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古代始終沒有擺脫北方邊患的困擾?

只讀帖不評論


中國古代由漢族建立的政權,核心區域都是在農耕區域,中原王朝是以農業立國的王朝,而北方是不適合農耕的,中原王朝所實行的一系列制度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拿這套制度去管理北方的遊牧民族,肯定是不合適的。同理,北方遊牧民族的那一套制度也無法管理中原。

不管是中原農耕區還是北方草原放牧區,無論遭受什麼樣的打擊,在一段時間之後,人口會逐漸的恢復,而且恢復到北方放牧中原種地的生活狀態。所以中原無法長久的統治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也無法長久的統治中原的農耕民族,雙方總是要分家的,各自過各自的生活。

在中國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了兩千年的戰鬥,互有勝負。誰也無法將對方徹底解決,中原勝了,過段時間又冒出一個新的遊牧帝國;草原勝了,無法對中原實行有效統治,要麼被逐回漠北,要麼被同化。所以,清朝之前,一直無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但清朝是一個轉折點,清朝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清朝的統治者,在農耕區實行中原的制度,在遊牧區實行草原的制度,將原本對立的雙方,通過清朝皇帝這麼一箇中介,整合到一起。北方邊患到此徹底終結。

施展《樞紐》一書中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個人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月關說


有人可能會說,西周不就是被犬戎攻破都城被迫遷都了嗎?其實,這裡有原因,如果不是申國國君以及太子宜臼內部脅從犬戎人裡應外合,當然還有周幽王種種作死的操作,憑藉周朝諸侯的戰力一準把對方轟成渣。否則也不會再這段歷史時期內,我國的疆域一擴再擴,一直到秦朝北到草原南到南海,東達海洋,西抵青藏高原。


從西漢開始,中原王朝開始了和北方遊牧政權互有徵伐的先例。中原王朝的優勢是高度發達的文明、糧食、先進的軍械、訓練有素的軍隊以及源源不斷的兵員;北方遊牧民族優勢在於自小在馬背上訓練的戰士、嚴苛環境下歷練的強健體魄以及更重要的源源不斷的優質戰馬。規律一般是這樣的中原王朝初定,委屈求全;等到鼎盛,北伐草原,拓展疆域勒石燕然,然後就又是一個循環。主要原因在哪兒?生存空間而已。北方草原不具備中原政權的耕種條件,那會兒也沒有成熟的槍支彈藥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弓箭(畢竟騎射草原民族更擅長啊),也沒有發達的採礦業,沒有工業革命的支撐,即使有礦,也無法形成產業進而形成密集的城市。所以中原政權一般都是被動反擊,即使佔領草原也無法長期駐紮並形成新的國土,龐大的補給和後勤保障就會拖垮中原政權,如果早就有成熟的工業革命和現進的勘探和採礦條件,有火器槍械,龐大的西伯利亞哪裡還輪的到俄羅斯。對於草原民族來說,草原生存條件惡略,部族之間的仇恨掠奪已經形成規律,再加上冬天的白災(即使雪災),牛羊凍死,人口銳減,更加激發了掠奪生存的野心,人口糧食布匹牛羊什麼都要,因為沒有這些,部族無法生存,會很快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當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北方部族就彼此掠奪,當草原遊牧汗國牛掰的時候自然會南下中原掠奪甚至想鳩佔鵲巢佔領著如畫的江山。就這麼簡單。


第三階段,到了終結階段。這個階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明朝中後期到清朝初年,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亞洲憑藉先進的槍支彈藥和明顯殖民色彩的手段,不斷蠶食中亞到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北亞的廣大區域。這段時期,清朝入住中原後北方採用聯姻、盟旗等制度穩定了漠南和東北,西北和衛拉特(葛爾丹)和和碩特(青藏地區)的長期戰爭,最終取得了統一。

