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如何利用干扰弹摆脱导弹的攻击?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要追溯战机抛洒干扰弹最早的先例,还得从二战时期英国哈里斯中将,命令轰炸机群地毯式轰炸德国本土时,抛洒大量的铝箔片干扰德军的雷达开始。后来逐渐演变成真正的红外干扰弹,内有镁粉、硝化棉、聚四氟乙烯和铝箔片等混合填充物。


当战机抛出红外干扰弹时,烧红的铝箔片既能起到干扰敌方雷达反射波,又能用热量迷惑敌方导弹的红外线跟踪

系统,让敌方导弹发生误判而脱离对战机的跟踪。
随着空空导弹性能越造越先进,抛洒的干扰弹会因为减速,让导弹瞬间失盲后再找准攻击目标

,毕竟如今的导弹反应能力都是以毫秒为单位计算的。因此战机想靠发干扰弹来摆脱导弹的追踪,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成功率,除非战机已经到了导弹发射距离的末端,导弹已经失去了良好的动能的情况下,及时发射干扰弹成功摆脱的机会将大大加强。

总而言之,战机性能和导弹性能之间就是矛与盾的相互较量,当战机性能优越的时候各国就会研发新型导弹,当导弹性能占优势的时候,马上就都会研发更高性能的战机,彼此此消彼长才证明了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升级。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老兵带我学军武


现代空战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空空导弹来进行作战,目前的空空导弹分为两种,这就是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和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一般两者的作用距离是不一样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基本是用在中距的打击上,而红外制导是用于近距离格斗作战。

战斗机是通过安装有雷达告警装置来获得对手的火控雷达锁定自己的信息的,战斗机被锁定也就意味着对手就要发射空空导弹,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机就要通过释放干扰弹和箔条的方式来摆脱导弹的攻击。

战斗机释放的干扰方式根据来袭导弹的不同是有所区别的,其中对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是使用箔条的方式,这些带有金属反射层的条状物体具备有很强的雷达反射信号特征,通过这个就会诱使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会发生误判。

对于来袭的红外制导格斗导弹是采取反射红外干扰弹的方式,通过产生更强的红外辐射吸引导弹的导引头,而战斗机则利用高速飞行的能力尽快脱离。一般情况下战斗机飞行员并不知道对手发射的导弹的模式,所以红外干扰单和箔条是同时发射的,只是因为箔条卡上去不明显而已。

目前还有释放电子干扰假目标的方式来摆脱来袭导弹的袭击,F-16战隼战斗机和欧洲台风战斗机都是具备这个功能的。这些假目标是可以进行收放的,通常存放在吊舱中。


航空视界


干扰弹一般分为两类,红外干扰弹和箔条干扰弹。原理都差不多,就是针对导弹的制导方式,晃瞎它们,让这些导弹误以为干扰弹是目标。

下图中亮的那个是红外干扰弹,好像乱扔纸屑一样的是箔条干扰弹。

红外干扰弹就是电影里常见的那种,哗啦啦放出来一大堆,很是壮观。这里面就是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烧起来很是好看,红外特征很是明显。那么以红外信号号为目标的导弹,常见于近距离格斗弹,就好像被下图中的远光灯晃瞎了,使导弹看不到目标具体位置。

箔条干扰弹就不怎么亮,所以影视剧中比较少见。但实际上这种干扰弹干扰的导弹类型更多一些,针对的是靠雷达制导的导弹。实战中战斗机会根据威胁类型释放不同的干扰弹。



这种干扰弹也是晃瞎雷达,让导弹误以为已经到达了足够近的距离,触发引信爆炸。


总而言之,干扰弹就是要晃瞎制导系统,让导弹分不清目标在哪,要么丢失要么提前引爆。

但是这都是最后的保命措施,或者说死到临头挣扎一下,在现代战场中导弹的引信越来越先进,干扰弹基本上不好使。所以对抗敌人导弹,在射程外才才最稳妥,其次是电子干扰,最后才要依靠干扰弹拼一把。


