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光復了法國、強大了法國,為何最後被趕下臺?

衛青點兵


這個問題怎麼這麼難聽呢?戴高樂哪裡是被趕下臺的?明明是自己宣佈辭職離開的。二戰後的法國臨時政府,戴高樂幹了2年總統,因政見不同辭職了,1958年戴高樂重掌法國,擔任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直到1969年。

圖為戴高樂任法國總統的官方照。

戰後的法國和老資本國家一樣,一段時間工業療傷後,國家進入了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到1968年法國每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5.5%,總得來說發展的不錯,而法國的經濟發展也給戴高樂在國內地位增加了很多砝碼,1967年的法國議會選舉也是戴高樂拿了多數選票。

圖為戴高樂墓,非常簡單樸素。

由於法國戰後人口得到飛速增長,60年代青年人口竟佔到了全國人口的36%,法國各個高校人滿為患,當時的法國還是傳統教育體制,和新青年的思想和主張產生了衝突,特別是傳統教育限制了學生的生活自由,從1968年開始就有學生開始抵制考試,隨後掀起了覆蓋全法國的風暴。

圖為1968年法國學生潮運動,學生代表丹尼爾·科恩-邦迪。

1968年3月從巴黎大學南泰爾文學院開始,從反對校規,抵制考試,最後到反對越戰,抨擊資本主義等,學生內還出現了極有號召力的代頭人,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大學,當時的總理蓬皮杜下令全國停課,警察巡街,被激怒的學生和警察發生流血衝突,眼看束手無策後總理蓬皮杜跑到中東進行“國事訪問”去了,把爛攤子留給了總統戴高樂。

圖為1968年法國學生潮,歷史上稱“五月風暴”,此事件後巴黎大學被分拆成13所獨立的大學。

戴高樂把這事想簡單了,他想用打一巴掌給一甜棗的方式解決問題,首先強行用軍隊鎮壓了學生潮運動,然後公開講話決定修改法案,提交國民議會進行全民公投。這套草案一共改了68條,主要內容就是恢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應用的法案,其實這個本質上開了歷史的倒車,而戴高樂在電視臺採訪時明確說如果大多數反對,他就辭職,隨後他的提案以52.4%比例被否決,戴高樂辭職。


圖文繪歷史


戴高樂為何最後被趕下臺?起因是1968年5月2日至6月23日法國內亂,又稱法國“五八六”事件。

1965年12月,戴高樂迴歸總統,任期七年。在第一輪他沒有贏得預期的多數,只獲得45%的選票。他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的表現都好於預期; 左翼人物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Mitterrand)獲得32%,而勒·勒卡努埃特(Jean Lecanuet)則獲得16%,戴高樂在第二輪中獲得54.8%的選票多數,密特朗獲得45%,再度當選共和國總統。

但是戴高樂政府在法國受到批評,特別是因為其嚴厲的風格。法國國家公共廣播 ORTF在電視和廣播中佔有壟斷地位。這種壟斷意味著政府能夠直接影響廣播新聞。在許多方面戴高樂法國天主教徒保守派,高級政治職位的女性人數很少(1968年5月,政府部長100%為男性)。許多因素導致公眾,特別是學生青年的厭倦,導致了1968年5月的事件。

1968年3月22日,法國的學潮運動在巴黎大學 Nanterre校區(現為巴黎南泰爾大學)開始,學生和當局發生數月衝突之後,政府於1968年5月2日關閉了大學。工會和左派政黨利用學生運動掀起工人總罷工,總罷工使政權在6月份期間陷入癱瘓,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動搖了政府的統治。

1968年5月“五八六”法國內亂的動盪時期,法國被示威和總罷工以及法國各地大學和工廠的佔領所打斷。它使法國的經濟幾乎停止。抗議活動甚至達到了讓政府領導人擔心內戰或革命 ; 在戴高樂總統秘密逃離法國幾個小時後,國民政府本身暫時停止運作。抗議活動激發了藝術運動,包括歌曲,富有想象力的塗鴉,海報和標語。

“五八六”影響了法國社會。它被認為是這個國家歷史上的文化,社會和道德轉折點。正如當時的領導人之一阿蘭·蓋斯馬爾所指出的那樣,這場運動“成功地成為一場社會革命,而不是一場政治革命”。

騷亂始於一系列針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美帝國主義和傳統制度價值觀和秩序的學生抗議活動。然後,它擴散到工廠,罷工涉及1100萬工人,佔當時法國總人口的 22%,連續兩週。該運動的特點是其自發和非集中的性格;這造成了對比,有時甚至是自身與企業,工會和工人政黨之間的衝突。這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總罷工,也是首次全國性的總罷工。

