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源自兩廣,連洪秀全都是廣東人,那麼為何他們始終不打進廣東呢?

金旭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其實就這幾個?

第一,廣東清軍太強。

相比廣西,廣東要富裕的多,因為對付洋人的原因軍力相當強大。

當時太平軍起兵轉戰廣西,實際作戰部隊不過三四千人,而廣西清軍是一萬多最多2萬人人。

因為兵力不足,廣西清軍捉襟見肘,曾經差點被太平軍偷襲貢獻防禦空虛的重鎮桂林。

相比廣西,廣東則要強大太多。

比如距離太平天國起義不遠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葉名琛在廣州就有1萬清軍,還有5000鄉勇,另外還有2萬團練士兵,總兵力就有接近4萬。

而廣東全省軍隊數量就更多。

因為對付洋人長達10多年,廣東修建有大量炮臺和防禦工事,這裡清軍武器裝備也比較好,戰鬥力較強。

第二,廣東地方力量太強

通過三元里抗英既可以看出,廣東地方宗族勢力非常強悍。

清軍見到洋人就尿,而廣東宗族能夠調動數萬鄉丁圍殲英軍,還攻擊英軍巢穴。

這些力量都能和洋人拼,更別說太平軍。

更關鍵的是,廣東宗族多是土籍的天下,而洪秀全他們都是客家人。

早在廣西的時候,洪秀全他們客家人就備受本地人排擠,經常械鬥吃虧。

這樣殺到廣東,本地人一定會把他們當做客家人的軍隊,不可能支持他們。

第三,廣東不夠亂

廣東因為比較富裕,地方經濟不錯,所以社會相對穩定。

相反,太平軍起兵的廣西,後來進入的湖南湖北等地,均是非常亂。

以廣西為例,因為經濟上極為貧窮,而且自然災害連連,老百姓活不下去,到處都是盜賊和土匪。

在太平軍起義之前,天地會已經在廣西造反多年,大軍轉戰廣西多處,清軍費盡全力才將它們剿滅。

湖南也是一樣,遍地都是流民和土匪,還有一貧如洗的平民難以活命。

這種都是太平軍的沃土,也是太平軍得以迅速壯大的原因。

相反,如果進入廣東,太平軍的發展前景就有限。

第四,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誰都知道,廣東省被洋人騷擾的厲害,是是非之地。

僅僅幾年後,英軍進攻廣州,連巡撫葉名琛都被抓走了。

如果太平軍殺入廣東,就一定會面對英法列強的威脅。

對比之後上海的英法軍隊和太平軍為敵,廣東的列強也不可能支持太平軍。

列強軍隊武力強大,當年的太平軍是對付不了的。

如果殺入廣東省,太平軍可能會被清軍和列強軍隊聯合絞殺。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就不一一細說了。


薩沙


太平天國的基本支持者是客家人,廣東也有大量客家人,所以太平天國去廣東也是正常思維。但歷史上太平天國並沒有去廣東,主要還是廣東當時有個能幹的封疆大吏葉名琛,他警惕性非常高,防範的很好。

現在提起葉名琛,貶義居多,因為他在鴉片戰爭中表現不佳,後來還被英軍帶去印度,在加爾各答絕食自殺而死。其實他是當時最能幹的地區主政者,只是沒辦法,碰到了降維打擊的英國人,他也做到了一個臣子的本分,堅持到了最後,自殺而死,沒什麼好指責的。

當時太平天國也有人在廣東傳教,並且已經在信宜聚起來幾千人的隊伍,打算去金田總部回合。但被葉名琛的軍隊阻止了,又原路返回,之後第二年被葉名琛徹底消滅。

後來洪秀全還屢屢派探子去廣東尋找這股失去聯繫的教眾,希望能建立聯繫,當時太平天國在廣西北部到湖南的路上屢屢受挫,希望能增大活動空間。但探子都沒突破葉名琛的封鎖線,這些探子的口供現在還在博物館裡。就算探子找到了,也已經不存在大股的教眾了。

