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都在北方稱帝不在南方稱帝呢?

偉哥127330846


歷史上中國基本都是北方政權統一中國!因為北方人血性野性,講義氣不怕死,可以一碗酒一口肉,輪著刀片拼著走。南方人則喜歡小家碧玉,患得患失,喜歡在漢人熟人堆裡混,窩裡橫,沒有血性野性,想對懦弱一些吧!看看在東南亞那麼多華僑,被一群沒有文化的土鱉給殺的七零八落的就知道南方性格了!

這有可能是歷史原因吧!一是歷史上南方都是北方沒落政權躲避逃去的地方,二是受不了北方戰亂比較惜命的漢人遷移去南方的,他們在父母惜命的長期教育下,慢慢在南方形成一種逆來順受惜命的弱性格。北方留下的漢人相對膽子比較大野性血性,敢反抗敢拼殺,性格叛逆些,形成的戰鬥力就強大一些!

不管怎樣!南方的漢人和北方漢人同族同宗,互有優點,北方漢人負責維護國家的統一安全,給族人一個安全的家,;南方的漢人比較會搞經濟負責裝修建設這個國家,真是優勢互補,雙劍合璧,天下無敵,讓堂堂中華傲然挺立幾千年!


什麼樣皇帝什麼樣的國


嗯,看來題主的歷史知識不過關,還有狹隘的地域主義認識。

現在來羅列歷史上在南方的政權——稱帝,和雖然不稱帝但和北方分庭抗禮:

1、當北方還唯周天子唯令是從時,南方的楚國稱王了,和西周分庭抗禮;而且春秋時期,楚王是周王以外的唯一王。

2、在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古蜀國,古蜀國王子在滅國後,來到越南北部建立甌貉國,是為安陽王。秦始皇統一百越時,其中的象郡就是安陽王所見的甌貉國。

3、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南越的任囂和趙佗建立了南越國。在呂后時期,南越國更是降伏閩越、西甌、駱三國或地區,可以說是當時西漢最大的附屬國,和匈奴成為南北雙雄。

4、建都建康的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個政權,穩定構建172年的南方對峙政權。

5、和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爭奪合法性、經常聯盟契丹攻打中原政權、以唐朝自居從不承認後梁、後唐等五代政權的南方強國南唐(吳)。

在唐朝滅亡後,唐朝的合法性有兩個主線:一是以朱溫、李克用為代表的中原政權線,即五個政權的五代;

二、是拒絕承認後梁,和李克用一樣堅持唐朝國號,和李存勗都使用唐朝旗號的南唐(吳)。

五代十國時,有四個稱帝的國家:

兩個北方:契丹,和後梁、後唐等中原政權;

兩個南方:後唐(吳),南漢。

6、在澶淵之盟之盟後,漢人政權北宋,成為了當時中國事實上的南朝,因此北宋和契丹和平之後就是南方政權,北方政權是遼朝。

7、紹興和盟後,建都在杭州的南宋。

8、從金陵建立政權、由南向北統一的朱元璋的明朝。

事實可以證明,在南方稱帝,或者在實質上和北方對峙的政權,並不比在北方少。北方人在這一點上並無任何的歷史優勢。北方紛亂的動盪,南方萬年不變的割據,才是南北地區的基本狀況。

從今天的地理來看,算得上是統一的朝代有:秦朝(北擊敗匈奴,南佔據百越)、東漢(匈奴被降伏,西漢時匈奴還不能算完全降伏)、西晉(雖然時間短,但是事實上的統一王朝)、唐(尤其是以李治擊敗西突厥和高句麗之後的巔峰,成為了後世王朝無法達到的巔峰——元朝時中亞不屬於元朝)、元(元朝的區域,基本上就是乾隆時期之後的清朝區域,別在想什麼橫跨歐亞的神話)、清等6個。

西漢有匈奴,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就不用多說。隋朝有突厥,五代十國樑南唐南漢契丹四國稱帝,遼宋南北並立、金南宋西夏蒙古四國鼎立。明有蒙古、滿洲。這些都難以成為統一王朝。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今天我們在想到中國的地緣結構時,首先想到的是南北這個概念。雖然東西差別也存在,但講東西人主要講經濟差別,在論及文化或軍事政治的對比時,我們腦子裡更多的是南北。因此,南北被人為的概念化了。林語堂、魯迅等很多文化名人都比較過南人與北人的差別。北方人講氣勢,南方人講氣質,氣韻。北方人豪邁,南方人精明。戲曲是最有地方色彩的。北方的戲鑼鼓喧天,唱戲基本靠“吼”,大氣磅礴(豫劇豫西流派的別稱就叫“靠山吼”)。南方的戲絲竹悠揚,戲曲基本靠唱,抑揚頓挫。所以南方人唱歌好甜好好聽,北方人唱歌好辣好霸氣。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則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北方飲食勝在材質勝在量,南方飲食勝在做工勝在精細。所以有人說,一個南人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相反,北方人如果不想活了,才會像南方人那樣好好地吃一頓。

