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亚历山大华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灭亡也不至于,但九州肯定保不住。但蒙古未必能够占领本州,最后以日本认怂称臣作为结束。

蒙古人入侵日本是两次,不是一次。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

这两次有很大不同。

第一次的入侵部队,其实根本没有多少蒙古人。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

大家注意,这里面的蒙汉军2万,大部分是汉军而不是蒙古军。

这支部队在九州登陆。

10月25日从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结果遭遇了九州约10万日本军队。

因为元军兵力太少,加上九州地形多为山地,不适合骑兵作战,双方激战3天暂时打成均势,不分胜负。

当时元军认为日军数量太多,九州地形不利,考虑暂时撤退。

当晚就来了一场台风,日本叫做神风,把元军舰队重创。

第一次入侵日本,元军损失1.3万人,几乎都是被台风打翻船只淹死的,其余乘船勉强返回朝鲜。

第一次失败,主要是对日本的国情不了解,错误判断了日军的实力。

以区区2万人想要占领地形复杂的日本,是不可能的。

但第二次弘安之役就不同。

1281年,元军分两路水军出击,其中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总兵力约20万。

这种兵力,打败日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谁知道,这7年时间内,日本不惜代价在所有可能的登陆点,全部修建了石墙工事,设置了大量弓箭手和机动部队。

元军反复攻击,始终不能登陆大量部队上岸,但双方交战并不很激烈,伤亡也不多。

就在选择登陆点期间,元军突然遭遇更大的台风袭击。

这次台风长达4天,将元军舰队摧毁。大部分元军士兵当场淹死,没死的士兵被丢在九州岛。他们失去了粮食补给,不战也就自溃了。

就算日军不攻击他们,这些士兵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饿死。

可见,第一次元军入侵日本,是错误判断了形式。区区2万元军,无论如何不可能攻陷日本。

第二次元军入侵日本,在还没有成功登陆的情况下就遭遇台风,没有激烈战斗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事实上,如果日本海军够厉害,完全可以将元军的舰队歼灭在海上。

因为当时元军的船只,多是粗制劣造,蒙古人也不懂海战,完全依靠汉人。

史料记载:大汗忽必烈下令动员攻击日本, 只给了一年的准备时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要造出4400只船来, 对于当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古代工匠来说, 造船技术再高明, 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为了达成数目, 只好粗制滥造, 甚至滥竽充数。粗制滥造, 就是为了进度而牺牲精度, 主要问题在于主船桅的安装位子不准确, 固定不牢靠的致命缺陷。这样的船, 天生的不平衡, 只要有点风浪, 船就会不停地摇晃。滥竽充数就是把内河用的船拿来充数, 平底的河船在海里经不住海浪, 很容易翻船。在考古中, 发现了舰队碎片上有"川船"的字样, "川船"就是河船。而且, 好多沉船没有海船的龙骨。但是, 在沉船中, 也发现了一些制造精良的战舰。由此推测, 统帅阿塔海的坐船, 可能就是属于制造精良的指挥战舰, 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性命。美国考古学家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日本人也没有认为他们会赢,事后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让日本奇迹般的存活下来。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日本也希望奇迹般的获胜。他们将孤注一掷的自杀性攻击命名为“神风”!


萨沙


估计元军很难灭亡日本!因为当时不光有台风这道障碍,日军还在海岸上修筑了很多石墙阻挡元军推进,而且日军当时集结了几乎全日本的军队来保卫本土海岸地区,日军总兵力并不比元军少多少!而且当时是跨海作战,不利于骑兵冲锋,元军的后勤保障也不轻松,更何况是在日本本土作战,日本人的抵抗肯定很激烈!元军内部构成本身就复杂,有汉人,女真人,还有蒙古人和朝鲜人,元军本来就不擅长海战,有的将领更是没有多少军事才能,让这些人指挥军队必定是事倍功半,日军人数并不比征日元军少,元军又发挥不出骑兵优势,打仗必定异常艰苦!所以只能说有一半成功机会,但也有失败的可能!除非元军增加一倍以上的兵力,从不同地区登录日军,抢先在日本建立桥头堡,让后续元军源源不断登录日本,采取步步蚕食的方法,每打下一个地方就占为己有,既能作为在日本的基地,也可以为本土元军到来打下基础,也可以部分解决粮食问题,可以在占领地征粮或者抢粮,总之要先在日本本土建立基地,这是必须的第一步!当年荷兰人攻占台湾,法国人攻占越南都是采取这样步步蚕食的策略!而且元朝大本营要给予远征军足够的兵力,粮食,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精明善战的杰出军事将领,缺一不可!日本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日本曾经两次被美国征服,现在仍然被美国占领,所以元军征服日本是有可能的,只是要花更大的代价而已!


