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立了軍令狀為什麼諸葛亮殺了馬謖卻沒有殺關羽?

一隻漂亮的花狸

謝友邀。關羽在領華容道攔截曹操任務時立了立軍令狀,馬謖在爭街亭防守任務時也立了軍令狀,這些軍令狀情節都是《三國演義》才出現的情節,所以唯有依據演義來分析其中緣由了。

對於馬謖和關羽同樣立軍令狀都無法完成任務,事後處罰不同,六甲番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對全局影響: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了一把火,此時符合劉備一方的最大利益絕對不是殺了曹操,而應該是放了曹操,讓曹操繼續牽制孫權,然後劉備迅速將荊州和南郡等佔為己有,以建立勢力根據地,所以事前諸葛亮已與劉備商議決定放了曹操,同時送給關羽人情。關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正好符合諸葛亮本次計劃目標,又怎麼會受到重罰?

而街亭之戰卻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的決定性戰事,這次失利造成本次北伐功敗垂成,從《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看,第一次北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後來的五次都是以攻代守,所以馬謖犯下的錯誤讓蜀國從此沒有逐鹿中原的機會,這是關乎全局的生死手,是不可原諒的。

二、關羽和馬謖的地位不同:

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是創業前輩,比諸葛亮資格更老,對於這樣位高權重威望無雙的元老,處罰一般都會很慎重,特別是當時劉備勢弱,尚無寸土之地,人才也嚴重不足,殺了關羽會丟了人心,隊伍也沒法帶了。

團隊管理是必須因地制宜的,執法必嚴的教條主義是要不得的,此時的劉備團隊人少簡單,必須人治法治並用,執法是為了服眾,不能以自毀長城為代價。

而馬謖是蜀國內部的荊州派系,屬於蜀國創業中期加入、後期才重用的後起之秀。劉備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不可委任大事,但諸葛亮還是違眾拔謖,讓他做參軍,這才算進入管理層,當時比馬謖資格老地位高的還有趙雲、魏延等人,而在先鋒人選方面,作戰經驗豐富的魏延和吳懿都是比馬謖更合適的人選。

可以說,馬謖是沒有根基威望不足的人物,殺之不會導致團隊混亂。

三、老闆的態度:

赤壁之戰,諸葛亮只是軍師,暫時行使指揮權,絕對不是老闆,任何重要決策還是要請示劉備的,當時劉備的意見如下:“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雲長雖犯法,不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老闆都說到“誓同生死”了,你還要逼死關羽,這是要讓老闆也一起去死嗎?這是要奪權嗎?

實際上,就算關羽真讓團隊損失巨大,諸葛亮也不會殺了關羽,最多會參照曹操犯錯對自己的處罰,也就是割發代首。

第一次北伐時,劉禪是君主,但諸葛亮是實際掌權者,握有軍事內政人事大權,尤其是行軍作戰時,麾下將士皆可生殺。對於馬謖街亭失利,諸葛亮用人不當也是有責任的,馬謖又和他一樣出身荊州,他如果不對馬謖重罰,益州派系會怎麼想?先主臨終已經預見馬謖不可大用了,這時馬謖自證如此,諸葛亮還要網開一面,這是想要做什麼?

而這時的蜀國已不同於赤壁之戰時的劉備勢力,已經是擁有益州和漢中、兵多將廣的龐大勢力,嚴格執法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前北伐失利,幾十萬軍隊人心向背,皆在對主要責任者的處罰,“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首先,要說明一點,正史華容道攔截曹操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劉備到華容道是曹操早跑了,根本沒攔截到。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淚斬馬謖是事實。根據題主提的應該是指《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那麼就來談談演義故事裡的橋段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為什麼諸葛亮殺了馬謖卻沒有殺關羽?