在這期間,草原遊牧之所以被擊敗徹底失去威脅,在於第一槍炮的應用尤其是火炮熱武器的使用,無論你馬多快刀多鋒利,在火炮和火槍的威脅下,都成為了過去時。記得小時候看電影《火燒圓明園》中,僧王僧格林沁率領騎兵衝擊八國聯軍的陣地,死傷無數,最終敗北的情景,失敗不是勇武,而是時代。第二,清朝起家也是騎射,所以在這方面也有不輸於蒙古的實力。故此這個循環到此終結。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大家的關注。如有錯誤,歡迎斧正。


歷史縱橫帝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中華與北方蠻族的砍殺史。

女媧造物之時,把漢民族撒到黃河邊肥美的土地上。經過多年繁衍,漢民族把地盤擴張到東至大海,南至雲貴高原、西至川藏交界、北至燕山山脈的區域內。

這是東亞最適合農耕文明發展的富饒地區,周朝發展出燦爛的民族文化、完善的政權體制、先進的軍事技術、各種抵禦天災的手段......落後的遊牧民族在強大的漢民族面前不堪一擊。

強大的周朝沒有天敵,雖然有北方狄夷騷擾,但是尚武的中華武士驍勇善戰,北方的諸侯秦、趙、燕把狄夷當做升級用的npc,每次都是一頓胖揍。

沒有辦法啊,狄人只好眼巴巴羨慕中華的青銅兵器、鋒利的箭弩,堅固的鎧甲和城牆,還有先進的軍事體系作戰理論:這就是屌絲玩家和人民幣玩家的差距。

後來北方諸侯對蠻族的騷擾不勝其煩,他們強大的軍隊是用來爭天下,不是陪屌絲玩耍的。於是北方諸侯修建了長城:不和你們玩啦,我們要打Boss爭霸去。


戰國開始的僱傭兵制度終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秦漢隋唐看重蠻族的驍勇善戰,軍隊內編入大量蠻族軍隊,使得蠻族徹底掌握中原的軍事技術。

戰國時期,各國已經開始僱傭蠻族士兵作戰,蠻族士兵皮厚耐操、價廉物美。同時蠻族軍隊學習了中華先進的冶金技術、軍事理論:NPC掌握了軍事技術後,升級成了BOSS。

劉邦剛建立漢朝,冒頓單于率匈奴大軍南下,這次匈奴人用上了鐵製武器和漢人的兵法,將劉邦圍在白登山。劉邦屈辱求和退了匈奴人,這是漢族第一次遭受來自北方的巨大威脅。

之後漢武帝奮發圖強,依靠文景二帝數十年的經濟積累,深入草原與匈奴鏖戰。漢軍兇狠起來連神仙都抗不住,硬生生逼的匈奴移民去了歐洲,這次戰爭換來了漢族數百年的安寧。

沒有外族威脅,中華恢復了互砍模式。東漢末年三國數十年的互砍,砍的千里無人煙,全國活人不足千萬。西晉八王之亂接著砍,樂的蠻族手舞足蹈:漢人死的差不多了,趕緊搶錢搶糧。


北方蠻族第二次大規模集體入侵,差不多滅了大半個中國,史稱“五胡亂華”。幸運的是,女媧還留下另外一件護國神器,我們稱之為長江。

強大的匈奴被迫移民後,留下的權利真空被其他幾個蠻族填滿,史稱五胡。我的歷史老師怕學生們考試記不住,取了一句話叫:奴婢腳踢槍。啥意思?匈奴、鮮卑、羯、氐、羌是也。

匈奴之後的蠻族並不強大,也沒有實力與中華單獨作對。作亂的蠻族大多是漢人的僱傭軍,從三國開始,中原王朝大量僱傭蠻族軍隊作戰,而且給家屬落實戶口、舉家南遷。

蠻族僱傭軍老老實實在漢軍指揮下砍殺了上百年後,才發現敵人都不是漢人了,全是嘰裡呱啦說蠻語的同類,兩下一合計,都造了反。

這次蠻族不滿足於搶了就走,而是看中了漢族富饒的土地,他們要成立國家,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與後代那些叫完顏、愛新覺羅的蠻族不同,這個時期造反的蠻族大統領還是認真取了中文名:氐人李雄、匈奴劉淵等等;所建國名也取自中華歷朝:秦、夏、燕、趙之類。