其實太平天國往長江流域發展是對的,這些地方因為處於帝國中心,帝國晚期的腐朽現象最嚴重,人口又多,到處都是不滿的人群。所以太平天國來到了湖北、安徽地界後招募到了大量新成員,這些人雖然忠誠度比不了客家老兄弟,但人多勢眾,給滿清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對於廣東人來說,應該給葉名琛建祠堂供起來,正是他的警惕,避免了廣東人口大滅絕。作為對比,太平天國活躍的安徽和江南地區,人口損失了一半。


白完家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廣東清軍強大。洪秀全在起義初期其實是很想進軍廣東的,而且他在廣東還埋下了淩十八的一彪軍馬。金田起義時,淩十八從廣東率軍回援廣西,但被阻止,退回廣東後被廣東清軍消滅。



由於多年抵擋西方列強的緣故,廣東的兵力部署和武器配備在當時還是很強大的,除此之外還有大量驍勇好鬥的地方宗族、團練、鄉勇的存在,以太平軍起義初期的軍事水平,想要進軍廣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太平軍多為廣西人,對進軍廣東沒有興趣。洪秀全確實是廣東人,但是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都是廣西人,而且土客矛盾的廣泛存在使得太平軍的戰士們也對進軍廣東沒什麼興趣,畢竟廣東的宗族勢力多為土籍人士,到了那兒也是天天打架。所以,洪秀全一個人也作不了大家的主。



第三,廣東沒有群眾基礎。洪秀全不是沒在廣東傳過教,但他的教義在西方思想廣泛傳播的廣東被證明是沒有市場的,而馮雲山在廣西紫荊山區幾年時間就發展了數萬教眾。可見,即便太平軍揮師廣東,他們的宣傳也很難贏得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說不定還會更早地引來列強的干涉。

第四,北上東進,直入湖南,進取江南,相對而言是正確且穩妥的戰略方針。其實相比於楊秀清、馮雲山、石達開等人,洪秀全是沒什麼軍事指揮能力和大局觀的,說到底他一直是被裹挾著推著走。太平軍起義初期一直往北走主要也是被清軍追的,形勢所迫而已。但廣西清軍薄弱,竟讓太平軍突破了包圍,順勢進入了湖南。此時的湖南,民眾生活貧窮,大量流民聚集,恰好給了太平軍擴充部隊的機會,所以這時他們雖然遇到了纏鬥不已的曾國藩,但部隊仍快速擴充,還添置了水師,由此沿長江水陸並進,拿下了南京。



在中國的歷史經驗中,拿下南京絕對是一件震撼的事,這意味著分庭抗禮、劃江而治。尤其又是在滿清統治下,拿下像南京這樣的漢文化氛圍濃厚的前明重鎮,在反滿的話語下充滿了強烈的政治隱喻。最關鍵的是,此時的中華帝國,財賦大半出於兩江,佔領南京差不多就斷了清廷的財源,進可號令北伐,退亦可安民保境,實是上上之策。


達摩說


最主要是因為沒群眾基礎啊!

作為廣州人,對花都的洪秀全還是有些瞭解。其實洪秀全也就是科舉不第才走這條路的。然而,他一開始創立並傳播拜上帝教的地方並不在廣西,卻是在廣府一帶。

然而廣東,尤其是廣府一帶,自古就是富裕地區,加上廣東商業環境好,人們多善於經商,當地人的生活質量和受教育水平也很高。試問豐衣足食,百業興旺的廣東地區,誰會信洪秀全他們那套東西。

再說,廣東尤其是廣府地區的人,和洋人接觸的時間要比國內其他地方長,西方的傳教士早在鴉片戰爭前就已經開始在當地廣泛傳教了,效果也不怎麼理想。

試想想,人家專業人士有系統、有步驟的天主教傳教活動,在廣東地區都不怎麼成功,更何況洪秀全?要知道,洪秀全自己可是連聖經都沒讀完,西方天主教那套理論,他都沒搞清楚,就給鄉親父老瞎扯,能騙得了誰?

