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天天梳那么结实的发髻、戴那么重的发簪,他们有脱发的烦恼吗?

薰衣草喵喵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人类本身的变化并不大,所以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或者烦恼,古人也大多能够遇到,比如生老病死,比如脱发肥胖等等。

中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古人蓄发、蓄须,不理发。头发长了,就簪起来。读书人或者有身份的人,外出时头戴冠帽、纱帽,或者包一块头巾,只有穷苦之人才会光着头外出。

《说文解字》中解释“秃”字,明确指出是没有头发,说明发量稀少这个问题古已有之。但这与古人梳发髻没有关系,和我们今天一样,主要原因有这样两个。

第一,许多人天生就发量稀少。

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皇后姓臧,有个侄子名叫臧质,相貌丑陋,二十几岁就秃顶卷发,头顶没头发,脑后和两鬃的头发卷曲。

明孝宗朱祐樘和臧质差不多,小时候头顶上完全没有头发。据说他母亲怀胎时,被万贵妃逼迫喝药,朱祐樘逃过一劫,只损失了一些头发。

明初的郭兴、郭英兄弟有个小弟弟郭德成,头发也极少,有一次醉酒,他摘下冠帽给朱元璋叩头,朱元璋笑他秃顶是因为太贪酒,称他为醉疯汉。

第二,年纪大了,脱发落齿,是很自然的现象。

唐代大诗人杜甫那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烦恼,许多人也都遇到过。

唐代文学家元稹写过一首《三兄以白角巾寄,遗发不胜冠,因有感叹》,写出了脱发者的烦恼,诗人为了让头发显得多一些,故意把头发梳得十分篷松:

病瘴年深浑秃尽,那能胜置角头巾。
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白发过于冠色白,银钉少校颌中银。
我身四十犹如此,何况吾兄六十身。

元稹的好朋友白居易也有同样的苦恼,因为担心掉头发,一年才洗一次头,但还是无法避免脱发,“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古代女子也有同样的苦恼,而且女性以发髻篷大为美,头发对外貌的影响更为关键。好在古代很早就发明了假发,事先用假发做好发型,需要的时候,直接拿来戴到头上就可以了,称为“假髻”或“假头”。


于左


史书虽然很少记载关于是否脱发的问题,但是我们从很多诗词中可以看出来,脱发是确实存在的。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通过《嗟发落》中的“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来感叹自己的头发掉的太多了!后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是形容头发越来越少,簪子都插不上了!

可能此时有很多人会说文人雅客多是贫苦之人,那么下面这位绝对是古时的国内首富了!

晚年的慈禧头上常佩戴有发片(也就是假发,女生应该都知道发片)!当时的慈溪可谓是不差钱,而且非常注重保养,但是脱发依然不可避免。

大家应该看到很多古代贵族男子喜欢戴帽子,这也是掩盖秃头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举证了,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古时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较差,头发太长太密,很多贵人大多也是1周洗一次头发,贫苦人家更是一个月才洗一次,因此,脱发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




百科丛书


第一:

他们好歹也要能过活到中年(40左右),才有脱发的烦恼。

一直到晚清,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部分时候都低于40岁。甚至过了30就能称老夫。

第二:

脱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用脑,而不是扯头发。

第三:

当然也有活的比较久,用脑比较多的古人,但是人家不剃发了,脱不脱发的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