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会持续多久?

爱思考的普通人


我觉得会持续比较久,互联网寒冬实际上是实体经济衰退的表现,很多企业都做不下去了,还做什么广告。而且互联网寒冬比实体经济衰退滞后很多了。

互联网平台有几个不是依靠实体经济支撑(腾讯主要靠游戏),如果没有人在淘宝上卖东西了,阿里还能有这么高的市值么?头条系目前完全靠广告,经济不活跃,谁来做广告。

实体经济到底怎样了?不用看统计数据,从你身边找实例就行,自从去年提出“社保入税”以后,很多本来就苦苦支撑的小企业主直接撒手不干了。虽然现在社保入税被推迟,但仍然换不回大众创业的激情。

身边一个老板,家里八套房,没贷款没抵押,座驾路虎发现4,公司名下总共5部车。本来做建材生意,18年突然房地产形势变化,工程接不到,以前投入的工程回款慢,仅18年下半年就抵押了两套房产,卖了3辆车,包括路虎,员工只剩两个,苦苦支撑。如果19年仍没有起色的话,估计公司只能关门。

这个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实体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下行期。我认为实体经济下行和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还有多年来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有直接关系。本来要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现在普遍是负债前行,需求短时间是不可能快速增长的。

总结一下,短时间内老龄化不会改变。90后的花呗、信用卡账单不会凭空取消。房贷该还还得还。需求不会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不会快速复苏。所以,互联网寒冬将会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持续。


佛系神评论


关注我,获取更多互联网深度解读

在中国,无论是小型互联网企业还是bat之类的业界巨头,都是在短短十年间野蛮生长起来的。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前期无节制烧钱,业务范围无节制地铺展,同类产品玩命似的竞争似乎是一种常态。


例如网约车大战,美团、饿了么之争,小黄车、摩拜对垒,似乎谁熬下来了,市场就是谁的,同时只要上行速度够快,能占据市场及流量入口,即使在战略及组织架构上有问题也不在话下。


而对于小型互联网企业,在敏捷开发概念下,需求说加就加,功能说来就来,多少程序员秃了头,又有多少产品经理变成舔狗。

寒冬表象下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升级需求。

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只是昙花一现,又有多少只是噱头大,肚子空。互联网金融如是,线上租赁如是,靠着信息不对等,先骗一轮融资,再割一轮韭菜,市场乱了,人心惶了。

这样的野蛮生长必然带来粗放管理,做出来的产品定然存在各种瑕疵,越往后发展这种问题就越明显,难道只要跑得够快,监控就真的追不上?

跑得再快,也有停下来的一天,企业就和人一样,不是永动机,需要资源补给,也需要思考前路。

寒冬退去,迎来的未必是春天,也有可能是一场漫长的倒春寒。

互联网获客成本越来越大,试错空间越来越小。

当前,红利退去,整个行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必然要有一个缓冲期。在经历了动荡、冲击、对峙、规范乃至吞并后,企业显然更明白需要如何调整架构,怎样配置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

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所给的自由有限,对于员工来说,技术壁垒更低,对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那么,即使寒冬退去,迎来的也必然是一场倒春寒。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吴怼怼


首先,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寒冬已经到来,反而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一个征兆。


从表象上来看,确实有很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一些小公司甚至倒闭。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一、流量枯竭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现在互联网上的流量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公众号的打开率从10%下滑道3%,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流量枯竭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家公司根本没来得及反应。招聘、业务划分、盈利方式还是根据人口红利时代的增长率来进行考量。

当流量减小之后,预计中的增长并没有出现,原本为了应对业务增长招聘的人员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互联网发展才20年,几乎没有企业有应对这类问题的经验,所以裁员成为企业生存的一种方法。

流量枯竭带来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现有技术下,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数峰值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这个行业开始步入老年成为传统行业,以前的爆发式增长很难再进行复制,行业门槛也渐渐升高,对创业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对从业者来说,要开始适应行业进入慢增长的周期中,增量市场一去不复返,做号存量市场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二、资本垄断

互联网行业融资难的问题,早在2016年便初见端倪。在2018年,多个行业暴雷,资本市场也不像前些年那样盲目,投资也更加谨慎。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那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公司就算大环境再怎样寒冷,凭借自身已有的业务最起码能保证不会被饿死。对一些小公司来说,在业务成熟前能否活着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凭一己之力撕开市场的口子。

强者越强,剩下的人就要挨饿了。


那么,这一股互联网寒流将持续多久呢?