在法國各地發起的學生和工人總罷工,遭到大學管理行政人員和警察的強烈對抗。戴高樂政府試圖通過警方的行動平息這些罷工,但只會進一步激化局勢,導致巴黎拉丁區的警察展開街頭戰鬥,隨後法國各地的總罷工蔓延。

5月29日,戴高樂逃往德國的一個法國軍事基地,並在5月30日在返回巴黎。5月30日下午2:30,蓬皮杜說服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並通過威脅辭職召開新的選舉。下午4:30發佈廣播講話,戴高樂宣佈自己拒絕辭職。他宣佈於6月23日舉行大選,並命令工人重返工作崗位,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有可能進入緊急狀態。政府向媒體洩露軍隊在巴黎以外的地方。演講結束後,約有80萬名支持者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揮舞著國旗 ;戴高樂主義者計劃了幾天的集會,吸引了眾多不同年齡,職業和政治人群。最終法國左派政黨同意選舉,革命的威脅結束了。

1968年6月的選舉是戴高樂主義者及其盟友的重大成功。當社會顯示出革命或內戰的幽靈時,全國大多數人都會團結起來。他的政黨贏得了487個席位中的352個,但戴高樂個人仍然不受歡迎。危機後立即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國大多數人認為他過於陳舊,過於以自我為中心,過於專制,過於保守,過於反美。正如1969年4月的公民投票所顯示的那樣,該國已經為“沒有戴高樂的戴高樂主義”做好了準備。

1969年4月,戴高樂決定在4月27日就有關區域改革和參議院體制改革進行全民公決。在公投前兩天的八分鐘電視講話中,戴高樂警告說,如果他被大多數選民“否定”,他將立即辭職。這一最後的強硬通牒,增加了法國人對戴高樂的疲勞感,使許多人相信這是一個擺脫這位78歲的將軍的機會。1969年4月27日,他的改革方案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

戴高樂忠實自己的承諾,也尊重法國人民的意願,宣佈辭職。午夜時分,他發佈了一份公告:“我停止行使共和國總統的職務,此決定自今日(1969年4月28日)中午起生效。”兩個月後,喬治·蓬皮杜當選為他的繼任者。


蔣南強讀歷史


首先,總統不是皇帝,不是終身制,是否在總統的位子上是國家利益的體現,更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戴高樂在二戰期間,領導法國人民抵抗法西斯德國的佔領,戰後,與美、英等戰勝國斡旋,維護了法國的國家利益,為法國爭得了世界大國的一席之位。因此他受到了法國人民的擁戴,就任臨時政府總理。兩年後,由於政壇混亂,他無法把握局勢,主動辭職。

1958年5月,法國陷入由阿爾及利亞戰爭觸發的嚴重政治危機中,來自各界的要人都希望戴高樂復出。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戴高樂挺身而出,重返政壇。6月,他出任第四共和國末任總理。1959年1月8日,戴高樂正式就任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度當選。

戴高樂在執政期間,結束了歷經7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加速了法國非殖民化的進程。法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與此同時,法國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也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法國進入了戰後“黃金時代”。戴高樂深得民心,連選連任。

但到了1968年,法國國內經濟出現問題,失業增多,罷工不斷。1968年5月,巴黎大學學生上街遊行,社會各界支持並參與進來,釀成“五月風暴”,大大削弱了戴高樂的地位。1969年4月27日,戴高樂要求公民投票表決他提出的兩項改革法案失敗,次日主動宣佈宣佈辭去總統職務。

時勢造英雄,戴高樂以國家利益為上,以人民利益為上,該挺身而出時絕不含糊,該退出時也是大義凜然。因此,戴高樂將軍一直是法國人心中最受尊重的人物之一。

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不是為了某個團體或黨派,這才是真正的偉人。

  


直通法國


首先,戴高樂不是一個獨裁者,二戰後他領導下成立的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強調民主、法制、憲政,權力制衡的民主國家。準確的說不是他被趕下臺,而是他的戴高樂主義在後期不符合法國人民的利益,所以在他主動發起的全民公決中,他的執政提議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所以戴高樂主動辭職。

在之後的法國政治歷史上,法國的民主法制制度對市長、總統的權力制衡、腐敗監控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所以法國從來沒有偉大的總統,因為人無完人。


清源妙道斬蛟二郎真君


二戰法國復國完全是美英給的,沒有美英,就戴高樂那個什麼解放法國流亡政府除了打打屁什麼也沒用,但是二戰結束以後戴還打著法國救星的旗號就讓法國老百姓越來越不滿了,下臺就很正常了!


際遇中的緣份


如果說僅是簡單半數反對就辭職了,那和英國脫歐公投一樣(相差極小),矛盾有時是極其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