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弟兄三人分別服務於魏蜀吳三個國家?

歷史熱點縱橫


諸葛家三兄弟,傳說是“蜀漢得其龍,東吳得其虎,而曹魏得其狗”,其實呢,諸葛瑾與諸葛亮當然是親兄弟,而諸葛誕只是二人的族弟,族弟比堂弟親緣還遠,實在算不上有多親。不過,像他們這樣,同族兄弟,在魏蜀吳三國都能同列高位的,乃至於影響國家重大事件局面的情況,確實是不常見。

我們知道,諸葛亮曾經相當於蜀漢的實際統治者,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曾經執掌東吳最高權位,而諸葛誕也在司馬家篡奪曹家政權之前的淮南三叛中出演了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可以說,諸葛一姓都三國的走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國的原因探討。

一、諸葛誕投魏

諸葛誕雖然是諸葛瑾和諸葛亮的族弟,但他的年齡顯然比二人小得多,因此幾乎就快見著司馬家篡魏了。諸葛家本來就是北方人,當時的琅琊郡早已經在曹魏的控制當中,諸葛誕既然沒有與諸葛亮兄弟那麼親,從他的年齡和實際生活區域來看,投入曹魏是再正常不過了。倘若他在北方,卻想去投蜀國或東吳,既很奇怪,也很危險,難道不是這樣嗎?

二、諸葛瑾投吳

諸葛瑾比諸葛亮大了七歲,他投吳據說是得到了孫權親戚的推薦,同時,他與一些後來投吳的文臣關係都不錯,這叫做朋友引薦吧。譬如曹操手下的潁川集團,以荀彧、郭嘉為代表的,都是互相引薦的,這在那個時代是常例。像諸葛亮那樣,諸多朋友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等都沒有最終跟隨劉備,獨獨他一個始終跟隨這劉備的,這種情況倒是少見,由此,也正可看出孔明眼光獨到之處。

我們要問,為什麼做為北方的人諸葛瑾會有那麼多東吳的朋友?這恐怕和他叔叔諸葛玄有一定關係,而諸葛玄呢,又和袁術有一定關係,而袁術呢,又和孫權家族有很大關係,既然如此,就聯繫上了。袁術曾經推薦諸葛玄擔任豫章太守(如今南昌,後來也屬於東吳),那麼曾在袁術手下任職的諸位孫家將領很可能與諸葛玄熟絡起來,既然如此,人緣一貫不錯的諸葛瑾就容易交到後來屬於東吳的好朋友了。

三、諸葛亮投蜀漢

諸葛家其實和荊州劉表也扯得上親戚關係,何況諸葛玄還曾任職於劉表手下。劉備投奔劉表,大概也聽人傳說了諸葛亮的名頭,因此有三顧茅廬的事兒(星火辰認為三顧茅廬是真的,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自己上門去找劉備的)。劉表原本是袁紹、曹操的盟友,與之共同對抗袁術、公孫瓚、孫堅等的同盟,那麼,諸葛亮的選擇是最多的。投吳,他有最現成的引薦人諸葛瑾,投魏也是可以的,正如他那些好友們,投奔劉備,即便在當時看來,也是最不明智的。但諸葛亮偏偏投了劉備,還幹出一番偉業來。“諸葛大名垂宇宙”,沒有諸葛亮的見識和本領,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諸葛亮為什麼要投蜀漢?各人有各人的說法,譬如被劉備所感動、譬如對漢朝的忠義之心、譬如害怕自己的才能不能在魏、吳得到完全的施展。但星火辰覺得,諸葛亮是相信自己的隆中對能夠完全實現的,所謂跨有荊蜀,聯合東吳,攻佔雍涼,進而攻破中原,威服東吳,應該是這個步驟。這很難,但孔明願意去做這極難之事,孔明的性格不但謹慎、而且力求完美,這才是他事必躬親的緣由,這因為力求完美,他要去做那極為難的事兒,既要實現功名,更要達成忠義。因此,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是恰當的。