先說說為什麼沒殺關羽。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江東孫權合力抵抗曹賊,火燒赤壁,曹操大敗,關羽立軍令狀要求帶兵赴華容道截殺曹操。

首先第一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是關羽經不住激將法,中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明知曹操不能死於蜀漢之手,故意放出一條生路給曹操逃生。東吳孫權也是一樣的意思,都沒有對曹操本人下死手,在加上昔日關羽投降曹操時,曹操贈送赤兔馬、真金白銀給關羽,對關羽有恩。諸葛亮也知道關羽為人忠義,定會放了曹操,所以才安排關羽去華容道攔截曹操,讓關羽還了曹操的恩情。既然是諸葛亮的圈套,那肯定不會殺了關羽。

第二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此時劉備帳下將少兵弱,蜀魏吳三個集團,蜀是最弱的,而關羽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屬於劉氏集團二當家的,又是得力干將,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能殺,也不敢殺了關羽。試想一下,如果此時殺了關羽,劉氏集團還沒壯大的隊伍就少了一員猛將,魏吳兩方可能會趁機吞了劉氏集團。再者就是諸葛亮一集團經理你敢殺董事二當家的?活膩了?所以綜合上述分析,諸葛亮是不會殺關羽的。

在來談談馬謖。為什麼馬謖立了軍令狀兵敗後卻被諸葛亮殺了?

殺馬謖有兩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北伐中原,諸葛亮經不住馬謖軟磨硬泡要求讓自己帶兵鎮守街亭而任用馬謖為參軍。馬謖鎮守街亭期間不聽王平諫言執意違反諸葛亮當道紮寨軍令而屯兵于山上,最終遭到司馬懿圍困燒殺,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蜀國不惜勞民傷財,千里迢迢出祁山北伐中原,還未傷到曹兵就先大敗一仗,損兵折將,所以諸葛亮一定會殺馬謖,也該殺。

第二點,諸葛亮用人不當,利用馬謖背黑鍋。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之才言過其實,日後不可重用”,大概意思是說馬謖的才能只是嘴皮子厲害,只會紙上談兵,其真實本領不行,以後不能重用,更不能讓他帶兵指揮打仗。所以馬謖必須死,諸葛亮也絕對下得去手。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真實歷史無關,如有不妥之處,歡迎評論留言


知識能否改變命運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的爭霸格局,曹操八十萬大軍攻打江東,孫劉聯盟火燒赤壁。分兵派將之時諸葛亮讓關羽把守華容道,並讓其立軍令狀,弒殺曹操,用諸葛亮的話講,曹操要是該死則到了不華容道。要是命不該死必走華容道,定遇關羽

諸葛亮這樣做用意有三:

第一、大計劃中的三分天下尚未形成,曹操不能死。曹操一死北方大亂,對於將來統一漢室相當不利。關羽曾受曹操恩惠,曹操若是苦苦相求,關羽肯定是義氣為重,感念往日放其一條生路。這個原因是出於政治和軍事。

第二、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拜為生死之交。諸葛亮出山後幫劉備籌劃軍國大計,雖然小有成績,關、張因為和劉備的關係一直以皇親自居,對諸葛亮更是不甚臣服。這次明知道關羽會犯下大錯,諸葛亮還是讓關羽前去華容道,就是想讓關張心躍誠服,關張是重義之人,對於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人生準則追的求的及其深刻。

第三、火燒赤壁後的下一步戰爭形式即將走向三國鼎力的局面,這是一個關建性的時間,權力必須要統一中央,這其中也包括劉備的權力。為什麼諸葛亮一直等到劉備下跪求情才肯答應不殺關羽,原因應該是讓他知道,軍事上諸葛亮有一定的決策權


蜀漢建興六年春諸葛亮領大軍首出岐山,讓趙雲等人作疑兵姿態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樣子來迷惑魏軍自己帶領主力向祁山方向進軍,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收付,而後又收服了姜維。可以說這是蜀立國以來第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也就在這次行動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精心部署,擅自改變作戰方略導致街亭丟失。街亭處於軍事上的重要地理位置,相當於給敵人敞開吧蜀國的通道。這個事件導至首出岐山以失敗告終。諸葛亮認同殺馬謖殺原因有三:

