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熟悉的名字 陌生的地方

在我國東北方向

綿延著三座山脈

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

在它們的環抱之中

是豐饒的東北平原


向北,越過版圖界限

與大、小興安嶺一脈相承的

還有一片更為廣闊的山地

如今被叫做外興安嶺

那裡曾是中國的領土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 位於俄國境內的斯塔諾夫山脈是外興安嶺的一部分,外興安嶺舊稱石大興安嶺,19世紀中葉被沙俄吞併。

緩丘浮動,林海蒼茫。

在大興安嶺中穿行,一點兒也感受不到一條總長1200公里的巨大山脈所應有的氣勢。

難怪同伴一直問,大興安嶺到底在哪兒啊,怎麼感覺不到呢?

這就是大興安嶺的獨特之處,這條山嶺的平均海拔不過1000米左右,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丘寥寥可數,最高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哪怕立於山巔,也難有俯仰之勢。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漫長的地質造物,沒有賦予大興安嶺挺拔的身姿,人們提及大興安嶺,也往往記不起它有什麼著名的山峰。林海雪原、人參鹿茸大概是大興安嶺在人間流傳最廣的形象。

“興安”一詞是滿語,漢語的意思一說為“丘陵”,一說為“極寒處”,也有人認為是“金山”。無論取哪一個,都準確地點出了大興安嶺的一個特色。

從中國的政治中心附近,綿延到中國最北端,南北跨越10個緯度,這裡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多樣的地表植被和數不清的珍奇動物。

傻狍子▼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當穿越大興安嶺的列車快要抵達伊圖里河時,一隻狍子突然從林子裡躍出。它的蹄子上像裝了彈簧,一觸到地面便高高彈起,它奔跑的姿勢充滿靈氣,一下子就把人帶入大森林的神秘氛圍中。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句老話在大興安嶺絕對不是一句誑語,在阿爾山問及當地一位司機大哥可曾見過熊或者狍子。大哥直言道:狍子有的是,你要不著急走今晚就能給你套一個!

使鹿鄂溫克人飼養的馴鹿▼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拍攝於根河敖魯古雅鄉(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南有大象北有馴鹿的國家。然而,關於馴鹿和敖魯古雅鄂溫克使鹿部落的故事卻並不輕鬆。瞭解中國最後一個遊獵部落和馴鹿的故事請點擊文末的文章鏈接。

這裡也曾見證過中國境內的最低溫度。2009年12月31日凌晨,內蒙古根河市測出了-58℃的極端低溫,這是中國境內80年來的最低溫度。從此,根河市正式成為“中國冷極”


冷若冰霜,也熱情似火

在大興安嶺北部,漫長的冬季可長達九個月,大部分時間被積雪覆蓋。

然而,冰冷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火熱的心

大興安嶺地區曾是中國古陸塊上火山活動最密集的區域!億萬年前激烈的火山噴發,幾乎覆蓋整條山脈。

大興安嶺上火山熔岩的分佈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 15-24代表不同地質時期的岩漿岩,來源:陳嶽龍等,2014,大興安嶺的形成與演化歷史,地質學報

在今柴河至阿爾山一帶,有著眾多保存完好、形態各異的火山遺蹟,堪稱“火山地質博物館”。

火山地貌分佈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火山爆發後,大量岩漿從地心噴出,火山口處形成盆狀。千百萬年後,積水成湖,便形成了姿色各異的天池。這些渾圓如玉的海子,是大興安嶺密林中深藏的驚喜:

阿爾山天池

海拔1322.3米,高度居全國第三

僅次於天山天池和長白山天池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吉爾果山天池

因遠看如滿月,故又稱月亮湖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駝峰嶺天池

阿爾山天池群中面積最大的天池

實際上更像一隻巨大的腳丫子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火山熔岩所到之處,地表上的一切生機隨之湮滅。而當岩漿冷卻成岩石,流水侵入石縫,日夜沖刷剝蝕,巨大的岩漿岩崩裂成無數塊小方糖一樣的礫石,一個個自帶洪荒野性的岩溶峽谷形成了:

阿爾山大峽谷

6月酷暑,峽谷底部卻依然冰雪覆蓋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三潭峽

不凍河哈拉哈河的源頭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岩漿也能堵塞河道,造就出水面開闊的火山堰塞湖

烏蘇浪子湖

浪子湖湖面寬廣水產豐美

號稱大興安嶺小江南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杜鵑湖

湖的四周生滿野生杜鵑

每年五月,火紅的杜鵑花會將湖水環抱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最深的記憶在樹裡

大興安嶺以森林聞名,時至今日,在大興安嶺北部西坡,額爾古納河下游,仍保留著烏瑪、奇乾、永安山三個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區,總面積近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95%,這是我國最大面積的連片原始林區。