蛋科夫斯基


干扰弹,一般讲的就是红外干扰弹,其原理是通过内装的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等燃烧,从而产生红外辐射,诱骗红外制导的武器偏离目标。再就是泊条干扰弹,可对雷达制导导弹进行干扰。另外,还有具备主动攻击能力的电子干扰弹,可对敌雷达等产生电子干扰。坦克、军舰、飞机等都会装干扰弹。一般装在战斗机上的是前两种干扰弹。普通大众看到战机释放干扰弹,一般是在航展等公开表演场合。军用飞机上的干扰弹发射装置大都是多联装的,一部装置就是几十管并联,并且在飞机上一般都会同时装几部这样的装置。由此会带来很多弊病,比如在机身表面产生很多孔洞,会增加飞行阻力和RCS。尤其是对于隐身飞机来说,机身表面这么多孔洞,会破坏很大一部分隐身性能。那么,为什么不将干扰弹发射装置设计成类似部分航炮或者左轮手枪那样的转膛结构呢?在机身表面只露出一个或者两三个孔洞,发射一枚干扰弹后,通过转膛结构再装填一枚接着发射,需要时还可以连续高速发射,其效果应该不比现在这样的多联装差吧?而且这样的结构,发射装置的大部分都埋藏在机身内部,在机身表面产生的孔洞很少,从而大幅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和RCS。一旦发现敌机发射导弹就应该投放干扰弹,根据被攻击时的距离和导弹的制导特征大致能判断导弹属红外还是雷达。接近距离没有专门的显示,但是飞行员可以根据来袭方向和导弹的尾迹来判断,对于近炸引信的破解就是在导弹还没有接近飞机时就让它丢失目标。一般战斗机飞行员会根据战场态势投放干扰弹,投放干扰弹的目的是为了对敌机及导弹进行电子干扰,摆脱对方雷达锁定。一次最多放两枚,一般都携带几十枚。如果在战斗中使用完毕,也只有利于战斗经验和驾驶技术甩掉敌机了。


苚心垨護


导弹一直是战斗机最大的威胁,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加油逃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办法还是抛撒干扰弹。



战斗机的干扰方式和导弹的制导方式是对等的。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方式: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干扰弹的设计思路自然也主要是红外干扰和雷达干扰。红外干扰弹是一种具有较高温度的红外辐射弹,也叫做红外拽光弹,内装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诱骗敌方红外制导导弹脱离真目标。雷达干扰弹则主要是箔条干扰弹,弹体内以装有大量箔条以干扰导弹雷达的回波信号。箔条散步成云状并低速降落,对敌方雷达信号产生散射,使其不能正常工作。



早期的雷达和红外干扰弹系统,在战斗机上分别设置,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和红外干扰弹已经集成到一起,形成了“红外/射频复合诱饵”系统。相比早期的单一诱饵,复合诱饵弹的干扰技术更强,尤其是可以有效对抗采用复合制导技术的新型导弹系统,干扰性能大大提高。


一般情况下,对抗单个导弹,释放一组或者两组干扰弹即可,如果来袭导弹批次多,则需要多组连续发射进行抗击。这时就要由飞行员或者程序自动设定连发次数和间隔时间。


战略论


换句话说,战斗机发射干扰弹只能短暂干扰对方形成火控跟踪。在配合机动使雷达短暂失去目标。这是过去机械扫描雷达经常犯的错。如今都是精度非常高的厘米波制导相控阵雷达,几乎不存在垂直或者机械扫描盲区。电子相位变化的扫描是毫秒级别的变动。密度和精度特别高。所以现在的干扰弹只能干扰末端的导弹。导致导弹在末端因为失去目标被过载机动骗了。如果没有干扰弹,导弹的机动过载是战机的十几倍。战机根本没机会。


风车骑士45541173eg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目标地空雷达测距进行追击,加油逃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最好办法抛散干扰弹。

战斗机的干扰方式与导弹制导方式是对等的,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方式:紅外制导和雷达制导,干扰弹设计思路也有自然明确,红外干扰和雷达干扰,紅外干扰弹俱是一种较高温度紅外辐射弹,叫做红外拽光弹,内装镁粉,硝化棉,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产生强烈红外辐射,诱骗敌方红外制导发射导弹逃脱真的目标。雷达干扰弹主要是箔条以干扰弹方式雷达回波信号,箔条散步云状以低速降落,对敌方雷达信号散步,使其不能正常工作。随着科技发展,在战斗机上分成干扰和雷达红外干扰弹集合一起,形成了“红外”射频复合式诱骗系统,相比早期的单一诱骗,现在射频复合诱骗弹技术上更强。有效对抗采用复合式制导新型导弹系统,这样干扰性能大大的提高。

