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曾幾何時,塑料的發明為人類帶來了許多意外的驚喜。然而,現在有關塑料汙染的報道不絕於耳。特別是近幾年來,海洋微塑料汙染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形勢,已經對近海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可在海水中“消失”的綠色塑料,將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何以成了“塑料世界”

佔到地球表面面積71%的海洋,一向被認為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海洋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乎人類的命運。

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大約有3億噸塑料被廢棄,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約為800萬~1200萬噸。海洋已經成為了塑料的“垃圾場”,而傳統塑料的降解又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

近些年來,大量塑料垃圾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海洋,使得海洋幾乎成為一個“塑料世界”。除了肉眼可見的塑料之外,還有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它們都是海洋塑料汙染的元兇。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將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塑戰速決”。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為什麼微塑料更可怕

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塑料,通常被稱為“微塑料”。有科學家認為,微塑料要比肉眼可見的塑料危害更大。

關於微塑料的說法,來源於一位英國科學家2004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目前科學界對微塑料的尺度界定尚未形成共識,但通常認為微塑料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為什麼微塑料比大塊塑料更加可怕呢?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面: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擴散性更強,因此更容易分散於海洋生態系統。荷蘭科學家曾研究過太平洋塑料垃圾帶,發現在這些塑料當中,微塑料雖然只佔到塑料總質量的8%,但是卻佔到漂浮在此區域的塑料面積的94%。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微塑料在海洋中無處不在,並且具有很大的隱蔽性。2017年,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大洋深處4500米處帶回的海洋生物,在其體內竟也檢出了微塑料的成分。從近海到大洋,從海面到深海,都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

微塑料更容易進入到食物鏈,因此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海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微塑料與海洋中的低營養級生物具有大體相近的密度和尺度,因此很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微塑料一旦進入食物鏈,就會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而危及到上一級生物。

分佈在海面上的微塑料,通過對太陽光的遮擋與反射作用,往往會阻礙藻類對陽光的吸收,因而會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同時,微塑料還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產卵量和繁殖能力。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中也有“PM2.5”嗎

霧霾汙染讓PM2.5成為“熱詞”,那麼海洋中也有“PM2.5”嗎?如今,在海洋中廣泛分佈的微塑料,就被人們稱為是海洋中的“PM2.5”。人們這樣稱呼微塑料,倒也有幾分道理。微塑料的微小身材和五毒俱全,與造成大氣霧霾的元兇PM2.5十分相似。

微塑料的顆粒小,比表面積大,疏水性強,容易成為汙染物的載體。除了本身的毒性之外,還更容易從環境中吸附化學毒物,也可以在表面上附著微生物等。

微塑料在食物鏈中往往會對生物體產生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面的危害。比如,生物攝入微塑料之後,既無法被消化吸收,又不容易排出體外,其自身和附著毒性又會對食物鏈中的生物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傷害。微塑料還有可能造成入侵物種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傳播。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殘骸計劃總監華萊士曾指出,丟棄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已危害到逾600種海洋生物,造成鯨魚、海龜、海豚、魚和海鳥受傷或死亡。

不過,目前對於微塑料的海洋環境行為、生態毒性及作用機制還缺乏清晰的認識,也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海洋微塑料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沒有研究並不等於沒有危害。

微塑料在食物鏈的累積、釋放和汙染,無疑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於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影響,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微塑料來自哪裡

現在,海洋微塑料正在成為全球性的研究熱點,併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及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那麼,微塑料來自何處呢?

海洋微塑料的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徵,既有陸源方面的輸入,也有海源方面的輸入。海源方面的輸入包括濱海旅遊業、船舶運輸業以及海上養殖捕撈業等方面的輸入。而陸源塑料垃圾的輸入是海洋中微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主要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有意或者無意丟棄的塑料廢棄物等。

大塊塑料是微塑料的來源之一,但不是唯一來源。傳統的塑料很難降解,有的甚至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因此大塊塑料的降解是非常緩慢的過程。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那麼,大塊塑料是如何變成微塑料的呢?關於微塑料的產生,主要是大塊塑料在海水中受到了光照、風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而不斷地發生裂解的結果。

