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賀玉明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石廠文化牆"建成於2008年6月,是集美化環境、保護河道衛生及安保防範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一項綜合性益民工程。更是石廠村黨支部、村委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挖掘本村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壁畫的形式展現古村落文化的一個極其新穎的構想。文化牆的落成,無疑是給古樸的老街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原本寂靜的老街也頓時熱鬧起來,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有本村的,也有鄰村的,有來探親訪友的、也有來自外地務工的民工,還有帶著照相機、攝像機慕名而來的。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更是如集市一般,人來人往、接踵摩肩,天天如此、日日這般……。

2010年歲末,為了建設石廠村至石景山區地鐵蘋果園站的中低速磁懸浮輕軌鐵路"S1線",永定鎮啟動了包括石廠村在內十一個自然村的整體拆遷工程。是年12月,民房陸續騰空、被推倒、夷平……,2012年7月,才建成4年的文化牆也被陸續拆除,從此淡出了她短暫的歷史。像曇花一現,又像是一顆一閃即逝的璀璨流星……

"文化牆"東西走向,位於108國道24.7公里段北側的130米處。坐落在石廠村南的南河北堰之上,全長847米。文化牆北立面全長施繪,公路橋的兩側、面對108國道的南立面施繪108米。施繪總長955米,號稱"千米文化牆"。

文化牆的牆體為磚混結構,240毫米磚牆、外跨磚垛,牆頂高為1.87米,簷下高度為1.57米。唯村委會門前的一段牆略高些,牆頂高為2.2米。牆帽做法又分為普通牆帽和仿古式牆帽兩種,其中採用仿古牆帽做法的有180米,主要分佈在村委會門前及兩側。牆身飾層為水泥光面斷塊,斷塊寬為五米。牆面噴刷外牆塗料三遍,採用灰牆白心做法,白色牆心上距牆帽0.1米,下距勒腳0.25米,間以0.5米寬的灰色牆垛。斷塊內的白色牆心高1.22米,寬4.5米,文化牆的壁畫就繪於這白色牆心之內。

文化牆的繪畫材料選用的是丙烯顏料,我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認為只有這種顏料比較適合文化牆作畫。丙烯顏料是用一種化學合成的膠乳劑(含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以及增稠劑、填充劑等)與顏色微粒混合而成的新型繪畫顏料。丙烯顏料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它有很多優於其他顏料的特徵:乾燥後為柔韌薄膜,堅固耐磨,耐水,抗腐蝕,抗自然老化,不褪色,不變質脫落,畫面不反光,畫好後易於沖洗,更適合用於室內外壁畫。由於丙烯顏料的主要調劑含水量較大,因此在容易吸水的粗糙底面上作畫更為適宜,如紙板、棉布、木板、纖維板、水泥牆面、麻毛質地的金屬面、石壁等。這種顏料若不小心弄在衣服上,幹了以後,是絕對洗不掉的。選用的畫筆為普通的水彩畫筆、中國畫筆、板刷,及工筆畫中常用的葉筋筆、衣紋筆和鐵線筆等。

文化牆的主體工程完成於二零零七年的四月份,全部工程使用紅機磚24萬塊、水泥65噸、水砂411噸,建設工日2991個,投入資金35.5萬元。牆面抹灰自同年五月中旬開始施工,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使用工日428個,完成牆面抹灰1500平方米;使用水泥21噸,水砂67噸,抹灰工程造價6萬元。文化牆的塗層裝飾工程始於二零零八年三月十三日。歷時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文化牆的全部面飾層噴塗工程約2000平方米。使用塗料1.75噸,工日247個,工程造價2.5萬元。文化牆的主體工程及裝修、裝飾等三項工程總價合計為44萬元。

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在石廠村村委會召開了有全體作畫人員參加的"文化牆施繪工程動員會",會議由工程監理奚秀明主持,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賀玉田在會上做了動員。三月三十一日,文化牆的壁畫施繪工程正式啟動。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參加文化牆作畫的共五人:高山、郝福田、韓志有、韓志強和我。高山是位女同志,首都鋼鐵公司的退休職工。生於1948年,少年時曾於少年宮學習美術,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幼教工作,後調入首都鋼鐵公司廠工會從事宣傳工作。郝福田生於1938年,大峪村人,鄉鎮企業局退休幹部,自幼喜歡作畫,幾十年如一日探索、研究繪畫藝術,在區域內曾為多家企業或單位繪製壁畫,其作品頗有造詣。韓志強自幼酷愛藝術,唱歌、跳舞、聲樂、作畫等一應俱能。尤其他那"快板書"說得更是有板有眼,而且是自編自演,真可謂是"多才多藝的農民藝人"。韓志有退休於首都鋼鐵公司,曾是首鋼話劇團的演員,參加過多場演出,扮演過很多主要角色,後來一直從事工會工作。韓志有和韓志強是一對再堂兄弟,我們三人是土生土長的石廠村人。