漂亮狮城


元世祖忽必烈进攻日本前后有两次,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最大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台风的原因。

背景

1260年,忽必烈击败了他的兄弟们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忽必烈的汗位遭到了部分蒙古贵族的反对,因此他延缓了对其他政权的征服,对高丽方针也由武力征服变为怀柔政策,高丽的则成为元朝的属国,并在进攻日本的过程中出力很多。

在消灭南宋前后,元朝仿效中原王朝要求周边国家(例如日本、缅甸、爪哇、安南等国)进行朝贡,但遭到拒绝,所以忽必烈派军进攻这些国家,例如元军三次进攻越南陈朝、进攻缅甸的蒲甘王朝以及两次进攻日本等。

附图,元朝疆域。

第一次进攻日本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称帝后,连续两年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朝贡,当时的幕府拒绝臣服并积极备战。

1274年,忽必烈开始第一次进攻日本,他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率军3万人从高丽出发远渡海。当年十月,元军先后占领对马、壹岐岛等岛屿,然后开始进攻博多港(今福冈县福冈市),在博多港之战中击败了由九州各大名统率的部队,但元军也死伤惨重,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因此元军决定撤退回国,但在回军途中突然遭到台风袭击以致损失过半。

附图,元军攻打日本。

第二次进攻日本

入侵日本失败后,元朝又派遣使团到达日本,但日本杀死了元朝使者。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因此忽必烈得以发动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1281年,元军分两路进攻日本,但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在第一次入侵后,幕府便开始在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等防御工事,元军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在强行登陆后也不能突破日军的防御,而且元朝的两路军队延误时机,配合不当,结果在接连的台风袭击中,元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附图,元军进攻日本。

接连两次入侵失败,原因很多,但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元军的战船不适合跨海航行,在遭到台风袭击时被摧毁。

元朝在开战前对对手的信息一无所知,不知道日军的装备器械、日本人的民风习俗,更不清楚跨海远征的风险,远征使用的平底船并不适合在海上航行,两次出军都选择在台风频繁的季节,结果损失惨重;日本在面对蒙古的入侵时团结一致,日本民风强悍,并且拥有战斗力强悍的武士阶层,而蒙古人远在海外成为孤军,失败在所难免。

附图,元军战船。

因此我认为日本不会灭亡,最大的可能是像高丽一样成为元朝的属国。

此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讨论!!!!!


我没忘记home


没有台风一样失败。因为元朝两次征日的船分别是高丽人和南方汉人打造的,一方面工期催得紧,一方面高丽人和南方汉人都不想为蒙古人的侵略战争充当走狗。所以战船不是遭遇台风毁坏的,而是船本身就有问题。第一次征日,蒙古人只是在日本的滩头和日本武士激战,并没有深入日本本土,最后因为指挥官被刺杀,军队只能撤回战船。能打到蒙古人撤退可以说日本人已经取得了胜利。后面的台风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毕竟日本人已经开始组织防御,蒙古人要继续进攻难度很大,而且没有后续部队前来增援。第二次征日,日本人已经在沿海一带修建了类似“长城”的工事,蒙古人要破防很难,最要命的是这次指挥官是一个大汉奸范文虎,他竟然逃跑了,就算没有台风,群龙无首的元军也会崩溃,因为这次的元军部队里面有数万投降过来的淮军,没有当场反水就算不错了。日本人在战后杀光了蒙古人,只留下汉人充当奴隶。