說稱帝的都在北方並不準確,實際上南方稱帝的真得不少。周代楚最先不服周而稱王,並且在春秋戰國時建立了面積最大的王國。此後,南方稱帝的也不少,不然就不會有十朝都會的南京。成都、大理、杭州、廣州等許多南方城市曾都有人稱帝。不過,在中國南北方的軍事較量中,大一統的多是北方勢力,建立統一王朝的多是北方的帝王。


說南方人鬥不過北方人,林語堂認為原因是吃米的人鬥不過吃麵的人,做皇帝的總是吃麵的(竊以為,實則應該是吃肉的)。在冷兵器時代,南人與北人相鬥的確佔不到什麼便宜。什麼原因,有這種說法,所謂“三十里糕,四十里面”。吃米的沒吃麵的有勁。還有北方人體型高大,南方人體型瘦小,個大力不虧,因此,整體體型高大的北人佔了便宜。這貌似有理。北部寒冷地方的人體量會大一些,這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因為體型大,便於保溫禦寒——是一碗水保溫,還是一鍋水保溫?同樣,炎熱的地區體量小則便於散熱,一小盅水一定比一大碗水先涼。所以滾燙的功夫茶一定要用小盅來降溫。體型小可能會在冷兵器時代可能會吃點虧。

但這說的都是個體因素,既不準確也不是關鍵因素,關鍵因素我以為有三點。

一是北方有馬,而南方缺馬。古時候打仗,馬在誰哪兒,誰就能取勝。馬到成功,“馬上得天下”。馬會使人的戰鬥力成幾何級數增長。但自然環境導致南方的氣候、地形地貌不適合馬的生長。密佈的河流倒使南人離不開船,南船北馬,南人行船,北人騎馬,雖然船的運輸作用遠遠超過馬,但戰鬥作用,船又不如馬,當人被征服了,船自然也就被徵用了。人畢竟是陸地生物,因此,兵強一般是因為馬壯。

二是經濟歷史因素,北方因為有廣大的地勢低平的平原,在中國歷史上較早等到開發,宋以前北方相對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同時,平原又成為四方爭奪的焦點,一方面,留下來的都是勝者、強者,弱者不斷地被驅趕驅逐或征服。另一方面,在不斷的戰亂中這裡的人又多受到軍事政治和謀略方面的訓練,好打架的總是會打架的。



三與地理有關。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沼澤,平原易攻難守,丘陵沼澤易守難攻。易攻難守使得北方容易被征服,容易統一。而遼闊的平原及其環境容量,使其容易形成統一而較為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人多勢眾。南方丘陵沼澤多,易守難攻,則容易保留文化,容易各自為政,因此,南方山頭多,分裂割據勢力多,族群多,夜郎自大(非貶意)多,難以統一為強大的政治軍事勢力,也因而容易而被北方各個擊破。因此中國歷史現象是:北人更容易屈服於強者,而南人則多寧死不屈。有個網友寫得很好:

中國歷史上,炎帝一脈,都是寧死不屈的勇士。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戰鬥,總之都是好樣兒的。屈原投江,是不願做亡國奴。每逢外族入侵,總是北方輕易丟失大片土地,再輪到南方來艱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戰英雄特別多,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等。不像北邊,一下一個漢奸石敬瑭,一下一個漢奸張邦昌,一下一個漢奸吳三桂。南邊好容易出了個漢奸秦檜,也是一頭來自北方的狼。

從宋以後,中國地方勢力的較量往往在南北之間進行。宋遼、宋金、宋元、元明、明清、太平天國與清朝、清與民國等等,在地緣層面上,都是南北的較量。因此,從宋以後的1,000年裡,我們形成了南北的格局和地域思維,然而在宋以前的2,000年裡,中國的地緣結構主要是東西對抗,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族群之間的爭鬥也主要在東西之間進行。但這已超出本問題回答的範圍。