其實,拜上帝教後來能夠發展起來,主要的功勞,應該得歸功於馮雲山。因為是馮雲山跑到了廣西大肆宣揚拜上帝教的那些東西,又把洪秀全塑造成一副救世主的形象,併成功的是吸納了一批廣西的骨幹,比如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人,並在他們的支持下,尤其是楊秀清那套“天父上身”的精彩表演,更是讓當地的貧苦老百姓對拜上帝教深信不疑,使得該教很快就壯大到了2000多人,並逐漸完善了教規,在當地建立起廣泛的群眾基礎。


之後,他們於1850年末-1851年初發動金田起義,然後在永安建制後,就直接從廣西出境進入湖南,一路向東直到拿下南京,而並沒有選擇去攻打廣東。而太平天國沒選擇攻打廣東,甚至連廣西也沒考慮經營,這其實是很明智的發展戰略。

這個戰略就得歸功於一個人,他就是楊秀清!他認為保守的留在兩廣地區,很難有發展壯大的機會,廣西貧窮,無法從財力人力物力上有效支撐太平軍;而廣東雖然很富,但缺乏群眾基礎,不僅很難打下,而且也太過於偏安,不利於進一步發展壯大。

因此,楊秀清的策略是“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而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也。”

攻打長江流域,這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一步。一來,長江流域水系發達,交通便利,清軍難以圍困太平軍;二來,長江既是天險,也是戰略線,太平軍可利用長江水網調兵調糧,提高自身機動性;三來,打下江浙這處物阜民豐的區域,可比廣東好得多了,不僅獲得豐厚的財力,同時可以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之勢,同時可四處出兵,北上可取山東河南,直逼京師;西進可取川蜀;南下亦可取廣東、福建.......


這些歷史要讀


有網友問:太平天國源自兩廣,連洪秀全都是廣東人,那麼為何他們始終不打進廣東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廣東清軍是整個南方清軍軍力最強的地方。畢竟這裡是防禦洋人的第一線。

特別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進口和仿造的900多門西洋大炮基本都部署在了廣東。廣東清軍比如,在南澳鎮標右營,裝備就有,挑刀137把,鳥槍638杆,腰刀857口,藤牌95面。牌刀95把,長矛174杆,子母炮19門,鐵炮126門。炮子94500枚,火藥1.5萬斤。

這只是廣東清軍一個標右營,全廣東五萬清軍,還有超過十萬團勇。特別是廣東炮臺碉樓特別多,一路上到處都要攻堅,這是在當時是太平軍的一個弱勢。太平軍剛剛在桂林攻堅失敗,廣東那些炮臺城市火力,啟事桂林可以比擬的?桂林都打不下,更不用說廣東。

一旦久攻不下,損失慘重,就很危險了。要知道從廣西追出來的2,3萬清軍在向榮,和春等人的帶領下,可是一直從廣西追蹤到了南京,到1860年才被完全消滅。也可以說在當時,太平軍沒有對抗2萬以上清軍進行正面決戰的能力。

而且,廣東提督昆壽帶領3000兵勇封鎖了連州。副將通安大量3000兵勇協防,封堵了太平軍進入廣東的道路。除非太平軍願意與佔據堅城利炮的清軍硬拼。在清軍連續俘虜45名太平軍密探以後。

洪秀全等人發現廣東清軍早就嚴陣以待,唯一的出路只有進入湖南清軍薄弱的地方。同時,楊秀清認為湖南魚米之鄉,方便補給。更重要的是,湖南當時千百為群的小型武裝遍地都是。湖北,湖南一直到安徽,廣大地區,清軍實際兵力非常虛弱。