暴虐的蠻族幾乎殺光了北方漢人,數以百萬計的漢人渡江南下,擁立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北方的蠻族無暇南顧,在北方陸續建立了十六個主要國家,不知疲倦地繼續互砍數十年。

最終氐人建立的前秦出了個威猛的大統領苻堅,統一了北方。雄心勃勃的他不聽勸阻,堅持率百萬大軍南下,開始第一次蠻族征服漢人天下的嘗試。

然而長江之險不是誰都能踏過去的,襄陽和合肥如同兩尊護法天尊,一次又一次阻擋過蠻族南下。這一次也不例外,苻堅還沒有到達長江邊,在淝水敗的一塌塗地,自己也被叛軍所殺。


北方蠻族各國繼續互砍二百年後,漢人出了個最了不起的皇帝:隋文帝楊堅。他的多項變革,奠定後面數朝的繁榮。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以隋為界,分前後兩個階段。

五胡亂華長達三百年,北方漢人人數最少時只剩下四百萬。漢人大英雄冉閔在北方建立了冉魏,並下達了“殺胡令”。憤怒的漢軍開始大規模的報復。

匈奴人繼續選擇了移民歐洲,少部分併入漢族;殘存的鮮卑人融入當地,從事農業,鮮卑民族消亡;而羯人和氐人直接被殺光了;唯獨羌人遠走邊陲,倖存了下來。

鮮卑族融入漢族的最多,得力於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鮮卑人創造了很多新的漢姓:如滕、元、樓、尉、穆等等,很多鮮卑的複姓呼延、慕容、長孫、宇文也保存了下來。

漢族畢竟人多勢眾,只要擁有騎兵,最終還是能佔據上風,所以河套產馬區是漢族與蠻族的必爭之地。

未完待續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感謝您的點贊與關注。


菸酒閣大學士


古代,除了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沒有一箇中原王朝能馴服遊牧民族。

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盈利手段,或者說,收入遠遜色於投入。

古代中原文明以農耕文明為主,而遊牧民族地區以放牧為生。對於中原文明來說,大草原的出產,重要的不過是馬匹和耕牛。

但是大草原上無險可守,需要的軍事投入過大,遊牧民族四處移動,無法徹底打擊,只需要幾十年,草原上又會出現強大的遊牧部落。李世民的天可汗時期也只是南部遊牧民族臣服,朱棣時期五徵蒙古也沒能傷到遊牧民族根本。所以不可能像秦國據守函谷關便可御六國。

而關內有燕雲十六州、河西走廊、黃河河套【古代黃河河套面積比現在大很多】等養馬地,在這些地方養出的馬匹也不差。

長城以北的地區,防禦成本過大,產出有限,而且又並非無可替代。佔領那些地方,基本就是和賠錢的買賣,又不是傳統漢地,丟了也沒什麼壓力。

【按照能量傳遞來說,種植業為主的地區,單位面積內能養活的人,比畜牧業為主的地區更多。所以關外遊牧民族人口密度小,產出翻譯,相比之下,畜牧業地區的稅收什麼,肯定要少很多(有礦例外)。】


咱來了


如果作理性的分析,中國南部的生存環境還是要好過北方的。這讓北方的遊牧民族天然地有了向南方遷移的動力。

長城大概劃定了遊牧和農耕兩種生產方式的邊界,如果用上帝視角,遊牧民族誠然是南侵,但也可以說是中原朝庭限制了遊牧民族的遷移和發展。

和農耕民族相比,遊牧民族註定了有多得多的馬匹,馬匹本身就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同時也是重要的戰略兵器,在冷兵器時代,擁有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和擁有重裝甲部隊一樣的拉風,而少馬匹的中原軍隊,就像是隻配置AK47的輕步兵,戰鬥力的優劣一目瞭然。

在和遊牧民族的戰爭中,農耕軍隊防守的地域要廣闊得多,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優勢就會顯露出來,漫長的邊境線上總有防守薄弱的地方,一般只要是遊牧民族進攻的地方,他總能佔到兵力優勢。註定了防守的一方敗多勝少。

