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多以北方為營一統中原,為何朱元璋能從南方起兵獲勝?

simon0813


1.南宋以後北方的漢人大部份集中在南方,北方多為少數民族佔領,漢人起兵條件沒有群眾基礎,且蒙元力量完備。

2.南方自然條件水多不利遊牧民族快速機動,統治手段薄弱。

3.在南方漢族集中起兵力量集中,人,財,物都利於朱元璋可謂天時,地利,人合。

4元未是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階段,朱八的紅衣大炮已顯現扭轉戰局優勢。

5.深厚的儒家文化素養一旦覺醒,文明戰勝野蠻是遲早的事。

6蒙元自身統治能力的欠缺,只會快馬彎刀佔領掠奪而疏於有效管理,一旦和平無戰事這種短板就越明顯。


青山閒人24808446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確實如此,古往今來,大多數朝代都是從北方往南方完成統一,但是朱元璋卻是從南方往北方完成統一,這確實是一個很獨特的現象。

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朱元璋能夠從南方往北方完成統一呢?我個人覺得以下兩點原因十分重要。


經濟中心難移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都是處在北方。古代常常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其中的“中原”即是指的北方的河南,山西,陝西一帶。在宋朝以前,這三個省份佔據了整個中國大部分的經濟指標,相對南方而言是非常發達的。

然後隨著宋朝的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從北方向南方轉移,直到南宋末年,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完全轉移到了南方。而之前一直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北方開始慢慢的衰落起來。正是由於經濟中心南移這一大的歷史環境,才為朱元璋從南方往北方完成統一的行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元朝全國養馬

古代多數朝代都是從北方向南方統一的,在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北方一直是生產戰馬的基地,而南方是不養馬匹的。然而,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戰馬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沒有戰馬想要打贏戰爭幾乎等於痴人說夢。

蒙古是馬背上的民族,騎兵十分的強大,對戰馬的依賴更是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元朝為了保持自己強大的騎兵軍隊,就在全國各地豢養戰馬,南方許多地區都開闢了大量的草場,專門作為豢養戰馬的基地。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由於南方也有了大批量的戰馬,這給朱元璋從南方統一北方的行動掃清了戰略物資上的障礙。


我之結語

當然,朱元璋能夠從南方向北方統一,除了這兩點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只是我覺得這兩點比較重要而已。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老魏聊歷史


古代中國的統一征程大多數時候的確是從北方向南方統一。因為北方在唐朝以前一直是經濟文化中心,政治制度完善,人才輩出,南方則多被認為是落後貧窮之地,經濟文化落後,要拉起一支隊伍對抗北方大軍,錢糧必須要充足,畢竟打仗就是打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南北兩地的氣候不同,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氣候寒冷,造成了北方兵員要比南方的強,兵員素質是跟戰鬥力成正比的,北方民風剽悍,身形粗獷高大,南方人則相對精巧苗條,建文帝的削藩之戰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方的將士適應不了北方寒冷的氣候,造成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且南方儒家思想濃厚,民風溫順,講究書香禮氣,所以南方多出文學世家。

北方向南進攻是俯視,一路下來都是平原,平原之上南方補軍如何抵擋騎兵,宋朝就是個例子,被騎兵欺負了三百年。

雖然大多數時候都是北方統一南方,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朱元璋,唯一一個從南向北統一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能有這番壯舉,第一,他所面對的是七十年換了十個皇帝的腐敗元王朝,內耗嚴重,北方的元軍被劉福通的北伐紅巾軍搞得一團糟,在王保保的打擊下才勉強把紅巾軍趕出中原腹地,所以,朱元璋北伐是,北方的元軍實力已經沒有多強,再加上,蒙古人是外族,在他們的統治下,對人種劃分了等級,其中漢族幾乎又是最低級的,比如蒙古人殺死漢人,不用償命,漢人殺死蒙古人,則被處死,漢人內部渴望推翻元王朝的統治的,朱元璋的北伐是深得民心的。

第二,朱元璋北伐時,南方的政治經濟實力已取代北方,完全有能力供養起一支龐大軍隊,再加上,朱元璋實行“緩稱王,廣積糧”的策略,相繼滅亡陳友諒,張士誠,他的經濟實力已經不比元朝差,且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

第三,朱元璋戰略規劃得當,作為一個戰略家,朱元璋明白北伐的難度,他並沒有急於進攻大都,而是將大都的兩翼山西和山東清楚乾淨,然後沿運河一舉拿下大都。另外,常遇春和徐達這兩個搭檔,一個有勇,一個有謀,是運用騎兵的高手,對付元朝那些“少爺兵”,自然容易勝利。




夕陽166757720


首先,說說為什麼古代大多是以北方為基礎一統天下。

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是兩點。

第一,北方地區的軍事素養好。這要歸結於,北方長期受到遊牧民族的侵略威脅。所以,北方有很多軍事重鎮,北方地區的人參軍的概率遠比南方要高。

第二,在宋朝之前,北方一直是我國的經濟中心。直到南宋末期,江南的經濟實力才超過北方。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人口、糧食和兵器。這些都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