特別是湖南在24年時間,就連續發生三次大荒年,流離失所,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結果一萬多太平軍一進入湖南立刻發展成5萬人。當時記載這些湖南太平軍:前驅攻城,陷城,皆殊死鬥。太平軍正是從進軍湖南,才真正迎來了爆發期和大發展。


深度軍事


太平軍有去廣東的打算的,但是最終沒去成,這是由當時太平軍的戰爭形勢決定的。

(1)金田起義的時候,太平軍本來有一個分部在廣東的,可是最後被消滅了,太平軍失去了軍事基礎。

太平軍金田起義的時候,有幾大分部,集中在廣西,唯一的一個分部在廣東,1851年2月14日,淩十八率廣東分部前往廣西參加金田團營,但是在進入廣西鬱林的時候被清軍攔阻,不得已退回廣東,最後失敗。

淩十八部的失敗導致了太平軍即使前往廣西,也失去了軍事基礎。

(2)太平軍的官兵基礎是廣西人,他們不願意去廣東。

太平軍的首領只有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廣東人,其餘的諸如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都是廣西人,太平軍中下層兵士也都是廣西人,他們不願意去廣東。

太平天國早期被清軍俘虜的李進富供詞裡說,太平軍廣西人多,不樂意去廣東。

(武宣、象州)都打不過去,打算要從後路雙□、黃坡兩界頭竄回,便搶船隻,一路搶掠到廣東花縣去安身。因頭子二頭子都系花縣人,暗中也有人在廣東傳教。他們原說東省做東京,此處為西京,到去興旺,大家享福不用說的,萬一打敗,也好投到□咭□國去。。。。。。。廣東花縣,我們會內願去者少,不願去者多。(DR.C.A.Curwen提供的李進富供詞)

從這份供詞看,洪秀全等人在早期有三個打算:廣西,廣東為兩京,失敗了就去英吉利(英國)去,但是會眾們並不太同意。

(3)太平軍金田起義之後,一直被清軍圍追堵截,只得北上,一路從廣西挺入湖南,沒有去廣東的機會。

由下圖可以看出,金田起義的金田村,離廣東非常的遠,太平軍從一開始就處於清軍的包圍追打之中,離廣東最近的一次是兵臨梧州,但是又被逼退,只得北上,直取廣西首府桂林,然後圍攻桂林又再度失敗,離廣東更遠了,迫不得已,向湖南挺進。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太平天國的幾大領袖,都是廣東和廣西人,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廣東人,蕭朝貴和楊秀清是廣西人,初期兵員大多來自廣西。那麼,為什麼洪秀全不率太平軍佔領兩廣,而是向東一直殺向南京呢?

第一、太平軍向哪個方向發展,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在馮雲山與蕭朝貴犧牲後,太平軍往哪裡打,在領導層內部引起較大的爭議,實際上,洪秀全是想著打回兩廣的,也有一部分太平軍附和洪秀全的想法,但這個建議遭到了掌握實際軍權的楊秀清反對,楊秀清建議全力進攻長江流域的沿岸地區,最後他的建議在太平軍內部佔據了上風。

第二、太平天國的戰鬥目標,是改朝換代,所以決策層認為應該向南京、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打,而不應向兩廣這樣的偏遠地區打。事實上,太平天國打下來的地盤,一直在長江流域,打下南京後,太平軍的領導層沉緬在吃喝玩樂的享受之中,更沒有了去打兩廣的想法,說白了太平軍領導的戰略眼光太差,沒有一代帝王那樣的雄才大略。

第三、廣東在晚清之時,經濟較為發達,清軍的軍力相對較強,實際上太平軍在廣東有一部分部隊去傳教,但最後這支部隊被清軍剿殺了。那個地方在清朝也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相對比較富裕,太平軍的拜上帝教在廣東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追捧,發展不力,說白了群眾基礎不行,這也是太平軍沒有殺回廣東的原因之一。