在歷史上,只有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在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讓這個族類驕傲了兩千年,然後是像岳飛史可法那樣的一大堆悲情的民族英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遊牧民族對戰爭失敗的承受能力遠大於農耕民族,遊牧民族馬背上就是故鄉,戰敗後一跑了之,並沒有多大的財產損失,而農耕民族如果失敗了,幾乎意味著所有生產資料的喪失,發動反擊的能力就會大大下降。

另外,遊牧民族的政治結構相對簡單,將領有更多的自由行動權,而漢民族的君王與將領之間常有猜疑,如果將領的權力過大,保不定就要擁兵自立,如果限權嚴重,又會經常失去戰機,總之就是一個字“難!”

值得我們阿Q一下的是,我們雖然經常戰敗,但在文化上是比北方的這些韃子優越的,最終要不是被同化,要不就成為歷史名詞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唯我漢民族蕃息不絕,成為世第一大族!


皓月千山


從逆向思維的角度來說,自己不夠強大,所以漢唐之後,北方只要稍微有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民族和國家,就會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

中原王朝衰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世襲皇族政權統治已經成為阻礙中華民族強盛和發展的體制。世襲特權統治這種愚民、弱民,我花開時百花煞的、贏者通吃的社會模式已經進入了魔性的死循環,內部的壓迫剝削過於沉重,而社會各個階層又沒有良性的博弈競爭方式,也沒有疏解矛盾的正常出路,反而形成了週期性急劇爆發的破壞性暴力報復及更替。使得中華民族逐步落後和衰弱。

而且,元清入侵征服成功後,很快也被這個溫柔鄉、腐敗窩、大染缸給同化了。


周千文12345


戰爭伴隨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息。之所以中國古代北方邊患不斷,在於中國本是農耕社會,擁有良好的適應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人們定居生活,國家建立起符合社會穩定的儒家意識形態,大一統思想深入骨髓,儘管戰爭不斷,分分合合,但共同的文化根基使整個群體從來不曾有過實質性的分裂,所有的分離總能在一段時間之後重新聚合。而古代北方邊患之所以稱之為“患”,原因在於北方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生,不停遷徙,部落是其組織結構,族群眾多,信仰多樣。其中某個部族可能在短時間通過戰爭實現部落兼併強大起來,而後南侵騷擾中原,在出現另一個更強大部族時,此部族及其建立的國家又極易在短時間瓦解消失,中原則不停遭新面孔侵擾。客觀上,古代中國很難對流動的遊牧部族施行有效教化,故而邊患從未停止。


從甲午到抗戰


中國古代北方邊患實際上就是來自塞外遊牧民族的南犯。只所以始終未解決這一困擾,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地理原因。北地苦寒,無法進行農業耕作,所以即使擊敗之,但其地不可用,無法移民蓄民和固守,結果就造成逐之則去,罷兵又來的局面,反反覆覆,疲於應付。

二、文化原因。遊牧民族所居之地如前所述皆自然條件惡劣,生存不易。由於他們內不足,便求諸外,所以,極富攻擊性,民風彪悍,而且他們把這種搶掠看成理所當然,文化性格趨向悍厲外張。而中原漢族生存主要靠土地產出,所以重土輕遷,勤勞知禮,守成內斂,文化性格趨向文弱。這種由不同生存環境造就的文化性格上的迥異亦即文化上的衝突是結構性的矛盾,不易消除和改變。其實,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和衝突在世界歷史上曾普遍存在,且農耕文明一直處於守勢,遊牧文明處於攻勢。當某個草原部落足夠人強馬壯時,它就會對農耕文明發起野蠻的毀滅性攻擊,對人類先進文明的發展進程造成極大破壞!