大家為了"同一個夢", 聚到了一起,為迎接中國人民心中祈盼多年的"奧運會",共同獻藝於"石廠文化牆"。四月,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是室外作畫的黃金季節。五月下旬的太陽就不再那麼溫存了,驕陽似火、烈日當頭。在空曠的街道旁,手揮畫筆、面對枯燥的白牆,一站就是三四個鐘頭,一天下來真是覺得腰痠腿痛。最難捱的是下午,陽光直射牆面,白瑩瑩的牆面陽光反射,一會兒,便把眼睛晃得金星四濺、視物模糊了,臉、胳膊也被曬曝了皮兒,又疼又癢,大家便戴上草帽、戴上墨鏡、戴上口罩、戴上手套,"全副武裝"地繼續作畫。六月份,又開始了陰雨綿綿的多雨季節。為了趕進度,大家便撐傘在雨中堅持作畫。經過大家不懈的努力,於六月二十六日,文化牆的壁畫終於全部繪成,從此"千米文化牆"在石廠村誕生了。

文化牆的全部壁畫施繪歷經了八十八天,作畫工日338個,完成牆壁作畫1054平方米。使用丙烯顏料445支,其中22毫升裝的125支,45毫升裝的320支,摺合顏料總量為17.15升。購置顏料、調色板、水彩畫筆、國畫筆、板刷、排筆等作畫材料及用具、用品費0.5萬元。作畫人員的各項費用2.94萬元,文化牆壁畫施繪工程總價3.44萬元。

"石廠文化牆"綜合了七個方面的內容、繪製了二十二組圖片、四百三十八幅畫面。畫面以文配畫或詩配畫的形式、圖文並茂。每組圖片的前面均配以醒目的大字標題,有的還裝飾了山水、花草等,活躍了圖面。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面向108國道的文化牆南立面繪的是以"迎奧運"為主題的兩組圖片、二十四幅畫面。公路橋的東側,第一幅壁畫上畫的是石廠的東門,在畫面的上方用醒目的紅色行楷寫著"石廠村人民歡迎您"八個大字。往東是兩條大幅標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和諧社會、共鑄輝煌"和一幅題為"江山如畫"的大幅山水畫。公路橋的西側,第一幅是北京奧運的徽標,接下來是"北京歡迎你"的五個福娃和一組體育項目的畫面。

第二部分內容是"石廠古文化",繪製在村委會以東的牆面上。全部內容包括"悠久的採石文化"、"文物古蹟"、"傳說故事"及"石碑、石刻"等四組圖片、一百三十五幅畫面。這部分內容是文化牆的主調,佔文化牆內容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最能代表石廠村歷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石廠村東柵欄"的門楣就安置在文化牆"石碑、石刻"內容下的一個名為"石頭園"的高臺上。高臺的中間有一條卵石鋪就的小路,這條路東西走向、蜿蜒曲折。"石廠東柵欄"的門楣便安置在小路的東盡頭,面向進村的公路,吊裝在兩個用機磚砌成的磚跺上。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過街樓的門楣是所有石件中最大的一件:長4370毫米,高870毫米,最厚處為360毫米,重2.54噸。它下表面的兩端分別鑿鐫有一個長方形卯孔,納入左右門柱上端的石榫,就形成了石廠東門方框形的門洞兒。

"石廠東柵欄"的門額便鐫刻在這門楣之上,額中"石廠東柵欄"五個大字採用淺浮雕鐫刻,字方320毫米,自左至右橫書。左右各鐫有一排小字,陰刻、字方60毫米,自上而下豎寫,左側雲"萬曆庚辰歲",右側曰"孟秋重蓋造"。"萬曆庚辰歲"即大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孟秋重蓋造"意為是年農曆七月重建。

