸出。因為快速閱讀意味著你沒有足夠時間與一本書交流,你很可能知道了一本書大概是講什麼的,書中有哪些金句,說好聽點是掌握了一本書的精髓。但是這本書就這樣一掠而過,在你的記憶裡只會留下一個輕輕的印記。

而讀書筆記是與書交流過的證據。

2、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願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心的理由。

現在的共讀平臺很好,用短短10分鐘向你介紹一本書,告訴你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但是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就不要只滿足於瞭解精髓,再花些時間吧,與你感興趣的書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通過耳朵和眼睛進行思想輸入,得到的刺激一定是不同的。

就像開篇我自己的例子,我只是一本接一本地讀下去,不加停頓,不做消化。但是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這樣的讀書到頭來什麼都不記得了,不是跟沒讀過一樣嗎?我本來是想學習東野的寫作技巧,但最後卻只留下“這個作者好厲害呀!”這樣膚淺的印象。

奧野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有一個絕妙的比喻:

讀書的動機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點”。即使拍攝同樣的場景,聚焦於面前的花朵和聚焦於遠處的建築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讀書也一樣,抱著不同的目的閱讀一本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3、讀書的基本目標: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並得心應手地運用。

我們在書上花了時間,一定是希望有所回報。應該讓自己讀過的書物盡其用,儘量不讓自己忘記書的內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們也要儘量將書中的信息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讀書的過程中塑造自我。

二、為什麼要用筆記下來?

1、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這是老話,但我相信大家都有切身體會。寫下來,即使很多年過去,再翻看時記憶便會回來。書寫的過程也是記憶的過程。

2、寫下來有助於梳理思路,加深理解。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寫道:“哪怕是自認為非常瞭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向別人說明或寫下來,還是會出現很多模糊不清的內容。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

做好筆記也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寫讀書筆記也可以鍛鍊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也能得到提升。

3、寫下來方便管理、取用、輸出。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給福爾摩斯給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他的“思維殿堂”,每一個記憶在他腦中都是可視的,回憶對他來說就是翻抽屜。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村上春樹也有類似的記憶管理。記憶裡每一個素材對他來說是檔案櫃裡文件夾一樣的存在。

但很少有普通人能這樣自如地管理記憶。那麼不妨用一個笨方法——寫在筆記本里。只要學會記、學會管理,筆記本就是你的“思維殿堂”,讀書帶來的思考、讀到的金句也可以成為你的素材,隨時取用。

三、讀書筆記要記下哪些內容?

簡單來說:與書有關的所有內容。

1、選書階段:記錄生活中關於書的所有碎片。

你怎麼選擇要讀的書?

看電視、和朋友聊天、刷朋友圈,都是偶爾會被“安利”的時刻。“這本書好像挺有意思的”,“應該學學這方面的技巧”,這種時候都應該趕緊記下來,不僅要記書名,還要把想讀的理由一起寫下來。電子當然也可以,比如豆瓣讀書有“想讀”功能,亞馬遜有心願單的設置。不過在網站上標記很容易會被遺忘,而且這個清單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很長,選書的時候還是拿不定主意。

可以在筆記本留下幾頁用作“隨想筆記”,記下與書有關的思考,比如“看看如何寫作的書”,“學習快速閱讀”。還需要幾頁用作“購書清單”,記下感興趣的書、作者、理由。這樣可以避免衝動購書。

2、讀書階段:只摘抄有共鳴的部分。

如果想記下書的結構、作者想強調的內容,或是那些看上去很厲害的句子,看看目錄或是書評就好了。不用抄一些理所應當的內容,而是要抄“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那些讓你閃現靈感的內容。

記筆記不是上語文課,也不為了考試,不用拼命思考作者要表達什麼,不用寫段落大意。如果有些信息你覺得對自己來說無關緊要,就不要浪費時間記下來。只記你認為重要的,並徹底消化。

3、讀完以後:剪貼相關報道、書評

讀完一本書之後,還可以讀讀別人的書評,看看“第三方觀點”,也可以促進自己的思考。有趣的內容也可以記進筆記。

四、讀書筆記具體怎麼記?

1、摘抄和評論並存: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了他的筆記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蔥鮪火鍋是日本的特色料理,主材料金槍魚和蔥段,蔥段是配菜而非調料。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也像這道火鍋,有兩味主料:摘抄(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和評論(自己的感想)。摘抄部分用o表示(要完全摘抄原文),自己的評論、感悟則用星號,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面。寫一行空一行,看起來更舒服,也方便今後加內容。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這樣摘抄一目瞭然,並且能寫下自己鮮明的感想,因為等摘抄完所有內容再從頭寫起評論,往往已經抓不住剛讀時的火花了。

當然,一些技巧性書籍,也可以只標來用自己的話總結要點。

2、筆記形式多樣化。

a.書籍信息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記下來,比如把書腰剪下來貼在讀書筆記裡,還有書籤、書裡的廣告。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b.還有一些跟購書、閱讀地點有關的材料,也可以貼進筆記本,加深你對這次讀書體驗的記憶。比如書店的名片、傳單、賣的明信片,如果你是在旅行途中讀的,還可以貼機票、火車票。

c.書裡很大篇幅的摘抄,可以用複印代替。這樣做能保留書中的字體、排版佈局,加深你對閱讀的記憶。不過還是應以摘抄為主,複印只是偶爾的小變化。

3、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堅持下去。

讀書筆記就像日記一樣,一旦中斷就很難再撿起來,心裡會有排斥感。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堅持寫下去。要摸索自己喜歡的方式。

五、如何靈活取用筆記上的內容?

1、養成定期重讀的習慣。

定期重讀可以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可以給自己安排一個固定時間,或許只是週日晚上的5分鐘,隨手翻翻以前的讀書筆記,帶著讀舊報紙的心情。你會發現,幾周前的讀書筆記都有些陌生,經常會驚訝於“原來我還有過這樣的想法”。這就是重讀帶來的驚喜。

2、利用編號迅速找到目標內容。

a.每本筆記的封面可以貼上書的腰封或書籤,與其他筆記本區分開來。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b.製作目錄。寫完一本筆記後,可以在頁邊塗上顏色或是貼標籤,然後在首頁或最後一頁做一個目錄,如下圖: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c.利用電腦製作索引資料。有了幾十本讀書筆記後,可以給每本標上序列號、閱讀日期等信息,然後輸入電腦,方便迅速查找出哪本書在哪個筆記本里。具體需要輸入的信息有:筆記本編號、關鍵詞、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

有效輸入:知識變現前,如何先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出的筆記讀書法,看似費時老舊,實則腳踏實地,超級有用。碎片化閱讀時代,一切發生得都太快。只有靜心坐下來用筆書寫,才能抓住這些碎片——閱讀中的碎片,思考的碎片。有了有效輸入,輸出才能變得輕而易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