除了塑料垃圾之外,人類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洗滌劑、生活護膚品以及工業原料等也含有大量的微塑料成分。這些微塑料成分隨汙水排出進入陸海環境中,往往會隨著陸源垃圾輸入到海洋當中,並形成不同形狀的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可以通過風力、河流、洋流等外力作用進行遠距離遷移,從而來到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在海洋中微塑料通常會存在於海水錶面之下,主要呈現一種懸浮的狀態,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塑料湯”。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塑料替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塑料汙染已經讓海洋不堪重負,拯救海洋由此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呼聲。用可降解塑料替代傳統塑料無疑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路徑選擇。

可降解塑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而是伴隨著“禁塑令”的推廣而應運而生的。但是,目前的可降解塑料大都是基於治理陸地白色汙染而開發出來的,在土壤和堆肥中表現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然而,由於海水的溫度很低,特異性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又都很少,不具備生物降解的條件,因此在海洋環境中單純依靠酶促水解反應來降解塑料是不可行的。

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根據海洋環境的特點,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海“溶”材料的研發。

研發海“溶”塑料,需要先搞清楚海洋環境,然後才能選準突破口。與陸地環境相比,海洋環境的特點為富水、高鹽、高壓、低溫、流動、稀營養、少微生物。海“溶”塑料研發更應當藉助高鹽複雜水體環境中的非酶促水解反應

來進行降解。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那麼,什麼是非酶促水解過程呢?非酶促水解過程是一個不需要生物酶幫助的化學水解過程。這就需要在生物降解塑料(如聚酯體系)中引入相應的非酶水解基團,這樣才能賦予材料在海水中進行非酶水解的功能。

研究團隊把非酶水解過程與生物降解過程結合起來,通過分子設計,並經過反覆試驗,成功實現了材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現在,他們研發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數分鐘到幾百天內降解消失,最終分解為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的小分子。

未來,研究團隊還希望海“溶”塑料的降解模式能夠實現智能化。原來,海洋環境在不同的區域和時期是存在巨大差異的。要實現海“溶”塑料在可控的週期內完全降解,需要對其降解性能進行調控,從而滿足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環境適應性。

遏制海洋塑料汙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除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發之外,做好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和消費者,應當儘量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從而為海洋“減負”做一點貢獻。

曾幾何時,塑料的發明為人類帶來了許多意外的驚喜。然而,現在有關塑料汙染的報道不絕於耳。特別是近幾年來,海洋微塑料汙染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汙染形勢,已經對近海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可在海水中“消失”的綠色塑料,將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何以成了“塑料世界”

佔到地球表面面積71%的海洋,一向被認為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海洋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乎人類的命運。

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大約有3億噸塑料被廢棄,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約為800萬~1200萬噸。海洋已經成為了塑料的“垃圾場”,而傳統塑料的降解又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

近些年來,大量塑料垃圾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海洋,使得海洋幾乎成為一個“塑料世界”。除了肉眼可見的塑料之外,還有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它們都是海洋塑料汙染的元兇。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將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塑戰速決”。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為什麼微塑料更可怕

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塑料,通常被稱為“微塑料”。有科學家認為,微塑料要比肉眼可見的塑料危害更大。

關於微塑料的說法,來源於一位英國科學家2004年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目前科學界對微塑料的尺度界定尚未形成共識,但通常認為微塑料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

為什麼微塑料比大塊塑料更加可怕呢?原因在於以下幾方面: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擴散性更強,因此更容易分散於海洋生態系統。荷蘭科學家曾研究過太平洋塑料垃圾帶,發現在這些塑料當中,微塑料雖然只佔到塑料總質量的8%,但是卻佔到漂浮在此區域的塑料面積的94%。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微塑料在海洋中無處不在,並且具有很大的隱蔽性。2017年,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大洋深處4500米處帶回的海洋生物,在其體內竟也檢出了微塑料的成分。從近海到大洋,從海面到深海,都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

微塑料更容易進入到食物鏈,因此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海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微塑料與海洋中的低營養級生物具有大體相近的密度和尺度,因此很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微塑料一旦進入食物鏈,就會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而危及到上一級生物。

分佈在海面上的微塑料,通過對太陽光的遮擋與反射作用,往往會阻礙藻類對陽光的吸收,因而會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同時,微塑料還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產卵量和繁殖能力。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中也有“PM2.5”嗎