第一、 馬謖此人平日裡多以精通戰略兵法自居,和諸葛亮一起平定南方不毛之地。諸葛亮對他即以後望,如不殺他,諸葛亮的威信也會蕩然無存。

第二、 朝中勢力現在並不是只有諸葛亮這一個派系,朝堂上的勢力派會抓住這個機會拼命的抹殺他,對於後方的安定極其不利,為不留下這樣的後遺症,必須要殺馬謖

第三、 三分天下已然形成,現在面對的是軍事為主,政治為輔的局面。軍事上如果不殺一儆百已正軍威,將來再次北代會出現第二個馬謖。

此三個原因馬謖沒理由再活下去,即便諸葛亮再不忍心也只能揮淚斬馬謖



自由答人

這個問題一定是來自《三國演義》,那麼我就來談談《三國演義》。



關羽立下軍令狀是因為諸葛亮讓他去華容道堵截曹操,這本身就是個套路。當時諸葛亮認為曹操不該死,“命不該絕”,或許覺得曹操死了權力不好平衡。關羽忠義,曹操曾有恩於關羽,諸葛認為關羽必定放了曹操,想給關羽留個美名就讓他去了,而且關羽孤傲不好指揮,趁此機會正好挫一下他的銳氣 方便以後管理。



馬謖立軍令狀的時候就完全不同了,街亭如果丟了,諸葛亮北伐就要被影響,所以街亭是萬萬不能丟掉的,馬謖理論強,諸葛認為他應該能勝任,況且那時候也沒有太多人能用了。

街亭一丟,準備很久的北伐就要擱淺,劉
備生前對諸葛說馬謖不能大用的事情更讓諸葛亮懊惱不已。所以為了軍律不得不殺了馬謖


大眼大世界

軍令狀就是保證書,如果立軍令狀之人沒有完成許諾的任務,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一般來說,這處罰就是付出生命。

演義中有許多立軍令狀的情節,赤壁之戰時,周瑜要求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自立軍令狀,最終通過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務。另外,關羽和馬謖也向諸葛亮立過軍令狀,雖然他們都沒有完成任務,但諸葛亮對兩人的處理方式卻不盡相同,放過了關羽而殺掉了馬謖,這是為何呢?


一、關羽立軍令狀時,諸葛亮剛剛出山輔佐劉備,雖然他在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赤壁之戰時表現出色,但從地位和資歷來說,是不如關羽的。如果硬要殺關羽,劉備肯定不同意,自己也沒法在劉備身邊混了。

更重要的是,關羽立軍令狀的後果,完全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是諸葛亮事先計算好的。在諸葛亮的三分天下計劃中,曹操是不能死在赤壁之戰中的,如果在華容道安排別的將領,曹操基本就完蛋了,只有關羽能夠完成這個特殊的任務。所以,他沒有殺關羽。


結果和諸葛亮預料的一樣,關羽在華容道放過了曹操,而諸葛亮通過放過關羽既樹立了威信,又賣了個人情,還讓三分天下的計劃得以實現。一箭三雕,十分高明。

二、馬謖的情況就和關羽大不一樣了。別看馬謖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軍,但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不一般。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私交甚好,諸葛亮待馬謖像親弟弟一樣。而且,馬謖有些本領,諸葛亮又很器重他,把他當做重點培養對象。所以諸葛亮才會讓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參軍去作為前鋒,想讓馬謖在街亭展現才華,他認為馬謖可以做到。
可是,馬謖卻辦砸了。街亭失守,讓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功虧一簣,只能放棄佔領的三郡退回漢中。行動失敗,總要有人負責。其實,馬謖是可殺可不殺的,但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又賞罰分明,所以不殺馬謖難以服眾,不殺馬謖對戰敗沒有交代,馬謖就只能一死了。


石頭有話說

在回答問題之前,現申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真正的歷史上,馬謖真的失街亭,而關羽並沒有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關羽放曹操這件事件根本就不存在。

澄清了這個歷史問題,讓我們回到本題,既然這麼問了,我想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回答下這個問題。

同樣是裡軍令狀,馬謖被殺,關羽卻沒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關羽放走了該放走的人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時候,是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失敗了逃走,劉備這邊一陣忙活,很多大將都被安排出去了,只有關羽沒有安排,關羽坐不住了,主動請纓,於是諸葛亮才讓關羽去守華容道,截住曹操,並表達了對關羽的不信任,關羽立了軍令狀,這才讓關羽去攔截曹操。