繪製在村委會前面牆上的是文化牆的第三部分:宣傳"計劃生育"的一組圖片、三十幅畫面。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是我國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四部分內容"關注健康"包括"健康從娃娃抓起"、"吸菸有害健康"、"生命在於運動"、"吃出健康來"及幾種常見疾病的防治等五組圖片、七十五幅畫面。向人們介紹了諸多慢性病發生的共同危險因素和一些相關的保健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等,有效地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第五部分是以"關愛生命"為主題的安全宣傳圖片,這部分內容包括"交通安全"、"安全使用石油液化氣"、"預防煤氣中毒、安全防火"、"安全用電"、"治安防範"等五組圖片、四十七幅畫面。告誡人們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醒人們牢記"安全源於警惕,事故出於麻痺",這一"警世恆言"。心懷僥倖、由於一時思想上的麻痺,就很有可能造成終生的遺憾而追悔莫及。為了活躍畫面氣氛、避免枯燥,在畫面中還穿插了一組民俗圖片:"十二生肖圖",這組圖片包括十五幅圖片。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第六部分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主題的四組圖片,共七十七幅畫面。這部分內容是文化牆的亮點,也是華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具體展示。其中"養育恩"一組圖片又是這部分內容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節。這組圖片包含二十二幅畫面,畫面採用勾線平塗畫法。第一幅畫面中的配畫詩選用"白衣觀音菩薩送兒寶典"中的前四句,其後畫面用三、三、四節拍的配畫詩敘述了孃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和一朝分娩之苦,"一把屎、一把尿"地精心照料的辛苦以及"生病鬧恙"時父母四處奔波求醫問藥的焦愁和忐忑,直至上學唸書、娶妻生子……。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本篇"養育恩"吟頌出了父母對子女的那種深情的摯愛,以此弘揚"人生五倫孝為先"的思想……

"羊羔兒、吃奶時,雙膝跪倒。小烏鴉、反哺母,感動地天。南燒香、北拜佛,是求福貴。又燒香、又磕頭,為保平安

知娘冷、曉爹熱,雙親溫暖。二爹孃、當世佛,便在堂前。年邁人、風燭殘,時光有限。賢媳兒、儘子情,慰籍晚年。

把嬌兒、掌中捧,心肝寶貝,二爹孃、抱你時,也是這般。日日新、月月異,時光飛轉,轉眼間、此光景,到你頭前。

君不見、屋簷水,滴滴相映。狸貓兒、睡屋脊,不倚不偏。忤逆子、子忤逆,有因應果。敬忠良、愛孝子,代代相傳。

老撫幼、幼敬老,社會風範,孝雙親、敬高鄰,理所當然。老爹孃、養育恩,請君細看。盡孝道、建和諧,流芳百年。"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父母在孩子們的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所投入的是刻骨銘心的愛!古諺雲:"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兒不知父母恩!"只有做了父母之後才會真正地明白,父母對於兒女的愛是何等的博大而無私!當掌中捧著自己的"心肝寶貝",在無微不至地呵護著的同時,可曾遙想過當年:老爹孃抱你時也曾是這般的"寶貝兒心肝!"

"孝子情"是第六部分內容中的第二組圖片,題材選自"二十四孝"。綜合"二十四孝"的諸多版本,收輯了其中的二十四則傳說故事。這其中有孝子也有孝女,有繼子也有媳婦。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第三組圖片"忠賢譜"中收錄了九位忠肝義膽、精忠報國,敢於為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民族英雄。激勵國人,在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牢固地樹立起民族的自尊,堅定不移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知榮辱、講文明、樹新風"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個主題下的第四組圖片。在這組圖片中採用漫畫的形式,圍繞宣傳社會文明、創建和諧社會這個主題,誇張地揭示了社會上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弘揚傳統美德,樹立社會新風,抑制陋習,激勵年輕一代增強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

曇花一現的“石廠文化牆”

第七部分"兒時遊戲"中,回顧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一部分青少年常玩的遊戲。這些遊戲大都是徒手的,即便不徒手,所用玩具的材料也很普遍,製作亦很簡單。這些遊戲基本已被現在的孩子們拋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擁有了更豐富的遊戲空間。網絡遊戲和多種多樣的電視節目幾乎成了孩子們的全部課外活動內容。青少年們的運動量減少,小胖墩越來越多,一些慢性疾病已逐漸危及到了低年齡段更年輕的生命。督促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增加運動,已成為全社會現階段不可遲緩的"關愛行動"。

回顧這些遊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不要終日沉醉於電視節目、迷戀於網絡遊戲之中。也希望家長能支持他們、鼓勵他們,走出那個小天地,融入大自然當中去。看一看青山、嗅一嗅花香,運動一下筋骨,呼吸一些新鮮空氣,多一些歡樂,多一些健康!

石廠"千米文化牆"在展示本村古文化風采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使人們進一步瞭解了自己的歷史,更加珍惜祖輩延續下來的文化。並以此激勵人們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利用珍貴的民俗資源,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熱愛祖國,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傳承華夏文明,構建和諧社會。

"石廠文化牆"雖然已成為了歷史,但凡欣賞過壁畫的人們,只要您曾耐心地尋味,定會或多或少地從中得到某些啟迪或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