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什么走向军国主义?

liwei2004


近代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源头,的确就是明治维新,其本质就是日本政府乃至主流的思想界将模仿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视作日本国家民族快速崛起的捷径。

(明治天皇睦仁)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时代,日本思想界就已经出现了带有鼓吹海外扩张的“海外雄飞论”,到了明治政府成立后,实际上明治天皇在奠定政府未来战略走向的施政纲领中,就有非常露骨的扩张色彩,诸如非常著名的《亿万安抚宸翰》中的“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近现代很多中国人,将日本的明治维新视作是一场成功的值得佩服、学习的近代化改革,但都没有看到明治维新的本质是咄咄逼人的侵略性崛起战略。就在明治维新开始后不久,日本即开始了这种侵略性的尝试,而当时日本扩张的方向非常明确,即以控制朝鲜半岛为第一步,进而向中国大陆扩张。通过掠夺、政府周边落后国家和民族,来快速实现日本自身的强大和崛起。

1871年和中国签订《日清修好条规》,挑战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随后1874年出兵入侵中国台湾,1875年制造炮击朝鲜江华岛事件,又在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时意图挑唆干涉,1884年中法战争时,又暗中支持朝鲜亲日派发动甲申事变,最终在1894年挑起了全面侵略的甲午战争。

而在日本国内社会中,随着一次次对外扩张的军事实践,至甲午战争胜利,看到侵略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通过战争中新闻机器的急速传播、鼓吹,日本军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到了空前的地步。受此影响,日本全社会陷入歇斯底里的军国主义热潮中,从此走上了不断进行侵略扩张,以打家劫舍来发家致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


海研会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影响下,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就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一向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的日本人,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并加以运用,从此走向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但这场改革难免有不彻底的地方,封建势力大量残余,最主要的是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武士阶层被大量,为以后的军国主义抬头埋下伏笔。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



武士道精神是当时日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崇尚杀戮和牺牲,并对天皇绝对的孝忠和绝对的服从。在战争时代,转化成他们他们军人的一种精神。(图为日本武士)

时代背景决定日本会走上军工主义扩张的道路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摧毁了日本整个关东地区,而后1929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日本也受到波及,急需转移国内矛盾,而转移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动战争。同一时期,德国纳粹崛起,也为日本走向扩张提供了政治基础。

日本地理位置局限性



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扩张,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但受地理位置的局限,日本资源匮乏,于是希望通过战争手段略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近几年日本军国主义抬头,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时刻警惕,警钟长鸣,才不会让悲剧重演。


无V国际观察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为何走向了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历史学家以及世界上历史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课题。从稍微专业学术上来讲,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是和明治维新时的“政军关系”有极大的关系。但是论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军关系”是一个让人“打瞌睡”的事情,所以回答尽量的往通俗话去讲,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理解。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政军关系

明治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战败的这段时间)政军关系在近代史上是一个十分“极异端”的存在,有两个特点:“统帅权的独立”和“缺乏政治优势”,德国18世纪额军事学家卡尔菲利普再死后人们总结了一版他的著作,叫做《战争论》,其中有说到“政治(政府)从属军队的战争思想”,是一种极端的军政关系。而此也是符合当时明治维新后的军政关系,明治国家的政治系统的大原则是:天皇统帅军政两路。简而言之,军政都通过天皇作为媒介进行间接的联系,军队有了对等的乃至高于政治的地位,日本侵略后期,军队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可以看出,已经“干预了政治”。

其实军政关系的理解也十分的简单,那就是在同一个政治体制内,政府和军队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关系,有些类似于古代“文官和武官”的意思。我认为日本之所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那就是在近代国家成立的过程中,政治和军事的在同一系统中关系的对调,其构成军政关系的基础就已经有所歪斜,所以最终成型以后,难免出现军事强势的情况。

天皇亲政的“幌子”

其实很多人知道明治维新,但是明治维新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并非是通常认为的“全盘西化”,而是政治的内在,那就是“天皇亲政”。如果没有王政复古,就没有明治维新,所以其最开始的基本理念就在于王政复古后的“公议政治和天皇亲政”。日本的公议政治最开始是幕府想要留下牵制天皇的手段,但是最终并未成型,其主导权被西南藩郡的士族精英所夺取。另一方面,天皇亲政的是维新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支撑着明治维新权威的思想。但是,这种天皇亲政的思想之下,并非是天皇专制,而是在天皇的名义之下进行对于现实政治的正统性统治。而这种政治理念,并非是日本全体国民都所知道的,只是在天皇附近参与国政的精英阶层中流传。天皇是这些人(政治精英阶层)的“权力源泉”,而后续军队的诞生也是植根于这种思想之下。

日本的新政府军和旧藩军队在后续组合成了“明治政府军”,当时日本军权所在之处被称为“太政官政府”,但是没有实力整合藩兵和新政府军,这才有了西乡隆盛的一系列改革。只不过,改革也是靠着西乡隆盛的声望进行,并非是彻底的变革。

结束语

我认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政军关系”的不对等,后续的经济危机也好,最高领导人被刺杀也罢,最终的处理方式都是按照军队的思维进行处理。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让人指的深思的条款(规定),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日本军队的思想,这里由于篇幅的原因,不再论述。如果各位有其他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制造业“晚节末路”:真的只能沦为下游供应商?》

《在日本中国人的焦虑: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年年亏钱,索尼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背后是老谋深算》


日本二三事


“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武士阶层发动,以打仗为职业的武士及其信奉的武士道精神就包含着军国主义内容。木户孝允、西乡隆盛这些出身武士的明治维新领导者,从改革开始就提出“征韩论”,以侵略扩张作为“明治维新”后的发展国策。

