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中国最古老的书产生在什么时候?是谁写的?记录了什么?今天是否还有流传?先秦诸子百家,孔、孟、墨、荀、老、庄,韩,是否也要读这部书?如此久远,此书是否真假难辨?今天就谈一谈《尚书》的来历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尚书》

从留存下来的《尚书》内容来看,它包含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由于后人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将唐虞归入五帝,因此,一部《尚书》,也就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五帝三代之书。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尚书》

它在当时的地位不可小觑,是那个时代的国立教科书。在孔子以前,春秋时代的贤士大夫都要读《诗》、《书》;在孔子以后,荀子、墨子、孟子等,也要读《诗》、《书》。而作为史书的《尚书》,在后世的引述、转载、传播中,高频率地出现,足见其“史”证的价值与权威的话语。

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尚书》几经波折。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中,《尚书》也名列其中,未能幸免。然而,据说有一名名叫伏生的人,私自收藏了一部《尚书》,他从秦国回到山东老家后,为了秘密地保存《尚书》,偷偷将它藏进了墙壁之中。这样,一部伏生版的《尚书》得以幸存。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伏生

数年后,秦朝灭亡了,西汉兴起,皇帝为重修典制,又派人搜索这部《尚书》,当时,听说一位名叫伏生的人,可能藏有一部《尚书》,但是伏生人在山东,已经九十多岁高龄,无法来长安,汉文帝就只好派了管理掌故的官员晁错亲自到山东去找。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文帝与晁错

然而,改朝换代,年代久远,文字发生了变化,伏生本的《尚书》,用“篆体”写成,不易认识;伏生与晁错的口音又有很大差异,加上伏生年事已高,已经不大能讲话了,怎么办呢?据说,是伏生的女儿在一旁翻译,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晁错才把这部《尚书》借助口授的方式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伏生请晁错将文字由篆体改为隶书,既适合了当时的阅读,也促成了此部书在后期的传播。这部新书,正是因为文字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这部《尚书》,也由于文帝的提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历史影响。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伏生授书

到了汉景帝时,鲁恭王的一个无意举动,却石破天惊,揭开了古文《尚书》的神秘面纱。

据说当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要拆毁孔子的旧宅(当时儒家一尊的局面尚未形成),没想却在孔宅的墙壁里发现了“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就有一部《尚书》。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孔宅故井

这部《尚书》,是用“古文”(晚周民间别体字)写成,有别于隶书,且文字也比《今文尚书》多出来16篇。因此,被称为《古文尚书》。据说鲁恭王看到这个本子后,肃然起敬,不敢继续拆宅,而是赶紧把书交还给了孔子的后人孔安国。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尚书正义》

这部古书,内容更加丰富,又出于孔宅,是否就会顺理成章地容身庙堂呢?

事实正与此相反,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先后负责过管理皇家的藏书,他们就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将包含《古文尚书》在内的一批“古文”经典,也列入经学博士。结果却多次遭到否定,最终未能登大雅之堂。而刘向、刘歆父子与当朝的“五经”博士,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辩,这一系列的论辩,被后人称为“今古文之争”!

未立经学的《古文尚书》,随后失传。

作为史书典范、又立为官方经学博士的《尚书》,被作伪者看重。

三国末期,魏国有个名叫王肃的,博学而有野心,伪作了《孔子家语》和《孔丛子》,还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尚书》,附录了孔安国的传。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伪书《孔子家语》

东晋元年,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这部书,呈到了朝廷之上。

唐太宗时期,诏令孔子第31世孙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或许出于对家学的顾念,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的《尚书正义》一部,正是用的伪《古文尚书》的本子,这就继续往前错了。

直到清初,这个伪《古文尚书》本,已经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其中,也有人发难,质疑过这部书的真伪问题,但均未得到证实。这部书也继续大行其道。清初的一位山西太原籍作者 阎若璩,终于在他的《古文尚书疏证》中,将此书的来龙去脉,真假源流辨清,还原了事实真相。继而又有苏州籍文人惠栋、山东济南籍文人丁晏将此事详实说明,并揪出历史的罪人——三国魏人王肃及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彻底解决了伪《古文尚书》的身份问题。

中国第一部古书 先秦诸子必读书目 却在一千余年间出现了伪书

清人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

一千多年的流变、思想的附着、朝廷的选择、文人的争辩,一部《尚书》真假难辨、身份模糊,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不禁令人感叹!历史上有真书,即有伪书,伪书附着了伪说,乱人心思、干扰政论。 而辨清真假,厘清源流,不仅是历史的责任,更是当代人接受历史时应该有的基本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