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初期四大貝勒共理朝政,這種形式在歷史上其它朝代有沒有出現過?

小鉡


所謂“四大貝勒共理朝政”只是一種說法,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其實也就是當他們打打下手,真正說得算的,還是老奴自己。

等到努爾哈赤掛了,四大貝勒共同理政就變成了一句空話,四大貝勒都聽年紀最小的皇太極的話,其他的三個(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都成了皇太極的馬仔,而且基本都被皇太極收拾服了:老二阿敏被關了十年,一直關到死;老三莽古爾泰死後被削爵,只有老大一向伏低做小,這才得以善終——此人為了表示對皇太極一脈的忠心,還曾親自殺了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這對父子擁護多爾袞),所以代善一脈才成了鐵帽子親王。

如果說歷史上跟“四大貝勒共同理政”相似,那也就是順治之後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共同輔政和咸豐之後的“顧命八大臣”了,但是這些顧命大臣大多數都是由一個人挑頭,前者是索尼和鰲拜,後者是肅順。

順治留下來的顧命四大臣,被鰲拜熬死了一個索尼,殺死了一個蘇克薩哈,然後康熙貶了一個遏必隆,關死了一個鰲拜。至於後顧命八大臣,則更是被慈禧一個女人連窩端:肅順被斬,載垣、端華賜死(自盡),其他五個一擼到底回家賣紅薯,只有一個景壽東山再起得了善終。

所以說在有清一代,顧命大臣、共同理政就是個幌子,都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這跟他們的傳統和習慣有關:如狼護肉。權力就是一塊大肥肉,他們還沒學會漢家的溫良恭儉讓。

真正值得稱道的,還是周公召公共同理政,這種周公召公共同理政的事情在歷史上發生過兩次,主人公也都叫周公和召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一看……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這是封建部族大人共同議事的傳統。

華夏從秦開始,政治權力結構上和北邊部族就完全不一樣。中國是皇帝定於一尊,利用官僚統治臣民,官僚理論上沒有權力,只是“借用”皇權分出來的一部分,皇權一般也可以對官僚生殺予奪。

北邊部族基本都是封建結構,類似華夏先秦時期。晉侯下面有六卿,六卿每個都有直屬於他們自己的臣民,這些臣民只認他們不認晉侯。同樣道理,六卿下面也還有更小的封建組織。對北邊部族來說,則是大汗下面有一堆小汗,小汗各自有自己的部族,小汗的部族只忠於小汗。大汗其實就是部族人數多一些的小汗,大家基於慣例或者歷史推舉他為大汗代表大家和外部勢力打交道。

所以鮮卑人進入華夏後,一段時間都是各部族共同議事,孝文帝改革就是要把這些封建傳統改掉,要做漢人那種定於一尊的皇帝。

女真人建立金國後,一段時間內也是如此。完顏亮時期開始搞集權。

蒙古人也一樣如此,成吉思汗的兒子每個都是一個大的部族領主,他們手下也都是一大批有自己部族的領主。重大事情決策,不是名義上的大汗說一不二,而要共同議事。你不爭取大家同意,大家不給你出兵你怎麼作戰?

滿洲人的權力結構也一樣的,八旗各旗主就相當於八個最大的領主。四大貝勒共理朝政,其實就是領主議事。不過漢人知識分子因為已經離封建制太久了,用漢式眼光去看滿洲人,得出這麼個說法。

隨著皇太極和順治時期的集權,這種共同議事的方式基本結束,康熙和雍正時期則徹底消滅了滿洲人的封建結構。

那麼為什麼這些北邊部族入主華夏後,會選擇集權呢?因為原先的權力結構被破壞了。入主華夏得到了大量的資源,這些easy money大多進了大汗的口袋裡,小汗們再也無力對抗他的集權了。而人天生就熱愛“定於一尊”,於是就發生了集權。

古代漢人知識分子眼光狹窄,認為這是漢文化的優越性同化了異族,笑死人。也就鮮卑人時期真的有優越性,證據就是鮮卑貴族會取漢名,認一個漢人著名人物為祖宗,楊堅、李淵都是這麼來的。後面的都不會再這樣了。女真、蒙古、滿洲統治者,從始至終都堅持本族群至上,只是會為了統治而吸收一部分漢人精英加入統治者。


白完家


貌似沒有。

成吉思汗駕崩那會不各個汗國各自為政,誰都不服誰!哪有共同理政?

說是四大貝勒理政,其實就是多爾袞大權獨攬,其他都是擺設。


剋勀


歷史上還是很多的,比如蒙古人的布里爾泰會議,努爾哈赤與八位子侄的八王議政,甚至周公的攝政都屬於貴族的共同議政。


隋唐史研究員


除後金外,其他朝代只有皇帝年幼才會有顧命大臣來輔佐幼主。


王沫沫涵


沒有,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貴族共和


若水3171


蒙古時期鐵木真殯天時短暫出現過,兒子們都有能力內心不滿國策基本相互扶持。和後金幾乎一模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