關羽走後,劉備和諸葛亮的對話意味深長,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這說明諸葛亮安是故意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目的就是為了放走曹操,而不是殺曹操,目的是為了三足鼎立,劉備有一席之地,再說了,關羽是劉備的兄弟,諸葛亮不會隨便殺關羽的。

2、馬謖敗了不該敗的仗

到了馬謖情況就不一樣了,諸葛連對待馬謖非常好,像自己的親兒子,追隨諸葛亮多年,一直出謀劃策,但是從來沒有獨自帶兵打仗。

此次北伐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形式最好的一次,只要守住街亭,北伐就成功了大半。

諸葛亮派馬謖去,也是對馬謖的信任,想歷練下馬謖,諸葛亮大概不會想到馬謖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馬謖丟掉街亭,也就意味著北伐失敗了,諸葛亮也失去了局勢最好的北伐,而且在安排馬謖之前,眾多將士都勸過諸葛亮,諸葛亮如果不殺馬謖,諸葛亮的威信就不在了,所以馬謖必須得死,才能保持蜀軍的氣勢。


歷史百家爭鳴

其實這是兩個問題,在同樣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一是為什麼不殺關羽?二是為什麼要斬馬謖?只能說諸葛亮的唯物辯證法比我們學的好,諸葛亮根據客觀情況出發,以客觀條件為主,主觀因素為輔,相輔相成,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客觀情況,結果肯定不會相同!

一: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

  1. 劉備根基弱,如果曹操被關羽殺了,曹魏在赤壁之戰後其實損失並沒有太大,萬一進行反撲後果不堪設想,諸葛亮深知關羽性情,定不會殺曹操,所以派關羽出戰,還了人情。

  2. 如果關羽殺了曹操,換句話說東吳做大,劉備同樣得不到絲毫的利益,再加上派關羽前去,特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其實關羽心中所想,就算曹操被我抓到也不殺他,寧願自己被斬,結果關羽確實放了曹操,這樣諸葛亮就可以趁機打擊關羽的囂張氣焰,讓他有所收斂。


  3. 關羽好歹是劉備的二弟,位高權重,人情社會古代就有,諸葛亮不可能真的傻了關羽,劉備能同意嗎?

  4. 關羽放了曹操實則是成全了劉備集團,為大局著想,稍加懲罰就可以了。

二:諸葛亮為什麼殺馬謖?

  1.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勝利在即,可馬謖一意孤行失街亭,直接導致諸葛亮腹背受敵,只有退軍,大罪!這是其一。

  2. 諸葛亮一直叮囑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不但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假以時日還可以北上進攻魏國,可馬謖不聽王平勸阻,在有人勸告的情況下還不聽,這是其二。

  3. 軍中士兵將領都認為要殺馬謖,大家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不殺馬謖難以平息眾怒,這是其三。

  4. 馬謖沒有背景,說到底殺不殺還在於諸葛亮,諸葛亮前思後想,縱觀大局,還是殺了吧!於是就有了揮淚斬馬謖。

  5. 政治原因,當時除了荊州,還有東州、蜀地等集團,不殺馬謖怕其他集團人說諸葛亮的壞話,本身他們就不同意北伐。

  6. 劉備的遺言,諸葛亮這才想起來,確實不堪大用!

其實關羽放走曹操只是演義裡的內容,二馬謖失街亭被斬在三國志裡也有好幾種說法,想了解的可以加關注私信。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歷史

這個問題,從出發點,背景等等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先說一說關羽吧,關羽本是劉備二弟,是最早跟著劉備的,可以說既是劉備的兄弟,也是劉備的得力助手;


還沒有諸葛亮的時候,就有關羽了,所以關羽的重要性十分大,這是關羽的地位,其次關羽立軍令狀是在曹操敗走華容的時候,關羽徇私情放走了曹操,導致了後來幾十年的征戰,可謂是最大的錯誤;

