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在眼前,要還是不要?兩個“讓國皇帝”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古皇權讓多少人為之瘋狂,往往雙眼盯著寶座,內心的魔鬼在日增夜長,忽然某一天,便發生了父子相殘、兄弟互戕的慘劇。 

但,歷史上有兩個人,本來是皇太子身份,理應繼承大統,卻在關鍵時刻將機會讓於他人,生前,他們一個盡享尊榮,一個卻客死他鄉,死後,他們都被追封為“讓皇帝”。

皇權在眼前,要還是不要?兩個“讓國皇帝”截然不同的人生

(李成器)

唐朝李成器:辭讓太子,一生尊寵

李成器,又名李憲,是唐代五任皇帝睿宗李旦的嫡長子。

少年時代的李成器,頗具才能,尤其是精通音樂,深受皇祖唐高宗的喜愛。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在其父睿宗李旦第一次登基時,李成器便被立為皇太子。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韋皇后趁機作亂,想效法武則天,控制朝局,當一回女皇帝,可是無論天時、地利,還是其本身的才能,做“武則天第二”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她碰到了老李家唯一的新生代純爺們兒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得知韋皇后的作亂陰謀後,果斷率領心腹禁軍發動兵變,處死韋后一黨,穩定了朝局。

隨即李旦被第二次擁立為皇帝,史稱唐睿宗。

唐睿宗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儲君人選問題:按傳統來說,李成器是嫡長子,並且在十六年前就被策封過太子;而按現實來說,三子李隆基的功勞最大,沒有他,李旦別說第二次當皇帝,恐怕連命都沒有了。

正在唐睿宗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之時,李成器非常識時務,他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根本無法與李隆基抗衡,並且此時的李隆基就如同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一樣,早已擁有了雄厚的軍事實力,朝臣之中大多被李隆基收服。面對現實,李成器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堅決要將太子之位讓於李隆基。

看到李成器如此推讓,唐睿宗就坡下驢,策封李隆基為皇太子。

李隆基登基後,感念大哥的辭讓之恩,封他為寧王,封戶五千五百戶,李隆基還專門建造了“花萼香輝之樓”(取《詩經.小雅》:“棠棣之華,鄂之鏵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而李成器也非常聰明,他從不因功而驕,為人處事異常低調,杜絕與朝臣往來,專心投入到音樂藝術的享受中去,堅決不插手朝政。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當李成器病逝的消息傳來,唐玄宗李隆基失聲痛哭,第二天,便下詔追封大哥為“讓皇帝”,隆重安葬於惠陵。


皇權在眼前,要還是不要?兩個“讓國皇帝”截然不同的人生

(耶律倍)

耶律倍:被迫讓位,客死異鄉

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偏遠的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號稱帝,創立了“契丹王朝”(後改名為“遼”)。

稱帝伊始,耶律阿保機便馬上立嫡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

耶律倍隨父皇耶律阿保機東征西討,不斷擴充著契丹的領土,壯大著契丹的實力,公元926年,在滅亡了渤海國之後,耶律倍被封為“人皇王”,享天子儀仗。同年,耶律阿保機在班順回返的路上暴卒,並未交代身後之事,但如果按照中原王朝的規矩,皇位肯定是耶律倍的,可是當耶律倍從遙遠的東丹國(遼寧、吉林地區)趕到京城時,政局已經被母后述律平控制。

契丹王朝此時漢化程度很低,封建社會秩序也不牢固,述律太后的權力相當大。她迫使耶律倍讓出皇位給弟弟耶律德光。

耶律倍哪怕心中一萬個不願意,也沒有辦法。

耶律德光即位後,對自己的這個大哥非常不放心,不斷地剝奪他的封地,削弱他的實力,派人嚴密監視耶律倍的一舉一動。

這種受人監控的日子並不好過,耶律倍非常苦悶,四年後(公元930年),他終於尋找到一個機會,攜帶愛妾從遼東渡海,輾轉投奔中原的後唐王朝。後唐明宗熱情地接待了他,封他為節度使。

好日子總是十分短暫,公元933年,後唐陷入內部紛爭之中,契丹大軍兵臨城下,後唐末帝李從珂走投無路,自焚前,還不忘記拉上這位昔日的契丹皇太子作陪葬,將其他殺死在開封城內,年僅三十八歲,屍身被遷葬回契丹國。

十一年後,當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在皇權爭奪戰中勝出後,封自己的父親為“讓國皇帝”。


皇權面前,一個“讓”字,飽含了多少無奈與血淚,當事人如同那一個個王朝,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一個個故事,讓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