预计是3年左右。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短期内能够预见到的增长红利就是5G+物联网。

而5G网络大范围覆盖和设备大范围更新,预计是在2021年~2022年。届时5G将会赋能更多的行业,也会有更多的机会等待去挖掘。

这种由技术革新带动的平台迁移,只要抓住这个流量增长的时机,互联网行业仍然会再次焕发青春。


寒冬?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这里是艾拜侦探社。

关注我,探访每日的科技前沿,让一部分人先读懂未来。


艾拜侦探社


18年下半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裁员和停招,下图是主流互联网公司裁员情况(部分有出入),今天又最近又爆出人人车倒闭,京东裁掉10%高管,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血雨腥风。但是另外一些数据来看,互联网及消费经济还是在快速发展。

18年双11淘宝销售额破2000亿,春节期间消费同比增长40%,1月四大主流快递单量增长都在40%,18年GDP增速还是超过6%,等等。很多数据表明经济并没有那么恶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这么惨烈呢,我觉得如下几点原因:

1、大多数企业裁撤的都是没有起色或者亏损的业务,这主要是因为各细分行业格局已定,没有必要在对亏损或者做不起来的业务进行投入了;

2、关于末位淘汰,末位淘汰算是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前几年各个公司的高速发展,招聘的人员难免良莠不齐,但是较高的增速可以掩盖,但是目前各模块增速逐渐放缓,人员优化也是必然之道。同样,目前还在快速发展的头条系、拼多多还是在大量招人;

3、人才供大于求,某个行业快速发展后,会有大量的人才涌入,互联网的高薪和福利,也影响着很多学生学校的选择,另外也导致了大量的人才转行,致使竞争加剧。

回到问题本身,多久会结束这种情况,我觉得需要1-2年吧,原因如下:

1、整体经济形势不算恶劣,互联网公司并没有负增长,较传统行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经过1年的阵痛调整后,会趋于合理;

2、互联网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直接过度到了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又经历了一个大爆发,而产业互联网还在孵化中,没有和当下巅峰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形成无缝对接,所以存在1-2年的阵痛;

3、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美国,中国市场稳定之后,必然出走海外,目前BAT、TMD、小米、京东等头部互联网都在布局海外。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美日欧优质的工业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这种海外布局以及三线以下市场的深入,同样也会产生新的岗位;

大环境回暖,产业互联网形成,海外及乡村市场布局,说明互联网还大有可为,预计1-2年行业会趋于正常,但是人才招聘也不会像前几年那么激进了。



雨落不息


了解互联网资金链的朋友可以知道,互联网主要收入来自广告、游戏、电商和佣金,4大板块。

先说广告收入,只有大金主才会在互联网投放广告,都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金主们自己都入不敷出,在削减市场投放费用,因此广告收入的下降,将会直接影响很多互联网产品,如资讯类、社区类等。

再说游戏,本来游戏是互联网第一收入,但国内政策紧缩,严控游戏版号,导致很多游戏有人气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网易的阴阳师,腾讯的王者荣耀,已经提前消耗了游戏玩家的钱包。再加上,并无出彩大作游戏面世。原本就是10个游戏9个死,唯一活下来游戏可以养活9个游戏的局势。现在连唯一能活下来的那款游戏,活得也并不是太好了。

再说电商,受到消费者降维消费,也影响严重,我们只看到了双十一,淘宝又创造了新的记录,但没有看平日里,淘宝京东都开始紧巴过日子了。电商都在问,钱去哪了?消费者也都在感慨,钱也不多了。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一些原先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现在就都不买了。再加上国家对海淘加大管控力度,很多图经济实惠,购买海淘的消费者,也不太想购买。