霧霾汙染讓PM2.5成為“熱詞”,那麼海洋中也有“PM2.5”嗎?如今,在海洋中廣泛分佈的微塑料,就被人們稱為是海洋中的“PM2.5”。人們這樣稱呼微塑料,倒也有幾分道理。微塑料的微小身材和五毒俱全,與造成大氣霧霾的元兇PM2.5十分相似。

微塑料的顆粒小,比表面積大,疏水性強,容易成為汙染物的載體。除了本身的毒性之外,還更容易從環境中吸附化學毒物,也可以在表面上附著微生物等。

微塑料在食物鏈中往往會對生物體產生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面的危害。比如,生物攝入微塑料之後,既無法被消化吸收,又不容易排出體外,其自身和附著毒性又會對食物鏈中的生物體產生直接或間接傷害。微塑料還有可能造成入侵物種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傳播。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殘骸計劃總監華萊士曾指出,丟棄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已危害到逾600種海洋生物,造成鯨魚、海龜、海豚、魚和海鳥受傷或死亡。

不過,目前對於微塑料的海洋環境行為、生態毒性及作用機制還缺乏清晰的認識,也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海洋微塑料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沒有研究並不等於沒有危害。

微塑料在食物鏈的累積、釋放和汙染,無疑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於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影響,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海洋微塑料來自哪裡

現在,海洋微塑料正在成為全球性的研究熱點,併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及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那麼,微塑料來自何處呢?

海洋微塑料的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徵,既有陸源方面的輸入,也有海源方面的輸入。海源方面的輸入包括濱海旅遊業、船舶運輸業以及海上養殖捕撈業等方面的輸入。而陸源塑料垃圾的輸入是海洋中微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主要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有意或者無意丟棄的塑料廢棄物等。

大塊塑料是微塑料的來源之一,但不是唯一來源。傳統的塑料很難降解,有的甚至需要幾百年的時間,因此大塊塑料的降解是非常緩慢的過程。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那麼,大塊塑料是如何變成微塑料的呢?關於微塑料的產生,主要是大塊塑料在海水中受到了光照、風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而不斷地發生裂解的結果。

除了塑料垃圾之外,人類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洗滌劑、生活護膚品以及工業原料等也含有大量的微塑料成分。這些微塑料成分隨汙水排出進入陸海環境中,往往會隨著陸源垃圾輸入到海洋當中,並形成不同形狀的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可以通過風力、河流、洋流等外力作用進行遠距離遷移,從而來到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在海洋中微塑料通常會存在於海水錶面之下,主要呈現一種懸浮的狀態,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塑料湯”。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塑料替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塑料汙染已經讓海洋不堪重負,拯救海洋由此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呼聲。用可降解塑料替代傳統塑料無疑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路徑選擇。

可降解塑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而是伴隨著“禁塑令”的推廣而應運而生的。但是,目前的可降解塑料大都是基於治理陸地白色汙染而開發出來的,在土壤和堆肥中表現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然而,由於海水的溫度很低,特異性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又都很少,不具備生物降解的條件,因此在海洋環境中單純依靠酶促水解反應來降解塑料是不可行的。

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根據海洋環境的特點,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海“溶”材料的研發。

研發海“溶”塑料,需要先搞清楚海洋環境,然後才能選準突破口。與陸地環境相比,海洋環境的特點為富水、高鹽、高壓、低溫、流動、稀營養、少微生物。海“溶”塑料研發更應當藉助高鹽複雜水體環境中的非酶促水解反應

來進行降解。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那麼,什麼是非酶促水解過程呢?非酶促水解過程是一個不需要生物酶幫助的化學水解過程。這就需要在生物降解塑料(如聚酯體系)中引入相應的非酶水解基團,這樣才能賦予材料在海水中進行非酶水解的功能。

研究團隊把非酶水解過程與生物降解過程結合起來,通過分子設計,並經過反覆試驗,成功實現了材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現在,他們研發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數分鐘到幾百天內降解消失,最終分解為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的小分子。

未來,研究團隊還希望海“溶”塑料的降解模式能夠實現智能化。原來,海洋環境在不同的區域和時期是存在巨大差異的。要實現海“溶”塑料在可控的週期內完全降解,需要對其降解性能進行調控,從而滿足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環境適應性。

遏制海洋塑料汙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除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發之外,做好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和消費者,應當儘量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從而為海洋“減負”做一點貢獻!


推薦收聽《迷你百科脫口秀》:

1.

2.

3.

4.

5.

海“溶”塑料讓海洋不再哭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