平說平論


確實中國歷史凡大一統朝代都稱帝於北方,而那些處於中華分裂割據期的國家定都南方,也是因為國家在南方,不具備定都北方的條件。

秦定都咸陽,西漢、唐定都長安,東漢、隋、武周定都於洛陽、北宋於開封、南宋於臨安(杭州)到了元、明、清時,大多數定都於北京。明立朝是在南京,後朱棣遷都北京,南京作為陪都。



有意思的是,都城建於南方的要麼是形勢所迫,如南宋,因為北方被金所佔據。要麼是立朝不久則搬遷,如南京,建文帝時被朱棣奪位。這裡面真有龍脈風水的原因嗎?

•歷史上發達程度北方是優於南方的。尤其是中原地區,是文化起源,適合農耕,人口密集,古時的繁華之地多集中於此。而南方地區相對開發較晚,不具備定都條件。開朝立都作為統治中心,必然要選擇繁盛之處。



•國家安全的考慮。對於大一統朝代,國內反對勢力基本平定,更多的威脅來自更北方遊牧民族。古時信息交通落後,定都於北更利於消息往來傳達,兵士糧草的調動,以能及時應對邊患。

•國都及皇帝自身安全。歷來建都選址必須有險可守,如果四周都是大平原,都城極易攻破,因此國都周圍需要有賴以防禦的有利地形,而南方繁華城市不具備這個要求。



•皇帝自身原因。古時立朝之帝本多出自北方,沒有捨近求遠的道理。要知即使到了宋朝,富庶也只江南,再往南,廣東海南還是發配的邊遠之處。放著身邊的花花世界,偏要跑去南方受苦,實在說不通。至於朱元璋,本就是來自安徽,將國都定在南京,算是特例。不過到了朱棣登位,又給搬到了龍興之地的北京。

因此在古時,適合治國定都之處大多位於北方,故而稱帝於北的概率要大的多。


百味乾坤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彷彿歷史上南方人就沒有打敗過北方人,北方一直主導者華夏的歷史走向。

仔細一想,好像還挺有道理的。秦朝統一是北邊發跡的,南宋趙構雖然在南京建都,但是沒有打過北方的女真人,最直接的近代的南方發家的老蔣也沒有打贏北方發家致富的老毛。

真的是南方不如北方麼?恐怕還有別的原因。

我想把這些原因總結一下分為如下幾點:

1,北方歷史悠久,開發時間早,擁有很多的資源,發家較為容易。

2,南方歷史上長期處於一個蠻荒狀態,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人的開化都長期落後於北方。

3,北方發展歷史悠久,經濟底蘊較厚,南方勢力分散,沒有統一力量的發展。

4,北方人性格上像一個外向大漢,而南方人也像一個內向的小姑娘。小姑娘操持家族很有一手,大漢子出力也有一手。

5,(傳說,供參考)說中國這個時代的龍脈出在北方。



看點兒歷史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國歷史各個朝代交替與形成來說。縱觀歷史,中國各個朝代的威脅都是來自於北方。為什麼呢?主要是來自於氣候的因素,古代中國的北方資源是比較稀缺的,主要是人民的生活物資比較匱乏,當北方的遊牧民族人口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遊牧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不能支撐現有的人口,他們就會向南發展,因為更北的方向,自然條件更加惡劣。要想支撐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只能與古代中國王朝爭奪。北方的惡劣天氣也造就了北方少數民族具有侵略性,以及更加符合適者生存自然淘汰法則。咱再說一說古代中國的南方,最初南方未進行開發的時候,南方的潮溼氣候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危害,人的壽命非常短,人口不多,不能給古代中國王朝帶來威脅。再就是南方的食物來源非常多,水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還有各種水果或者野果。人們的生活比較安逸,造就人的侵略性很小。縱觀歷史,古代王朝的統一都是自北向南,而不是自南向北!!!基於這一點,明朝才會遷都北京,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飛翔的大明湖


我覺得應該是南方雜化太嚴重導致的。就現在來說南方官話也沒全面普及,更何況古代時候。從皇帝角度來說南方就是人員過於複雜。沒法和中原進行比較,所以很難有效管理利用的。這點從明朝也能看出來。複雜的人群導致南方人及官員本土化思想嚴重(上面這句話是重點)。皇帝要的是整個天下,南方人及那幫官員老想著守住南邊方寸之地。最後導致北方大崩然後屁也沒守住。