静夜思160519196


其实这个问题倒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假设意义在里面。如果从后来历史来说的话,忽必烈在生前没有将日本的幕府政权灭亡,但是忽必烈的子孙最后还是看到了与忽必烈作对的镰仓幕府终结的下场。而镰仓幕府之所以会在第二次元日战争(1281年)的50多年后面灭亡(1333年,镰仓幕府被推翻)。起源还就是因为忽必烈征讨日本的失败。

在第一次的元日战争,也就是日方称作为文永之役(1274年)中,确实没有可以摧毁船只的台风袭击蒙古军队。当时日本第一手战报《八幡愚童训》记载,第一次蒙古军队来袭,没有刮大风。虽然当时有一场大雨,但不是第二次的情况。

除此之外,文永战役中,日军和蒙古军队可谓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我们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日军和蒙古军队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人。

有那么一个事情可以作为参考,当日本港口的日本军队看到蒙古军队的船只来到后。那天有一个身着精美铠甲的武士骑马上前,如果可以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的话,那个家伙出来就是装逼的。站到最前沿,然后扯开嗓子说自己的辉煌家世,他爷爷是谁?当过什么官?他爸爸是谁?当过什么官,他爷爷在哪次战役中砍过什么敌人,什么战功我家里有过。然后他自己又有什么军功。反正都是这一些乱七八糟的炫耀之词。

这种做法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一骑讨”。

也就是说,在第一次的元日战争当中。日本人压根就不知道对面的蒙古军队是一帮什么样的强敌,还天真的以为对面的军队和自己是差不多的,就战术层面来说,日本人输的是一败涂地。在战略目标上,连当时日本的统帅在战争过程中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击退蒙古军。那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日本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蒙古军队在进入博多港湾那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蒙古军队的劣势也可以说是拯救了日本。不仅前来作战的蒙古军队没有很好的后勤供应保障。本身人数就处于劣势的蒙古军队自然不愿意和日本人拼的是两败俱伤。所以,在那个大雨的夜晚,蒙古军队选择了撤退。

就第一次的战争过程来说,如果蒙古军队真的是希望拿下日本,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未必就不能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日本土地,灭亡当时的日本幕府。而日本的劣势在第二次战争中,依然有体现。

七年后,趁着南宋灭亡的时机,蒙古帝国已经不需要再对南边的南宋投入过多的精力了。转而腾出手来决定将日本彻底灭亡,所以在第二次的元日战争中,蒙古军队的人数高达十几万人。不仅带有军队,南宋投降部队中还带有大量的生活生产物资,其目的就是在踏上日本本土后在日本实行屯田政策。不言而喻,忽必烈是打算将日本彻底征服,将日本变成自己国土。

而第二次的失败,真的是因为台风了。

在这里,笔者还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所谓的忽必烈想要消耗掉南宋投降军队所以进攻日本的的说法, 其实非常有问题。在第二次元日战争中,南宋投降部队之所以会迟到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宋军主将(蒙古将领)病死。直到一个月后,宋军才等到新来的蒙古主帅。等到宋军和先前出发的蒙古军队会和之时,已经是台风频发的农历七八月了。要是真的想消耗,指派大量宋军组织第三次进攻日本计划不就行了。

归根结底,元朝其实是有可能将日本幕府灭亡,将当时的日本三岛变成自己的土地。并不能说因为在?自然条件的恶劣。所以导致了日本逃过一劫。即便在这两次大战中,日本当时的实际控制着镰仓幕府没有灭亡。但也是因为与蒙古人的交战,镰仓幕府不可能处理的了内部激发的矛盾,才有了后来的灭亡结局。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我觉得只要战略战术正确,拿下日本是时间问题。

