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漢高祖17——劉邦入咸陽後,別人搶金銀,蕭何守圖籍

秦二世三年,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秦王子嬰主動向劉邦投降。

此時秦二世胡亥已死,而劉邦尚未即帝位,以日後發展來講,應該算是西楚霸王元年。

別人搶金銀,蕭何守圖籍

話說漢高祖17——劉邦入咸陽後,別人搶金銀,蕭何守圖籍

其實,劉邦也想不到秦王子嬰會不戰而降。

意外的驚喜反而使他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不少將領主張乾脆殺了秦王,奪取秦政。

劉邦這個人一向主意不多,尤其突來的幸運常會讓他反應不過來,因此也比較不會樂昏了頭。

還好這個人一向不嗜殺,不很順暢的創業生涯也使他懂得:沒有把握的時候最好暫時丟著不去解決。

“嗯,當初懷王派我作西征軍主將,不就是因為我一向比較寬容嗎!?何況人家既已主動來投降,殺之不祥,我看暫時饒了他吧!”

於是將子嬰交給負責降俘的部吏去安排。

處理好投降事宜,劉邦立刻整軍西入咸陽城。

“大丈夫當如此也”的青年夢想即將實現。

依戰國時代的習慣,只要攻陷城池,大事掠奪便是對勝利軍的犒賞。這種習慣一直到三國時代還仍然存在,除了幾位治軍嚴謹的名將為了政治號召及未來統領的需要而禁止強奪外,洗劫敵人之降城一般是不違反軍紀的。

何況劉邦的西征軍團大多是合併的雜牌軍,即使想要嚴加管理,其他軍團將領也不見得服氣。

所以一進入咸陽城,誰也管不著誰了,各軍團將領紛紛指揮其部屬,全力強奪秦國宮中、國庫、官員家中及民間的金帛財物,就地分贓。

不過沛縣跟隨而來的原先班底似乎頗能自制,在混亂中他們大多主張維持秩序。

此時劉邦實在不想管,而且他也自知管不了的。

蕭何的觀點卻不一樣,他不在乎誰在搶財物,他關心的是秦皇室收藏的圖籍資料。

在沛縣時,蕭何是首席文吏,所以他深知這些資料的重要性。尤其是起事以來,他一直負責後勤補給工作,因此凡是有關各地區之人力和資源的資料,全都是他最需要的。自從跟隨劉邦起事以來,整體來講運氣還算不差,原本不見經傳的小集團,才一年多便成為西進咸陽的兩大主力軍團之一,這也使蕭何認為劉邦集團或許有在亂世打天下的實力。

這些資料在日後的確提供了全中國的自然要塞、人口密度及物產資源之詳細情形,讓劉邦陣營有足夠的資訊作戰略規劃。戰術上還不如項羽的劉邦之所以能硬撐四年,最後並反敗為勝,優異的戰略指導應是主要因素之一。

楚漢相爭,項羽是蒙著眼和拿著地圖的劉邦鬥,其最後的失敗實不能只怨嘆“天亡我也”。

這些資料在日後漢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和行政規劃時,也有很大的助益。

日後蕭何功居第一,劉邦的這個決定是極有道理的。蕭何這一念之間,也決定了劉邦一生的命運。

待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歷史品讀君 歡迎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