其實遠了不用看。就從抗日戰爭來說你就能發現這些問題,你就算算這都是明朝百年以後了還這樣呢。北方抗戰先是東北,後是中原。逐步在和日本人作戰。四川當時在做什麼呢?自己在掐!等北面崩了最後人家直接下來收盤。這時候知道危險了。我說句實在話,如果不是日本人戰略目標是肢解中國,咱也就沒後來的抗戰了,人家一波就推下來了。有心的自己想想。

在從網上吹逼侃大山的情況來看。我相信你們也能瞭解到這個問題。從前陣子的“南方漢族純種說”到現在的“南方優越說”你們沒發現南方人到現在也沒變麼?還是那麼小家子本土化。甚至有的南方人很搞笑的說。我只要會我們這的方言就好了。學什麼普通話。


狼對月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 首先,在歷史發展的大部分時間裡,北方不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還是經濟的中心。

而且北方人勇武善戰,因而,改朝換代之舉一般都發生在北方,北方由此而多出皇帝。

二、其次,南方不論是社會統治、宗法統治、思想統治均比北方要相對為弱。(在這裡指的是“相對”)

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較為解放和活躍,寬鬆的政治環境容易造就的可能是藝術家,而非統治者。

三、從迷信的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有:北為上,為尊。尊者坐於北,稱臣者則裡於南。

所以稱王的人才選擇“坐北朝南”。

四、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北方統一中國的外在動力。

唐以後,經過南朝的開發,江南實力已開始逐漸與北方持平,甚至超過北方。但由於南方相對閉合、安全、單一的地理環境,戰亂頻繁消耗人心。所以,南方基本上沒有認真考慮過要統一全國,自然帝王大多在北方。

五、雖然帝王大多北方人,但也不是每個都是北方稱帝的。

例如:南唐 建都金陵 ;荊南建都荊州 ,南漢建都廣州 ;後蜀建都成都 ;南宋建都臨安(杭州);明朝建都南京,後來成祖移至北京等等。

從這個看來,朱元璋是北方人(他是濠州鍾離縣人,今屬安徽省鳳陽縣,也應算作是北方人)但是明朝卻在南方定都過……

所以,看待問題應當全面,同時也不應該“絕對化”,只能說大多數帝王是北方人,且在北方定都,這僅僅只是個概量,要尊重歷史。





邊客君


北方無論如何接近陸地。南方靠海。陸地養人。北方從建立政權開始就會面對巨大的壓力。而南方則壓力比北方小。古代海洋壓力小。所以能從北方生存下來的政權本身就要足夠強大,否則就會被北邊滅掉。秦漢有殉盧,北魏有柔然,唐朝有突厥。明朝有蒙古,清朝有沙俄。另外由於北方接近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和北方不斷的打架不斷的融合,一旦處理不好遊牧民族和漢族主體的關係國力就弱小。也有被南北夾攻的危險。正因為從中原到內蒙始終面對著壓力。所以能生存下來的必然是融合胡漢,文武俱全之士。而南方壓力小自然容易放鬆武功。所以北方定都還能守於國門,安撫其他融入的強大的民族。以融胡漢文武之士而壓南方放鬆武力之民。東晉,劉宋越到後期越忘記收復故土。宋朝也是如此。明朝沒解決掉蒙古。這是有原因的,朝代不可能永遠出民主。而北方本身就面對巨大邊防壓力本身要靠文武雙全才能生存。而其他族要想抵禦北方就得要人。南方有人。漢人的文化意識和國家土地民族比例,決定了漢族統治者要想執政必須加強漢族在國家和統治集團的比例。南邊漢族多。


龍龍285730349


這個問題,應該是統一的中國,歷史上稱帝的,都把首都定在北方。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在北方建都稱帝的政權,也有在南方建都稱帝的政權。而統一王朝,多是建都北方。

從我國地理位置看,呈三級階梯分佈。北方統一後,多是沿第二階梯,即從河西走廊入四川盆地,而進入東南沿海,完成一統。自漢至清,除明朝外,無一例外都循這途徑。而且,明朝安定後,燕王朱棣稱帝后,也把都城定於北京。

王朝定都北方,有利於把國家防衛重點,全力佈局於防犯北方遊牧民族侵擾上。而北方的北京、西安、洛陽等,都有三面環山,一面平原,利於鞏衛的優點。反觀南方,當北方有遊牧民族侵擾時,信息遠未送達朝廷,還有,南方的水鄉,常使人醉夢其中,不利於王朝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