最后再说佣金,这部分和日常消费者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看看大众点评、美团、饿了么,这些平台提供的店家服务,都是店家提前入驻,给平台一部分佣金,吸引用户到店消费。平台迫于营收压力,提升了佣金价格,这就让店家不干了,原本就已经薄利,再被这样压榨,索性退出平台。现在更多的商家在退出平台。

寒冬来了,至于会持续多久,目前肉眼可见的是5G时代的到来,会是一针强心剂。重点还是看运营商如何调整流量费用,这样对于视频类、短视频类、游戏,需要大流量支持的产品,将会得到提速,更多的用户不必再在意流量费用的付出。寒冬来了,抱紧取暖。


如果电影


年前年后这段时间,从一线大厂到明星创业公司摩拜、OFO,无一例外的出现了裁员、破产等负面信息,人人车遭遇“破产”传闻,而独角兽滴滴也宣布裁员15%,难道我们这个冬天真的捱不过去了么?

其实这种状态在前几年已经开始显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泡沫大、增长乏力、融资难,迟迟寻找不到正确的盈利模式,从北上广到二线城市全都是哀鸿遍野。中国人口总体基数接近14亿,互联网的流量有效转化已接近7亿,几乎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触网用户”。过去的二十年,网民为互联网发展买单太多了,当网民购买力与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有差距的时候,市场透支现象发生,于是产生了互联网的冬天。

个人也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6年的时间了,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已经来临,这个冬天虽然冷,但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创造力,物极必反,阴阳相生,所以春天也不会太远。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13.6亿人口有8亿农民,中国有约300个城市,2856个“县”,41658个“乡镇”,662238个“村”。当所有的互联网巨头们在中国人群结构顶层厮杀的时候,其实底层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京东”、“淘宝”。而在中国,你以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起码还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社会分层已经很明显,顶层已经饱和,“互联网+”真的需要新鲜的血液了,互联网企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选择性的结构下沉你会发现这里是一片万亿级的市场,而这里,正在静静等待搅弄风云的弄潮儿。


一岁卜算子


这个问题有好多专家说,10年一个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2019年又是一个轮回。但是这种周期性的东西,我们重视并且做好过冬准备就都不是问题。互联网的寒冬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我们对互联网寒冬中如何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东西。好多行业已经走入了存量市场,互联网里面的线上获客成本逐步走高,逼迫阿里、京东、华为、小米、瓜子二手车等企业去线下寻找增量。京东的10%的高管优化离岗指标,滴滴为代表超级独角兽的裁员更能说明寒冬的来临。

互联网寒冬会持续多久?我们要在危机中找到生机。各大主要风投构都看好产业互联网。B2F,产品不经过中间商,直接由厂家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上。利润更好,服务更高效,定制化生产,产品积压更少。比如:农业方面有机食品直接上餐桌,小米手机、华为手机直供。特斯拉的销售模式。等等

未来的趋势主要以下几方面:

新零售(线上线下打通,会员定制,行业优选)

新产品供给(因销定产,爆款产品的迭代更快,个体定制化、个性化),

新售后服务(无人机配送,物流实时跟踪,可追溯。SAAS、AI、大数据、云计算),

新垂直平台(各行业产生垂直平台:物流行业菜鸟、京东、顺丰。)


短信验证码服务商


互联网寒冬看怎么定义吧,不依靠资本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所谓的寒冬无非就是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国民的消费能力,2017年开始的互联网业下滑,是从资本到消费能力双方面的影响,但国内的经济形势一旦好转,一些不严重依赖资本输血的互联网企业马上就能缓过气来。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业很多公司严重依赖资本生存,比如ofo,滴滴等企业,完全没有实现盈利,所以当资本市场的支持下降,可能当即出现重大事故。


那么资本由谁来支持呢?其实主要还是受到美国的影响,主要受到美国总统换届及两党背后的财阀影响。民主党背后站着互联网、高新科技、传媒等行业,而共和党身后站着军火、石油、医疗等传统行业,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一旦有共和党总统上任,就会向中东出兵的原因,说白了美国大选,财阀支持你在前台当总统,等上任了,当然你就要为身后的大老爷们服务。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一下总统的在任期间,也就大致明白中国互联网业的周期律了,中国于1994年接入互联网,至今23年,第一次互联网公司的集中诞生实在97年开始的,1997年6月丁磊创建网易,1998年张朝阳创建搜狐、马化腾创立腾讯、王志东创立新浪,1999年QQ出现、马云创立阿里,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创立百度。