陸棄


1. 廣東群眾基礎薄弱,沒什麼人信拜上帝教。廣東商業環境好,人多善於經商,生活較為富裕,楊秀清那套“天父上身”讓廣西貧苦老百姓對拜上帝教深信不疑的把戲無法複製。

2. 廣東軍事力量較強。其時,廣東地處抗洋一線,清廷在廣東部署五萬清軍、另有十萬團勇嚴陣以待。廣東地方軍的裝備也比較強大(相對於太平軍而言),鴉片戰爭期間,清朝進口和仿造的900多門西洋大炮基本都部署在了廣東,而且粵西一帶炮臺碉樓多(姜文《讓子彈飛》就是在江門開平碉樓拍的),太平軍草根起義,攻堅能力較弱,更是不敢輕易前來“送人頭”。

3. 鄰近省份有隙可乘。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連年災荒,百姓流離失所,越貧窮的人越容易被宗教信仰所蠱惑,太平軍在這也就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了。而且這些地方戰略位置優越,可清軍力量薄弱,故而楊秀清敢提出“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而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也。”的策略,結果太平軍果真進攻勢如破竹,最終在1853年進佔南京!


文先簡生


太平天國運動源自廣西紫荊山拜上帝會的“金田起義”。主要的發起人洪秀全、馮雲山這些都是兩廣人士,為什麼不打進廣東省?其實答案很簡單,太平天國的目標是要推翻滿清,而廣東對於起義軍來說不是戰略要地,也不是滿清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先看一張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略圖:

太平天國時期,國外的航海技術飛速發展,港口和航線會是他們在戰略中首要考慮的問題。廣州地處沿海,現代人誰都知道,在軍事戰略上這個地方有多麼重要,所以列強才不惜以武力威脅要求清政府開放廣州口岸,獲取租地,英國人佔領香港也是同樣的目的。

但是在當時,自我封閉的清政府和臣民心中的耶路撒冷是北京,那才是大清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而實質上,北京的確是滿清時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不光滿清的朝廷這麼認為,太平天國的朝廷也是這麼認為的,太平天國大軍一路北上迂迴作戰,目的就是要攻陷北京,推翻滿清。

同時期,河南的捻軍也是一路東進,他們的目標是滿清的核心地帶——北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略物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不會打仗的將領都懂得的道理,兩廣地區的農業相對於稍東北一點的江蘇、浙江地區來說的確是屬於欠發達的。

這是一張清代人口分佈圖:

可以看出來,在1850年前後,廣東的人口數量和增長還好一些,廣西的人口數量就相對少很多。但比起東北部地區還是有不少的差距,清代還是以農業為主,人口數量就可以代表當地的農業水平。

除了看1850年的人口數量,還需要參考太平天國運動前期的人口變化情況。1812年至1850年,四川、江蘇、浙江、福建這些地區人口的急速增長也可以客觀的說明那些的確的物資比較充沛。

結合兩張圖,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活動區域都是在物資相對充沛的地區,而目標就是北上,這可能和情懷沒有關係,就是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


關中熊叔


洪秀全雖是廣東人,但他在廣東境內傳教時卻沒人信,最後到了廣西才獲得了較大成功。這是因為:廣東首府廣州在1840年以前就作為清朝唯一對外開放的口岸與各國洋人做生意,民智較為開放,對真正的基督教也頗為熟悉(當地活躍著大批洋人傳教士)。因此,洪秀全所創的拜上帝教偽說肯定難有市場。而廣西則不同,那裡信息閉塞,民風彪悍,拜上帝教在那裡吸收教徒、組織起義自然容易些。

由於拜上帝教在廣東本就缺乏信仰基礎,再加上起義軍的進攻目標是北京。所以在起義之初,太平軍主力就定下了向北進攻的策略,並未向廣東發展。即使後來石達開出走,在征戰過程中都避開了廣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