在大興安嶺的上百種樹木中,最深情的當屬興安落葉松白樺

不同於一般的松樹,興安落葉松也要落“葉子”。

當中國南方進入盛夏,大興安嶺中的樹木才泛出綠意。興安落葉松會抽出翡翠色的松針,也會開出精緻的紅色花朵。

興安落葉松的新葉和花朵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當南方的暑熱還未褪去,落葉松林已然換上了金燦燦的新裝,為大興安嶺的金秋塗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秋時節的落葉松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白樺則更討人喜歡,人們把它寫在詩裡,唱在歌裡, 它所代表的往往是一種孤獨的溫情。

獨木成林的白樺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金秋時節的白樺林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這是一種長不粗的喬木,它的樹幹難以擔當棟樑,但它的樹皮卻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白樺樹皮

可以一層一層揭下來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生活在大興安嶺裡的鄂溫克和鄂倫春人能用樺樹皮做出各種各樣精巧實用的物件,比如小船、木桶、帽子、揹簍……

用樺樹皮做的揹簍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拍攝於內蒙古博物館(攝影©孤城)


最美的風景在水邊

茂密的森林不僅給生活在這裡的人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同時也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大興安嶺處在我國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上,同時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北來的西伯利亞寒流在這裡南下受阻,東來的太平洋暖溼氣流在這裡止住腳步,冷熱交鋒,形成豐富的降水,使得大興安嶺成為黃河以北最重要的溼島

大興安嶺豐富的水系網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 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嫩江、松花江都發源於大興安嶺(松花江北源發自大興安嶺,南源發自長白山)

在漠河縣圖強鎮紅旗嶺下,黑龍江水迴流急轉形成的一個“Ω”形的大江灣,人稱龍江第一灣。

龍江第一灣

對岸的半島叫金環島,目前歸屬俄羅斯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 黑龍江原為中國內河,是僅次於長江、黃河的中國第三長河,全長約4440公里,如今黑龍江是中俄界河

發源於阿爾山岩溶峽谷中的哈拉哈河是一條更有意思的小河。

哈拉哈河的上源

大興安嶺小溪的經典形象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它先由東向西,注入貝爾湖,而後又折返入境經烏爾遜河流入呼倫湖,因此人們叫它“愛國河”(貝爾湖原是中國內陸湖,如今為中蒙兩國界湖,十五分之一在中國境內)。

讓我們好好欣賞一下這條高顏值的愛國河:

入秋的哈拉哈河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隆冬時節

零下30℃極寒,河水卻不結冰

故又稱“不凍河”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溪水自大興安嶺上的條條溝壑流出,彙集到山下,由於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加之地下凍土廣佈,積水難以下滲,於是便形成了一個個美麗富饒的

溼地

額爾古納河—根河溼地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南甕河溼地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扎龍溼地,丹頂鶴的重要棲息地▼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遼闊的山野下遼闊的民族

北起黑龍江畔,南合陰山與燕山,大興安嶺在中國版圖上佔據著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

它不僅是我國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同時又是是我國

二、三階梯分界線(西側為蒙古高原,東側為東北平原),也是農耕區和畜牧區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的地理位置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山脈隆起時所形成的褶皺成為輸送水分和養料的管道,火山噴發的礦物沉積和地表植被死亡後形成的腐殖質在大興安嶺兩側塑造出了地球上最優秀的草原區——

內蒙古大草原,和最優秀的耕地——世界僅有的四塊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黑土地

呼倫貝爾大草原▼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黑土地上的豐收▼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在中國歷史上,能突破長城屏障,入主中原統治中國或者半個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幾乎都來自大興安嶺的周邊。

強大的民族一覽:1600多年前,興起於大興安嶺腳下的鮮卑部族建立北魏政權並一統中國北方;1100多年前,半農半牧的契丹族逐漸強盛,建立起幅員遼闊的
大遼王朝;800多年前,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從錫林郭勒大草原出發,橫掃亞歐大陸;390多年前,皇太極帶領的女真部落離開東北腹地,劍指中原,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推測是,大興安嶺西側是富饒的草原,牧草豐厚,人畜強盛;大興安嶺以東則有肥沃的耕地輔助漁獵、遊牧;由此,大興安嶺周邊興起的少數民族政權往往也比較強大。

而中國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雖屢屢侵犯長城邊塞,卻終未能南下入主。


遙遠的邊疆,遙遠的夢

公元1644年,女真入關,清朝建立。

民間層出不窮的反抗集團,讓清政府對漢族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戒心。

清廷將東北視為

“龍興之地”,籍以保護龍脈之由,推行封禁政策,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其實是要為自己留存一個可以退守、沒有威脅的後方。