但是,關羽回來以後,是劉備替他求情的,而諸葛亮說的是本來派遣關羽就是讓他去還一下情分的,遲早是要還的,圓了劉備的臺階,給足了劉備的面子,野舒緩了諸葛亮自己和關張二人的關係,所以不管哪個方面,對於諸葛亮而言,都不得不放關羽;


而馬謖呢?首先,劉備看不上這個人,在白帝城臨死前就說了,馬謖此人紙上談兵,不當重用,這些話,不只是諸葛亮知道,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後來諸葛亮重用馬謖,大家顧及諸葛亮面子,都不說出來;

但是,馬謖失守街亭後,這個尷尬的場面讓諸葛亮很難做,諸葛亮不想殺他,但是大家都在看著,而且求情的是蔣琬,又不是蜀國一把手,所以根本不夠諸葛亮留下馬謖的性命;

所以對比下來,關羽和馬謖才是有了不一樣的結局,才是一個死了,一個活著!


百變歷史秀

關羽是何等人物啊?軍令狀對劉備關羽和張飛是無效的,他們桃園結義,同年同日死的,他們可以說是三個王牌,所謂無君不成國,特別是建國初期。免死王牌是底線,也是諸葛亮施計的基礎,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出這樣的計策,後面諸葛亮不是一直演戲要斬關羽嗎?所有的將士求都不依,盡最大演技表現軍令狀的權威性,同時也是等劉備這個王出來求情才能說得過去,君王和所有將士都求情,那份量也足以壓制住這個軍令狀了。另外諸葛亮也料到關羽必會放了曹操,這事不是錯誤,是讓關羽順勢把情義還回曹操,不拖欠曹操之前的人情,保全關羽忠義之名。最後拍板的還不是諸葛亮嗎?也就是說諸葛亮饒了關羽,相當於關羽又欠了他諸葛一個不殺之恩,便於後面聽從軍師指揮。這個計策相當完美!馬謖相比關羽,差太遠了,只是諸葛亮欣賞的謀士,本身丟了戰略地形,真犯了大錯。平時諸葛亮讚賞一下,小聰明就直接登上臉了,諸葛亮也不爽,再者馬謖本身就是光說不練,諸葛亮早就發現了,正好找個機會試試,結果真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了,差的太遠了,最關鍵是犯的錯足以斬掉了!


傑作良品

首先,當時劉備實力很弱,如果殺了曹操,北方將會混亂,群雄逐鹿;或是曹家繼承問題爭執,再沒人能對東吳造成威脅,這樣東吳就會肆無忌憚的進攻荊州。劉備即使能拿下,也會很難發展。可以說劉備的發展正是抓住曹操和東吳相持。

曹操不能死,但是怎麼放是個大問題,如果是諸葛亮放,就是他無能,怎麼也解釋不了。但也不能讓張飛和趙雲背這個鍋,他們背不起。曹操於關羽有恩,讓他放可以給曹操還個人情,將來戰爭相見,不必再顧慮。而且關羽地位高,在集團裡他地位僅次於劉備,這鍋他背得起。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瞧不起諸葛亮和士人,所以諸葛亮要殺下他的傲氣,也好立威,讓諸將知道他連主公的兄弟也敢殺,看誰不服,當然這只是演戲,諸葛亮是不可以殺得了關羽的。但是,這也給掉荊州埋下伏筆,因為關羽脾氣太傲了,這次諸葛亮滅了他的威風,他更加不服,表面上信服,暗地卻在較勁,以致大意失荊州(這裡按三國演義討論,不予正史說)。

馬謖,是荊州大世家的五子,名士馬良之弟,跟隨諸葛亮處理軍務事,深得諸葛亮寵信,可以說是諸葛亮半個徒弟。他的失敗也是諸葛亮自己的過錯,不殺馬謖不能謝天下,更不能服眾,因為當時劉備,法正,馬良等人已經過世,沒有一個有威望的人可以救他,諸葛亮不殺就是徇私枉法。諸葛亮待馬謖如子,殺他也算是對自己過失的懲罰過。

可以說砍關羽是諸葛亮在演戲,砍馬謖是痛心,是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