對三人龍、虎、狗的評價,基本還是恰當的。諸葛誕和諸葛瑾的選擇,屬於正常的聰明人該有的選擇,而孔明投劉備的選擇,在當時的常人看不懂的,只有天才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有點類似於賈詡選擇了死仇的曹操,比起害怕曹操復仇,他是看到了事物更重要的另一面。孔明忽略劉備的弱小而選擇他,也是看到了更重要的另一面。從智謀上說,兩人都是天才,但論道德,賈文和差孔明太遠了。


星火辰


回答你的問題很簡單。就兩個字,投資。再說兩個字,賭博。因為在當時,三個國家同時並立,誰也吃不掉誰。但投資人也怕自己的投資打了水漂。為了家族的利益和生存。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在三國時期,並非是諸葛亮的家族想出來這種投資辦法的。最開始這麼幹的人是荀家。當時的格局是這樣的。當時的雄主的三個人。分別是,何進,袁紹和曹操。這是荀家想要跟隨的三個他們比較看好的諸侯。於是,荀攸入職朝廷,效忠於大將軍何進。老二荀彧則留給了曹操。老三荀堪,出仕袁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後不管哪一個諸侯一統天下。荀家都可以分一杯羹或者權傾朝野。

諸葛亮的家族打的也是這種近乎自私的注意。老大諸葛續出仕曹操。老二諸葛瑾出仕東吳。老三諸葛亮本來是留給荊州劉表的。為此,在叔叔諸葛玄的極力撮合下,諸葛亮娶了三國最醜的女子——黃月英。要知道,黃月英的父親第一是個荊州士族的領路人。第二,黃月英的父親跟荊州之主劉表的擔挑。大家看,諸葛亮不是給劉表準備的嗎?只是後來,諸葛亮在見到劉備後,改變了主意。因為跟劉備這個雄主一比,劉表就非常平庸。儘管他將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在後人眼裡。劉表還是個懦夫。充其量也只是個偉大的懦夫。因為他兵精糧足,就是不敢跟曹操PK。在看劉備。兵微將寡,一路上還是不停的懟曹操。甚至不惜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低頭。由於諸葛亮跟隨了劉備。這也使得魏蜀吳三國各有諸葛家族一個人。他們這麼做的心理跟荀家是一個道理。說白了,這就是他們的政治投資。因為說白了,誰也沒有前後眼。誰也看不清事件的結局,更把握不住歷史的走向。這才有了諸葛家族和荀彧家族的投機心理。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而曹操那裡的並非親兄弟,只能算族弟。諸葛亮自恃有才,他出山時其兄諸葛瑾已經在東吳做謀士了。孫劉聯盟時也都曾各自勸過對方來自己陣營。先說諸葛亮為何不去東吳那邊,是因為東吳人才輩出,魯肅本就是全才,周瑜的軍事實力也是一流,手下黃蓋,呂蒙新老將領混雜,諸葛亮投靠東吳的話,肯定不會受到重視,就算以後上位,他一個外來人也難入東吳核心,更談不上取代周瑜在軍中的地位,東吳的將領就不會聽他們的話。新版三國中,東吳將領不滿孫權罷周瑜軍權而不聽孫權指令,可見一斑。諸葛亮若想取代周瑜,勢如登天。而孫劉聯盟時,諸葛亮親臨東吳,東吳將帥同心同德這點他肯定能看的出來,所以說諸葛亮到東吳不會有蜀漢的地位,很大可能還會受排擠,難保前程,其兄就在東吳排不上號。而在蜀漢,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足見誠意,蜀漢將有餘而謀不足,他來了就是舉足輕重的一個,地位足夠穩固,軍中事宜依憑他的決斷,有句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諸葛亮肯定不會放棄蜀漢的地位去東吳重新來過。




而其兄諸葛瑾早就再東吳從事,又深知蜀漢根基不穩,也不太有魄力放棄東吳的一切,轉投到劉備那裡,何況諸葛亮在蜀漢地位穩固,諸葛瑾早早出山應該也不願居自己剛出山的弟弟之下。

其實應該也是有題主考慮的這種分散風險的原因的,二人分從二主,畢竟將來的事不可預估,為了不一損俱損,分開是很正確的選擇,畢竟聰明人都很理智。而且兩個人應該也是互相有比較的,不願意承認自己眼光錯誤,又相信自己的實力。


竹木草蟲魚


每個人的視野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