首先要拿下对马岛,对马岛衔接日本和朝鲜,基本都是1到两天的海上路程。直接从朝鲜或中国进攻日本本土风险太大。

拿下对马岛之后,不要着急进攻,在对马岛应该部署好进攻日本本土的兵力和战备资源,物资保障。元朝当时攻打日本失败主要是三点,蒙朝宋混搭的兵种,劣质的战船和差到极点的后勤保障。

这些都做好了,以蒙古铁骑为首的战力打掉小日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前期或许会遭遇顽强抵抗,但是消耗战日本打不起,一旦相持,越到后面对于蒙古越有利。而且当时的日本还远不具备1534年后的战国时期的战力,战国时期有铁炮队,长枪队,骑兵队,步兵队各兵种融合,那时候要打下日本的确不容易。但比这早300年只要耐得住性子,越深入日本内地对蒙古拿下日本反倒会越容易。


deepsports


不会,元军第一次入侵把对马岛及其附近的岛屿都给血洗了,登陆倭寇岛之后最开始战局有力,但是倭寇看到了元军的弱点,就是不擅长近身战而倭寇又特别擅长一骑讨就是所谓的面对面的硬刚,所以就组织步兵和骑兵专门打近身战,加上不停的骚扰元军的后方补给线,而且主帅刘复亨受重伤,晚上修整时候又来一场大风更是雪上加霜,直接撤军。第二次入侵时候倭寇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在岛屿的海岸线修筑了非常长的并且坚固的防御工事,元军久攻不下不能登陆,倭寇这里又利用了“缺口打法”,故意放开工事的一个缺口然后放一部分元军进来之后迅速堵上缺口把元军消灭,然后又来一场大风把元军吹的裤衩子都差点没吹飞,最后又是直接撤军


铁王座的游戏


反正日本人觉得会

日本人认为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的“神风”击退了元军。日本也逃脱了有可能被元王朝灭国的命运。

二战后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无力抵抗美国。便成立了“神风特攻队”,开着飞机撞军舰。

至少在日本人看来,蒙古军队和美军同样可怕,局势也十分危急,才想讨个“神风”的彩头吧


拙言说


历史不会倒退,别多想了。

如果历史可以倒退,没有一个朝代会更迭的。

因为任何可能都被提前扼杀在萌芽中。

历史就是历史,回顾历史不是梦幻历史。

多学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

多思考历史的成与败是为了明天更美好。

历史不会回头的,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实质性的答案。

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硬对硬都会打败联军,

这个多年后回顾一下,以你的问题推测的话,估计几乎百分百的人会告诉你中国必败。但事实是中国必胜。

所以,不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所有的猜测都是枉然。

所以,我的答案是蒙古人必败。

有必要反驳的人看看那些以少胜多的都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就是如此。


无声依然灿烂明亮


元日战争也不用假设,忽必烈一次和二次发动战争已经结束日本的时代,整体分裂走入混乱的战国,第三次没发动是最好的,本不是为了占领,是打开商路,在明朝闭关锁国倭寇和沿海居民走私就是鲜明的对比例子。蒙古帝国元朝人的眼光远大。头条上能说明白蒙古帝国和元朝历史的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读懂蒙古帝国元帝国要有十几门语言能力,还要有许多国家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有几个一生从事的?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历史还在这上面找一堆小孩子胡乱编造荒诞的故事当笑话出丑。

我们只能从一些一生研究蒙元历史的资深人士论文和书籍中去读一读学一学,头条上东拼西凑几个段子也就胡乱写写画画,谁有那么大精力去研究去读书,头条的就是上来玩一玩。忽必烈给战船配备农具种子药材等,叮嘱将士不要擅杀,对百姓补以农资。还是发生将帅不和,组织不严争功冒进,和神风没有关系,战略错误等待后援又不构建阵地,两次反而退回船上致使十几万南宋降兵喂了鱼,这个有书可以看看,翻译日,朝鲜,结合史料印证了。美国也没有取消天皇那时还没神到日本侵华的精神鸦片中,美国用的就是元朝办法还是扶持天皇,这就是谁学习蒙古帝国谁厉害,各国研究的比中国早而且系统,中国断续才研究几十年,学十几种文字去研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