(三國時期,人口密度分佈圖)

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佔據北方曹魏明顯佔優勢,而吳蜀卻顯得很弱小。如果,沒有地利上的天險阻隔,曹魏就能一統天下了,也輪不到司馬家幹這個活。

(看這個圖,就知道諸葛亮的北伐有多難了。)

而朱元璋能夠從南方統一中國,跟南方人口增長有很大關係。

(元朝人口分佈)

自南宋開始,南方在經濟和人口數,都開始超過北方。等到元朝末年時,江南地區已經成了中國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富裕地區。有人,有糧食,就有軍隊!再加上元朝時,推行養馬。朱元璋在南方也不缺馬匹,騎兵不比元軍弱。所以,朱元璋能夠從江南,一統天下。

而到了明末,清軍之所以能夠再次從北方統一天下。那是因為,明朝在北方邊軍迅速投降清朝,給清軍打先鋒。南明根本來不及組建武裝,抵禦來自北方的進攻。沒有吳三桂這樣的叛將,滿清是不可能這麼快就佔領南方。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從中國歷史上來看,自南往北北伐成功的只有兩例:朱元璋北伐和民國蔣總統北伐,相比於後者,朱元璋北伐勝得更加徹底。總結說來,朱元璋北伐成功,是因為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元朝末年,元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動搖。元朝成立之後以擴張為主題,連年戰爭,民眾缺乏休養生息;元朝統治階級腐朽,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元朝採取民族對立的政策,將各個民族分為三六九等,人數最多的漢族不被統治階級信任,漢族長期受到壓迫,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元朝是遊牧民族統治,遊牧民族本身就缺乏禮教和道德約束,由此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紛爭不斷,皇帝更迭頻繁,元朝九十八年國祚,就傳了五世十一帝!

元朝的各種倒行逆施終於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其中紅巾軍的起義主要在北方進行,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同時,也幾乎徹底摧毀了北方經濟。所以,朱元璋北伐時是佔據了天時的,一方面那是元朝統治基礎最衰落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是北方經濟實力最衰落的時刻。打戰打得就是錢糧,江南經濟完備,人員眾多,北方經濟薄弱,民眾反元,元朝政府拿什麼東西來支撐戰爭!

地利

淮西算得上人傑地靈的地方,朱元璋的天下一大半是淮西人打下來的,明初最牛逼的淮西勳貴講的就是這幫人。

朱元璋所在的淮西擁有元朝在南方最大的軍馬場,使得朱元璋可以建立騎兵部隊,騎兵部隊是北伐勝利的保障,難以想象如果南方之有步兵將何以北伐。南方擁有的戰馬基礎也使得朱元璋可以錘鍊出優秀的騎兵將領,常遇春、徐達、後期的藍玉都是非常優秀的騎兵將領。

當然,最大的地利還是南方強大的人力、經濟保障。南方未經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摧殘,相比北方有絕對的優勢,當時最大的三個勢力: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全部在南方,這就可以看出南方的實力了。當朱元璋收復群雄,也就整合了南方資源,擁有了北伐最大的資本!

人和

這是最重要的一環,朱元璋的人和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朱元璋的團隊非常牛逼!朱元璋本人的人格魅力,團結了當前最優秀的一幫人,文有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武將就更多了,我們熟知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等。這幫人是當時漢族最優秀的一幫人,這幫人從始至終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彼此信任!

其二,朱元璋那會扛起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中華大地久染胡塵,盼王師如盼星星盼月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據說這篇文章是由明初的大學者宋濂所寫的,也就是寫《送東陽馬生序》的那位。該檄文是元朝末年吳王朱元璋於1367年在應天府(南京)出兵北伐時所頒佈的檄文。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成為朱元璋北伐的綱領。檄文以“天命”為中心,同時兼帶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理直事明,氣勢磅礴,順應民心恢復漢家江山,有力配合了北伐軍事行動順利進行,為明朝建立奠定基礎。該文的影響亦十分深遠,不少漢民族主義者都對該文推崇有加,其中“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亦演變為清末革命黨的口號。後來徐達有言:這篇檄文可低百萬雄軍,北伐有了它就成功了一半!




浪淘沙niuniu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高中時候看《明朝那些事兒》時候就很疑惑,為什麼朱元璋可以從南至北統一全國?熟悉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朋友都知道,不管中原爭霸,還是外敵入侵,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席捲全國。何以朱元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找到答案。首先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和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相似的歷史事件,並比較分析這兩件事的相同點。遍搜中國歷史的大小事件,我只勉強找到一個還算類似的事件,那就是辛亥革命民國建立。朱元璋建立明朝和辛亥革命民國建立這兩個相差幾百年的事件雖然毫無關聯,但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到這個命題下研究,就會發現這兩個事件確實是有一些共同點。

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和辛亥革命民國建立這兩個歷史事件過程中的主要敵人都是異族統治者,分別是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和女真人建立的清王朝。而蒙古族和女真族都曾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漁獵民族,其建立全國政權的過程是傳統意義上的從北而南席捲全國。