三、軍事原因。遊牧民族作戰主要依靠騎兵,來如風,去無蹤,他們的生活方式又是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所以,不好設防。古人實在沒法,就造了長城。長城就是為了從軍事防禦上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但實踐證明,中原農耕文明花費如此巨大的心力、人力和物力建造的萬里長城,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發揮過一些作用,但終究卻還是未能抵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只有到了熱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相對於農耕民族這種軍事上的優勢才不復存在。

特別說明:農耕文明也是從遊牧文明發展而來的,也是經歷了遊牧這個階段。歷史若前推七八千年一萬來年,都是以狩獵和採集野果為生。但這個題目問的是中國古代為何始終沒有解決北方邊患的困擾,這個古代我理解應該主要是指秦漢以後的歷史。因為在秦漢以前,北方邊患還不成其為大問題。西周時雖有獫狁之禍,春秋戰國時北方几個諸侯國也面臨山戎、義渠、匈奴等的侵擾,但總的不成大患。


188512105dt


中原王朝是農耕文明,而北方草原因為氣候原因不適合漢族人的農耕文化。而北方遊牧民族則適應了這種方式,所以產生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對立的長期局面。每當中原王朝強盛時,對北方發起攻擊時,他們可以退避到貝加爾湖以北的地方。只要有水有草的地方,他們就能頑強的活下去。即使消滅了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但是幾十年之後又會有另外的部落壯大起來。根本原因就是遊牧文明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韌性。而中原王朝又看不上北方的荒涼之地沒辦法對他們進行趕盡殺絕。但是遊牧文明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抗災能力極弱。一旦遇見極端天氣凍死牛羊,他們就無法生存,必須要進行掠奪才能活下來。最好的目標就是南方的中原王朝。草原部落人人會騎射,資源的匱乏又使得他們經常處於爭鬥之中,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全民皆兵,每一個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導致他們的戰鬥力想當強(戰鬥力弱了就得死啊,條件太艱苦逼出來的)。故而北方遊牧民族每當遇見便週而復始的對中原王朝進行掠奪和入侵。


淺醉依水


你可以去CCTV看一部紀錄片《征服世界的旅程》會顛覆你的歷史觀。紀錄片的大概意思就是,最新的考古和基因學發現,中原文明也是來自一萬年前貝加爾湖南下的遊牧民族和雲南入鏡的梯田耕作文明(苗人北上)。也許你會匪夷所思的問:一萬年前有遊牧民族?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類的耐寒能力是很強的。猛獁象就是西伯利亞人狩獵導致滅絕,印第安人,因紐特人都是西伯利亞人遷徙過去的!而且紀錄片還通過基因成果說明了,中國北方人也是西伯利亞人在冰河世紀後期南下中原的。分為殷商,北朝鮮卑,遼金,蒙古,滿清等不同時期南下中原。類似今天的東北人,30年前去北京安家的東北人會發展的更好!

你又會問教科書不是學過,我國發現的幾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嗎?這些人被稱為直立人,他們和我們的祖先智人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亞洲人類的共同祖先只有不到四萬年,甚至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共同祖先只有一萬年!

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婚,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我國的滿族人,鄂倫春族人,苗人,土家人,拉薩人等東亞各個民族的相貌也高度的類似!甚至非洲,南美洲人膚色也不是通婚的阻礙。

導致人類進化的是冰河世紀後期的全世界的大洪水。西方人躲避到了中東地區,中國的人類遷徙到黃土高原。因為黃土地貧瘠,地勢高,所以苗人和遊牧民族的後代。在黃土高原的資源有限。所以被迫的進化為封建奴隸社會,靠農耕和掠奪資源的戰爭來維持生活!而發生發洪水的時候,沒有到達中原的倖存下來的少數大興安嶺人,神農架人,貴州人,雲南人,他們躲在高山上,並沒有遷徙到中原,還保留著原始部落的生存方法。所以東北的民族和雲貴湘西的民族,都存在古老的薩滿祭祀傳統。能歌善舞,豔麗的古老部落民族服飾得以保留。而中原民族的政權起源於陝西甘肅這樣的地方,也是有原因的(那時候山東,江蘇,河北附近雖然氣候更溼潤,但由於海拔低,冰河世紀後期,已經是汪洋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