对抗单一导弹,释放一组或者两组干扰弹即可,如果来袭导弹多批次,这时飞行员由要自动设定程序间隔时间,释放多组干扰弹进行抗击。


星诚军情


其实都是一边做干扰一边机动的。

战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规避导弹的袭击: 首先,现代的战机都装备很强的电子干扰系统和导弹预警系统,在飞机玻璃舱盖上有许多的仪表和提示灯,导弹来袭的时候,提示灯显示不同的威胁目标用不同的颜色和大小表示;也可以驾驶员前方显示可选择的飞行攻击或躲避路线。

(1)高速机动能力规避来袭的导弹。 要求飞机要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稳定性,现代的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的速度一般都要达到2-3马赫,大大超过飞机的巡航速度,机动规避的方法有:大角度转弯,急速的上升或下降等等。

(2)诱导导弹偏离原来的方向。 第一种方法只适用于较低级的或则制导能力很弱的导弹,要想躲避象GPS制导,半主动雷达波制导的导弹是很难的,这些导弹大多索定以后就会追尾,直到撞上目标为止。

主要的诱导手段有:

1.雷达波干扰。例如飞机抛洒锡箔片干扰雷达

2.红外,电磁,电子干扰,飞机上装有特定的电子干扰器,诱骗导弹偏离。

3.发射反辐射导弹。以破片杀伤方式摧毁对方导弹的制导装置。 在一般情况下战斗机上有雷达告警器、红外告警器,可以通过空空导弹发射的雷达波,发动机排出的火焰、羽烟,发现哪个方向有空空导弹来袭。 发现导弹后,战斗机要结合使用机动与干扰手段,摆脱导弹的跟踪。现代空空导弹的机动过载远远超过战斗机,除非在导弹的最大射程上,速度很低,气动舵面效率降低。空空导弹在其不可逃逸射程内,可以对付4g过载机动的目标,而战斗机又不能长时间做高机动过载。单纯靠机动,战斗机几乎没有摆脱导弹的可能。 单纯靠干扰,也比较难。箔条虽然可以欺骗雷达,但它的速度很快降低,现代空空导弹的雷达可以通过速度区别出来。照明弹可以干扰红外制导导弹,但是红外成像制导可以识别。因此,干扰弹对导弹的欺骗效果,只是暂时的。干扰机发射的信号,可以欺骗雷达制导导弹,但是对方采用一些反干扰措施,比如直接跟踪干扰源,就有可能破解。除非采用最先进的诱饵,比如美国的ASLD。它像个小导弹,可以模拟飞机的红外、雷达特征,发射干扰信号,自己飞行几分钟。 现在战斗机都是一边放干扰,一边作机动。干扰弹刚刚离开飞机后,能暂时引开导弹。此时飞机作机动,改变飞行方向、速度、高度。当导弹发现自己受骗后,就需要重新搜索、锁定飞机。此时战斗机又施放干扰,导弹再次被骗。在这种不断欺骗、引开、搜索、锁定的循环中,导弹的瞄准总是有一定误差,降低了命中率。在有些情况下,导弹甚至会被干扰弹引得比较远,而飞机又作了比较大的机动,速度、方向、高度都大大改变,导弹找不到了。此时导弹就完全脱靶。 . 因此,战斗机要躲避导弹时,都会针对来袭导弹的特点,有规律地释放干扰弹,或者打开干扰机,发射特定的干扰信号。同时,战斗机作机动,快速改变飞行方向、速度、高度,增加导弹再次锁定自己的难度


垂死挣扎的花叔叔


根据目前的空战对抗模式来看。仍然大致是两种防止被击中的方法。红外和雷达干扰措施,用来躲避对方发射过来的空对空导弹。例如,传统的响尾蛇导弹就是特别喜欢战斗机尾部散发的巨大热量,响尾蛇导弹哪里越热,它就往哪里追,为此有人就发明了红外干扰弹。通过释放大量的热干扰弹。让响尾蛇导弹做出错误的目标选择。这个时候,响尾蛇导弹就失去了它的嗅觉功能,这个被追尾的战斗机就可以逃过一劫。



aircraftone


战机发射的干扰弹分为两种:一种是红外干扰弹,专门用来干扰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另外一种叫金属箔条干扰弹,专门用于干扰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这两种干扰弹其实都是在战机的外部形成一个更强烈的信号源,引诱导弹的追踪,而战机则利用机动性来摆脱导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