為阻止漢民北上,清廷在遼東長城外修築了一道遍植柳樹的邊牆,稱作“柳邊條”,禁止漢人進入滿洲,而清軍入關又帶走了關外大部分人口,造成滿洲幾百萬平方公里人煙稀少。

經歷過“康乾盛世”後,關內人口急劇增加,而關外、北疆地區幾近人煙絕跡。

1847年,俄軍進佔黑龍江口和庫頁島,而清朝北部邊疆的人竟一直茫然不知。

1857年,英法聯軍侵華。

在清政府焦頭爛額之際,俄國趁虛而入,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

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帶來了有邊無防的國家災難。

從此,外興安嶺在中國疆域版圖上消失了。

近代以來被俄國鯨吞的中國領土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不過,在清朝封禁政策下,並沒有完全阻止漢族人湧向東北沃野。

這就是歷史上聲勢浩大的移民壯舉——“闖關東”

關,就是指山海關

闖的人主要是山東、河北以及華北地區的農民。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橫掃中華的戰火、災荒和瘟疫,致使中原大地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不得不到東北逃難謀生。

1860年,清廷被迫對關外 “解禁”。隨後50年間,關東大地上人口迅速增至1800萬。

此間,俄國正圖謀實施“黃俄羅斯”計劃,以瓜分中國領土,並進行文化侵略。而已然汪洋般的中國民眾令強行入侵的外來文化動彈不得。後來“十月革命”爆發,沙皇的陰謀亦隨之流產。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後來,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同樣的企圖下,面對的不止是3000萬的漢族同胞,還有看不見的2000年的文明沉澱,無論用怎樣的意圖分割中國,也絕無可能改變東北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斷臂輸血,卻終歸沉寂……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國家建設需要大量木材,開發大興安嶺的計劃被提上日程。

1954年,1958年兩次嘗試均因自然環境惡劣而中止。

1964年,開發大軍重整旗鼓,8萬多名鐵道兵、2萬多林業職工和無數知青,成為大興安嶺的開路先鋒。

《我們的青春在大興安嶺》紀錄片截圖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一句“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成為無數人們在殘酷的自然條件下,依然堅定不移的支柱與力量。

1983年,鐵道兵兵種已在中國軍隊序列中消失,番號全部取消。而在大興安嶺,有關鐵道兵的記憶卻不會湮沒。

從1964年起,八萬鐵道兵紮根大興安嶺20年,共修建鐵路792公里、橋樑124座、隧道14座,犧牲300多人,平均每鋪兩公里鐵路,就有一名士兵倒下。

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大門最終向人們打開。

穿行在大興安嶺中的火車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圖蟲網@自在獨行

新中國修建鐵路所需的枕木,大量產自大興安嶺。產量最高峰時,全國每十根木頭中,就有三根半產自這裡。(來源:人民日報)

可以說,新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離不開大興安嶺。

半個世紀的大開發,幾乎耗盡了大興安嶺裡的原始森林資源。如今,這裡廣泛分佈的是人工林和次生林,這也意味著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生態系統很大程度上的退化。

2015年4月1日,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重點國有天然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結束了自1839年起,包括清朝以及日、俄對大興安嶺的175年大規模砍伐歷史。

以前的伐木工人,也轉身變成了植樹人和護林員。

大興安嶺中的人工林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我們路過大興安嶺,清楚地感受到這裡的人們對“火”的警惕。每一個進山的路口,都有明確的標語,大多時候還設置路障,並有護林員值守,提醒路人禁帶火源。我們還看到,森林深處的小山包上會有高高聳立的防火瞭望塔,每一座塔上都會有兩個孤獨的身影24小時輪流守望。

這都是為了避免1987年5月6日那場災難性大火的重演,也是大興安嶺裡的人們為再現一個廣袤浩瀚的巨大森林所付出的努力。

我們在傍晚抵達阿爾山,這個有著“東方小瑞士”之稱的小鎮燈火通明,霓虹閃爍。而當我們走近以後才發現,這些亮著的燈光只是在假裝熱鬧而已。6月初,這裡依然是淡季。

燈火通明的阿爾山市區

我們環繞大興安嶺一週,重新認識了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交替閃爍,寬闊的街道上卻空無一人。在旅店門口,兩個年輕人在交談,其中一個說到:“出了阿爾山,哪兒都比這兒強!”我們風塵僕僕地拖著行李箱走過去,一臉尷尬。

誠然,資源枯竭、產業轉移、人口外流、GDP倒退……改革開放以後,曾經的重工業基地、共和國的長子——東北三省的經濟狀況卻在逐步下滑。人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東南沿海,曾為新中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興安嶺也被漸漸淡忘。

或許,被遺忘的大興安嶺能更好地恢復生態,但我們還是希望人們對她有更多的瞭解。

-END-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各平臺賬號,搜索“地球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