而且其政權的建立過程往往伴隨著前朝漢族精英士大夫階層的節節抵抗和南渡南遷。因此在異族政權逐漸穩固的過程也是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以北地區的異族化過程,經歷此過程後,北方地區人民往往已經失去反抗鬥爭的意念。而南遷的漢族人民,由於山高皇帝遠往往保留著大量的漢族習俗和充沛的反抗鬥爭慾望,因此在異族統治逐漸腐敗走向衰落的時候,在南方地區存留的漢族反抗力量往往會揭竿而起,擔負起重振漢族雄風的使命。


千夜獨語


一直覺得朱元璋和太祖是對唯物史觀的挑戰,看完他倆的人生經歷後,很難不相信英雄史觀,就是起點小說也不敢按他們這經歷來寫啊。


首先來說客觀因素:


咱們不是老講天時地利人和嘛,首先說說這地理因素:

從上面兩圖我們可以看出北方以平原為主,南方則分四川和長江中下游兩個區域,一面多山一面多湖,相對北方來說地勢要複雜的多。北方和南方哪個容易統一很明顯吧,我們看歷史上一旦北方統一之後,對南方佔的優勢就很大了,要麼先攻四川后戰長江,要麼幾路大軍並進,三國時期魏國就是先取四川后攻長江(從四川往東邊打,長江天險就是一個笑話了)。長江中下游經常面臨著一域敵北方加四川的局面,自然很艱難。

(宋朝人口密度地圖)

其次就是人口和經濟了,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本錢,沒有人口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是轉瞬即滅。還有經濟,打仗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錢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錢別說打仗了,就是打炮也沒人要你。南方在宋以前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是很明顯弱於北方的,到了宋以後才開始慢慢強盛起來,這點大家回想下高中歷史就知道。

最後還想說的一點就是戰馬了,在古代戰馬是戰場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利器,騎兵對步兵有著天然的優勢,打贏了能追的你哭爹喊娘,打輸了也能最大限度的保存戰力(跑得快)。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哪個地方產馬多呢?


如果大家能耐心看到這,應該也能明白為啥歷來都是北方統一南方了吧。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偏偏朱元璋就能從南方起兵統一北方呢?

我們來看朱元璋,開局一個碗,任務是奪取天下,一股濃濃的頁遊風格。朱元璋差不多有了自己的班底後,元軍掛機,陳友諒和張士誠先後送人頭,讓他順利統一了江南。統一南方後的朱元璋打北方怎那麼打的呢:先取山東去其屏障,後進河南佔領潼關,進而攻佔大都,再西進席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

不可否認朱元璋攻打元朝有著天命的天然加成,“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讓北方的漢人直接成了他的基本盤。但是在作戰部署上朱元璋真的不得不說是個天才,我們看朱元璋統一北方的時候是從東往西打的,這是從秦以來第一次有人按這個操作來統一天下。

不管是秦始皇還是劉邦等等歷代帝王,他們統一的傳統就是,先佔關中,再以關中為根據地東進一統天下,很少有人能跳出這個思維。包括從南方北伐統一的那些人,像諸葛亮啦等等北伐都是按著先打關中,再往東打的套路,只有朱元璋自創了這個新的打法(你們仔細看看朱元璋北伐和諸葛亮北伐的地圖差別)。

當然這也和南方當時的經濟人口都勝於北方、元朝不得人心、國家重心從關中東移等等有很大關係,但不得不說,朱元璋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為什麼古代就朱元璋能從南方起兵獲勝?

就因為他是朱元璋。


雁隨人


老朱能夠恢復中華的原因,康熙王朝有很精闢的論述,大體是統治階級高高在上,脫離下層社會,放縱壓迫,視人民如草芥。外族色目人中間階層貪婪成性,刮地三尺。廣大中原產糧區成為草原,民眾生活無著。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有效吸收,傳統士大夫無法大量真心使用,各種措施與制度建設不能到位,國家管理目標長期沒有轉變。可以說,元朝是中國歷史最殘酷的朝代。這樣,社會赤貧一遇災年則赤地千里,白蓮教和菩薩教登高一呼人民則舉旗造反,反正橫豎都是死。起義此起彼伏,各地疲於應付。再加上統治集團出現內訌,蒙元地跨歐亞,各個汗國爭權奪利導致五大蒙古部落分裂,無法再相互支援,甚至互相攻擊。元朝末期統治進退失據下,被南方紅巾軍各個擊破,反覆爭奪多次攻打北方,元軍反覆消耗造成北方空虛。最後朱元璋在沒有後顧之憂下,從容完成南方起義軍的統一後,殺向北京,將元朝趕到草原,並在朱棣手上在其老窩呼倫貝爾附近徹底滅亡北元殘部。

朱元璋北伐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壯舉,恢復了漢族元氣,中華傳承得到接續。但是卻難以複製,前代沒有,後代也再難有北伐完全成功的例子。是上天憐惜中國,給了我們一次五百年一遇的機會,各種因素俱全,關鍵是元朝內部迅速腐敗,內部分裂給了老朱家天賜良機。

天佑中華


吉星西行



手機用戶5974070381


很簡單,因為元末期就是個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