而这个期间,美国总统是谁呢?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民主党)上任至2001年1月20日卸任。


之后小布什(共和党)于2001年1月20日上任至2009年1月20日卸任。

这8年期间,中国互联网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实质性跨越,还是克林顿时期的那些公司,只是阿里成立了淘宝、社会化网络被提出(博客、SNS、论坛、微博)、博客网成立,大家也都知道后来新浪和搜狐刮分了博客和微博市场,百度打一开始就占据着搜索,而腾讯占据着社交。


2009年1月20日小布什卸任后,当天由奥巴马(民主党)继任,任期是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那个期间,我们经历了08-10年的SNS时代,2008年千橡改名人人网,获得软银3.84亿投资,成了后来红极一时的校内,主打学生市场;同样在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同样的SNS,主打白领。

后来的几年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乔布斯2007年发布第一代iphone,但国内是在2010年也就是iphone4诞生的时代,才真正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iphone和安卓的爆发,使得国内互联网行业百花齐放。2010年开始的千团大战,2011年新浪微博的全面爆发、微信成立,2012年微信朋友圈上线、中国移动端网民首次超过传统PC端、2012年今日头条上线、淘宝天猫双11开启,2013年余额宝上线,2014年滴滴和优步打的火热,2015年互联网+被提出、大面积互联网创业企业爆发,2016年直播行业的春天来临、网红市场应运而生、知识付费概念被提出,2017年自媒体百家争鸣。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共和党)上任,互联网所谓的资本寒冬开始。

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互联网行业资本推动越来越困难,截止2018年底,互联网行业出现大面积裁员现象,BAT都宣布各自收紧业务,停止社招,减少应届生入职人数。

于是大家意识到,互联网寒冬真的来了。


据此,互联网寒冬还有多久?

现在是2019年初,恐怕这个寒冬还要持续6年左右。好在大公司基本已经比较稳定,不再需要资本的推动,自我造血能力非常强。但创业公司的日子可能会一天比一天难过,过去烧钱的日子显然已经没了。

之后很可能出现互联网行业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曾经被推高的行业工资,很可能神话也慢慢会被打破,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短期内没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技术很可能被割肉,35危机很可能会愈演愈烈,985高校的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很可能不再那么火爆。

总之一切已经发生,只能面对困局,寻找突破的可能。


未泯双瞳


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寒冬,正处于找工作的我,不时的听说某某互联网公司被爆裁员,先是知乎和京东大裁员,接着ofo、锤子科技资金链断裂,还有美团携程也传出裁员消息,科大讯飞准备大裁员等等。从巨头互联网到AI独角兽再到创业公司,都纷纷表示寒冬来了。

尤其前一段时间又听说华为清理34岁以上工程维护员工,40以上的研发员工,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都免不了,不过后来华为出面否认了这一消息,说是谣言,不过也反映出互联网寒冬的寒冷。

寒冬还没过去,也不知道持续多久,也许短到一两年,长到三五年,甚至更长也说不准。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没办法,为了在互联网寒冬期间混一口饭吃,只能多学点知识,弄点装备来驱寒御暖了。


羽乐生涯


互联网寒冬其实从15年底、16年初就开始出现征兆了。从规律来看,之前太过火热,会马上带来大量的泡沫。这个时候投资开始变得清醒,不再以往一个ppt就能拿个天使投资的时候。

到2018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下行,互联网的确越发低迷,以往的企业因为财务数据不合理再没有拿到进一步融资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倒闭现象。而这个症状估计还要持续2年左右,市场需要时间来调整。

对设计师和产品的影响就是岗位的缩减,因为很多提供岗位的团队会死掉。另外有些团队人数会开始限定招聘。所以这个时期 相比于14、15、16年的高速提薪,18年、19年稳定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被淘汰更为重要。

建议同学在18年19年选择工作尽量去一些大的团队。并且切记不要裸辞。因为一旦裸辞属于你的下一份工作不一定会那么轻松。这点要特别谨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