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劉邦能夠得天下,漢初三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此,劉邦自己曾評價輔佐自己的三傑,說:“我得天下,得助於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安民,糧草籌給,我不如蕭何;率兵攻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傑出的人才,能夠為我所用,所以我才取得了天下。”在劉邦取得天下之後,為了加強專制,樹立威嚴,斬殺了眾多功臣。為劉邦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的漢初三傑:韓信被斬殺,蕭何被囚禁,而只有張良善終。那麼,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是如何做到善終的?

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在秦末漢初,張良可以說是最出色的謀略家。他輔佐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讓劉邦的勢力從小變強,最終取得天下,建立了漢朝。與同樣輔佐劉邦立下絕世功勳的韓信不同,劉邦的智慧不僅在於事業抱負上,還在於個人處世修為上。正因為這一點,面對眾多開國功臣的悲慘下場,張良保全了自己,並得以善終。張良死後,不僅被封為“文成侯”,而且他的兒子張不疑也襲封為侯。

在劉邦取得天下之後的那個時代,能擁有張良這般結局的,實屬難得。張良從不自恃才高,視功名利祿為鴻毛,進退自如。這就是張良的人生智慧。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高度評價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是說張良運籌帷幄,於無形中謀劃克敵取勝,沒有智巧的名聲,沒有勇武的功勞,而是從易入難,從小處著手,成就大事。

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從他的父親往上五代人,曾做過韓相。可是,等到張良長大後,韓國已經被秦國滅掉。本來擁有美好前途的張良,未來化為泡影。故此,張良這位有才氣的人,一生都致於反秦。他傾其所有財產,找到一位大力士,錘擊秦始皇,不幸未果,只是擊中副車。

後來,張良投靠了劉邦,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張良的智慧不僅在於輔佐劉邦,還在於他更加懂得“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所以,張良後半生所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明哲保身。

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張良的明哲保身,還要從西漢建立後的封賞說起。當時,劉邦辦了個封賞會,封賞為建立西漢立下功勞的功臣。而張良,在封賞會上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謝絕了劉邦對他萬戶侯的封賞。劉邦一再勸說,最後張良說:“我何德何能擔得起萬戶侯啊!對於我這個老百姓來說,太高抬了。我不要什麼榮華富貴,我只希望過小老百性的日子。陛下實在要封賞我,就把我和陛下結識的留縣封給我吧,就算是作個紀念。”劉邦聽到這番話,心中是大喜啊!於是,張良便成了劉邦最信任的人。後來,劉邦還把太子託付給了張良。

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但是,到了漢高祖劉邦統治的後期,韓信被斬殺,蕭何也被下了獄。張良覺察到一絲不妙,便稱病告假、遠離朝堂,說自己“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過起了修煉輕功等道仙之術的生活。

後來,張良更是遠離了京城,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張良曾經隱居過的山洞中很多,有:河南白雲山張良洞、陝西紫閣峰張良洞、紫柏山張良洞、湖南張家界青巖山張良洞、山東濟南銅壁山張良洞、陝西留壩縣張良洞、杭州淳安石林張良洞、禹州潁水東岸張良洞等。張良的出生史書沒有記載,由於他晚年過的是漂泊的隱居生活,他的終老之地在哪裡?活了多大歲數?在何地埋葬?這些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為了保命,張良放棄的富貴的生活,過著漂泊隱居的孤獨生活,心裡一定是苦澀的。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在劉邦大殺功臣的時代,張良如何做到善終?

大文豪蘇軾輕易不讚揚別人,但他專門為張良寫了一篇《留侯論》,對張良的榮辱不驚的智慧感嘆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關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