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独立feel


燕国建立于周朝成立之时,是战国七雄中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然燕国长期偏居东北苦寒之地,地域广大但人烟稀少,外有北边少数民族侵犯,内介于齐、晋两大强国之间,最为弱小,也少有参与中原诸国大事。

直到子之大乱燕国引起齐军大举入侵后,燕国才在燕昭王的带领下奋发图强,用苏秦死间之计,联合其他五国大破齐国,报了血海深仇。燕国的辉煌如流星一般骤起骤落,随着燕昭王的去世又迅速衰落下去,直到被秦军攻破后亡国。


积微Derek


燕国在春秋时期一直默默无闻,在战国时期因燕昭王的改革强大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道出了燕国面对秦军铁骑的无可奈何,只能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燕国的起源和发家史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shì)在蓟(jì)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建都蓟。


春秋时期的燕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华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东有渤海海侵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燕国初期,战事频繁,平定领地内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民不聊生,哪有机会发展军事和生产力!

后因凭借王室血统得到了齐桓公的帮助。那时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因此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号召,向燕国周围的山戎大举反攻。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也灭了,最终得以保全燕国。燕国因此有机会发展,但燕国的真正隐患齐国也在不断壮大,压制着燕国的成长。


战国时期的燕国:

燕国在春秋时期完全处于一中“挂机”状态,被齐国打压的默默无闻。因此燕国国君史上的第一位贤君燕昭王出现了。

燕昭王继位之前燕国内部一片大乱,强齐多次插手燕国内政杀害燕王,因此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燕昭王采取一下几点改革燕国:

一、招贤纳士: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此时的燕国真是人才济济。


二、改革内政: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了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三、举兵伐齐: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与此同时正当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时,燕国的世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然而,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为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

乐毅领六国之兵讨伐齐国,连破齐国70多座城池,打得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燕国没了强齐的压迫,并在燕昭王的改革下一跃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是燕国最辉煌的时刻,也是燕国昙花一现的适合!

燕国默默无闻并不是为了蓄力待发,而是缺少明君

燕昭王以后再无燕国!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与将军乐毅有过节。燕惠王即位后,因中齐国反间计,对乐毅有所猜忌,任用骑劫代任其职,乐毅逃亡赵国。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齐国收复全部失地。



燕国的后继君王更是昏庸,秦赵的长平之战后,赵军大败,燕国没有帮赵,反而多次乘火打劫,但均被赵国粉碎,国力减弱。待到秦将王翦破赵之时,燕国人丝毫没有唇亡齿寒的危机,反而想乘火打劫,直到秦军陈兵易水才恍然大悟,只可惜为时已晚,等待的只有灭国而已。

结语:燕国几世几代才出了一个燕昭王这样的明君,但也无法引领燕国走上正在的强盛之路,燕国的默默无闻并不是为了蓄力待发,而是缺少像燕昭王这样的明君罢了!纵观山东六国不皆是如此吗?一代不如一代,只会窝里斗,让一个养马的家族统一天下,甚是可笑啊!

(有其他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加关注哟!)


大话历史君


显然不是。

燕国立国几百年,是周最早的诸侯国之一,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除了乐毅伐齐之外,几乎一直是默默无闻,是蓄势待发?



当然不是,燕国明君不多,地处北寒之地,经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牵制国力,农耕土地不肥沃,人口增长慢,直接造成了燕国国力长期虚弱。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也想崛起,但是条件却不利,北方东方即使打败匈奴和东胡,也因为土地不适合耕种而难以迅速提升国力;南面和西面却分别是强大的齐国和赵国,除了燕昭王时期的乐毅伐齐,燕国始终受到齐国压制,甚至一度被灭;而对于赵国,曾想借着赵国长平大战的惨败分的一杯羹,却不想被赵国以少胜多,损军丢土,只能求和。



可见,燕国因地理环境和周围“国际环境”以及国君因素,大多数时间都属于虚弱状态,蓄势却难以发。


津城沐雨


朋友们好,我是一个喜欢用哲学思考历史,用逻辑探索真相的人。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关于燕国,很多人对它不了解,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燕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当时周天子版图的东北边。与中原各国少有交集。而与它相邻的齐赵两国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中原各国在纠缠。以至于燕国的动静相对较小,被我们误以为它默默无闻。

其次,我们要明白,燕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力虚弱的小国。当初分封召公奭到这个地方,不是因为他弱,而恰恰是因为他能打。燕国一直以来为中原各国在抵御北戎的入侵。他根本就不需要蓄势待发。

最后,我们说说燕国为什么在战国七雄里看起来不如别国。主要是大家都在不断地打,越打越壮大。秦国跟西边少数民族打,还要跟中原各国打;楚国要跟南方蛮夷打,也要跟中原各国打;中原各国就跟不用说,互相打来打去。唯独燕国,战事一直比较少,所以一直未能壮大。

直到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赢政派大军攻破辽东,王贲率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


燕国虽然在战国时期未能叱咤风云,但它为国守卫边疆,使得中原人民能安居乐业(或者说有闲心打来打去),我们不应该忘记它。


万物有类


与其治理国家的国策有关!

一直采用亲亲上恩的用人策略,都是燕国公祖的人担任重要职位,就像鲁国一样!国家一直不强!

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周天下的东北处,与山戎长期接触,使得不断的有忧患意识,早生存下来,必须不断的与山戎作斗争!这一点出发的话,和齐国与东夷相处,楚国与南蛮相处,秦国与西戎相处,晋国与山戎和匈奴等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战国存下来的大国都是这样的边缘国家!晋国是个例外由于太强大了一直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三军主帅相互制衡,称霸时间最久,一百多年以上!当外部势力都被竞争失败的时候,比如最大的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最后被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后,三个国家都依然是强国,尤其魏国在魏文侯治理下称雄近百年!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下称雄战国后期几十年!韩国在申不害的改革下,小小称雄一段时间!

这两个原因导致燕国一直存在,第二个原因靠近山戎一直有忧患意识保持一定的战斗力是一直存在的原因!

人才的政策是其国力一直不强的根本原因,后来在乐毅等人的改革下称雄一时,几乎将齐国灭掉,占领齐国七十余城!


鹏程日志


燕国大体情况大家都知,我就不说了。燕国为什么没在春秋末期被人灭掉,虽然有诸多原因,但是已经走了狗屎运,能混上七雄之一估计是有主角光环,对比处于中原最弱的,被人打得满地找牙的韩国来说,简直是太幸运了。后来来了一个乐毅五国伐齐雄起那么一段时间难道就让人觉得蓄势待发?


天人啸剑


对于燕国的存在感,也就燕王哙让位子之,乐毅灭齐(还没灭掉,燕昭王挂之后,就被替换)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这三件事比较出名了。首先领导人不行,前两个事件经历的大王都是奇葩。另外就是地理方面,燕国远在苦寒之地,国力本就不如其余六国。其靠近东胡,抵御东胡的掠夺就够他忙一阵了,哪有其他心思?还有旁边的齐赵两国,齐国差点并掉燕国。赵国长平之战后,国力衰弱都能痛扁燕国。这两国都是能根秦国掰手腕的强国,燕国凭什么搞得过他们?


忘大丿丨丨


燕国也曾牛逼过,乐毅带领诸侯联军差点把齐国灭掉。


天府云门


燕国地理太偏僻了,而且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雄主,到了战国末日才出现乐毅这号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