“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吉田松阴在长洲藩办了所“松下村塾”,并提出了“皇国史观”,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观,也是明治政府外交的思想支柱。他的村塾里教出了日本未来掌控政权的木户孝允、坂本龙马、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等人。这些人一直把吉田松阴的“海外补偿论”作为近代日本扩张的思想基础,演变成占领朝鲜为途径,以满洲为据点夺取中国的“大陆政策”成了日本的最高国策。吉田松阴的学生山县有朋根据吉田松阴“武士道并不只限于武士”的理论,发布“军人敕谕”要求所有军人把天皇当成神来崇拜,强调军人的服从、勇敢和忠诚。

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主要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政治体制。政体学习的是有着深厚军国主义思想的德国,天皇除了拥有实权,还通过《宪法》承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日本帝国由天皇万世之统治”,“天皇总领统治大权,可自行宣战、讲和及缔结条约”。

法理上是由文官政府领导军队,日本的奇葩制度是军部在政府内阁有陆相和海相,只要军部觉得首相不能配合自己的侵略政策,可以让陆相辞职,不提供继任人选,日本内阁就要倒台。文官政府很难全面接受军部要求,这种情况下日本内阁只好让现役或退役军人来担任首相,形成了军政府。更有甚者日本的佐官级军事官员喜欢通过政变或者没有政府同意下的军事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越来越不可阻挡,连续的军人执政让侵略的路线彻底失控。最后只能让东条英机组阁并担任首相、陆相等多个部长,使日本彻底失败。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是必然的也是命中注定的。历史上的日本是一个领土面积非常小,资源十分匮乏,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些现实问题导致日本渴望获得像中国那样拥有丰富的资源,领土面积非常庞大的国家。要想解决本国的一切问题必须要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侵略战争。于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对外战争。首先是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政府并且同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获得了台湾并且将朝鲜从中国的怀抱中分离了出去吞并了整个朝鲜半岛。并且对朝鲜半岛展开了将近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而台湾也被日本统治了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甲午战争结束后因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问题日本和沙皇俄国展开了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比自己要强大的沙皇俄国。将东北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发展地区。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日本关东大地震带来的影响导致日本加快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军人派先是策划了炸死东北王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然后于1931年9月18日22点20分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之后的四个月里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于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随后日本政府完全被军人控制。日本政府变成了军人政府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随后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是由于长期投入侵华战争的经济投入太大,导致日本经济面临崩溃的地步。日本军人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发动了南下战役目标是夺取西方国家统治下的东南亚殖民地地区包括香港,印度,缅甸,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战略要地。后来日本如愿以偿占领了除印度和缅甸以外的所有东南亚地区。并且击败了英美国家军队。但是之前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偷袭。造成日本与美国的全面开战最后葬送了日本进一步发展军国主义的道路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被实力强大的美国军队打的遍地找牙。损失惨重。在中国和英国苏联以及其它亚洲国家军队的攻击下日本彻底崩溃军队基本上打光,最后美国给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彻底投降。日本军国主义顽固派被判处死刑。基本上摧毁了军国主义势力。日本由于发动侵略战争彻底葬送了自己。


手机用户62731673090


直到1850年,日本还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封建制国家,由三百个诸侯割据,类似于统一前的德国,是个几百个割据诸侯公国组成的地域,没什么油水,西方传教士在1600年代就已经来到日本,把日本作为一个对华贸易航海据点,西方人对日本有什么十分了解,可以说日本没有西方人想要的一切,日本农业以稻米为主,西方人不吃,土地狭小,产量也很低,对于西方人来说,日本毫无殖民价值。

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推动者叫坂本龙马,类似于一个流氓,日本叫浪人,也就是没产业没工作,靠一些搭桥牵线混饭吃的人物,他为何能成为明治维新重要人物,逻辑上很难理解,日本正史当然是各种不合逻辑的吹嘘。

最近一本揭密日本的书提到,这个穷呵呵的流氓突然支配着一比五亿日元的巨款,这笔钱有多大,对比当时普通日本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几个日元,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日本人口也就一两千万,也就是他支配的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老百姓一年的总收入,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历史没有记载,而当时在日本唯一有能力提供这比巨款的只有一个唯一在日本设有分支机构的汇丰银行,谁拿的钱也就很清楚了,汇丰银行为什么会给一个穷流氓这样一比钱,让他干了什么?日本为什么会有明治维新?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当然坂本龙马后来的结局也是不明不白的被杀了。

也就是说,日本明治维新显然是汇丰银行背后的英美资本量身打造的,为什么要投资日本?看看日本的位置就知道了,在中国俄国两个庞然大国旁边,中国虽然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却没有像全世界其它殖民地那样很容易征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也不能深入内部控制中国,而中国一旦醒过神来,对英美资本的世界霸权格局显然威胁巨大,俄国也是如此,需要在中俄身边打造个战争代理人国家,日本就是被选中的,因此直到日本和美国撕破脸打起来,美国从未中断对日本的战争物资支持,既然是战争代理人,当然必须是军国主义的。


光华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单纯的站在民族主义的角度看问题是这样,如果把当时中国的历史现状看事实,日本的所谓的"军国主义"完全是英雄主义情结,日本要解放中国要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中国通过大东亚共荣经济圈,将中国引领上一个团结繁荣的国家,从而通过引领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国家后辐射全亚洲共同繁荣,历史早己证明日本侵入中国东三省后,将东三省成功打造成亚洲繁荣的榜样地区,功不可没可惜日本"军国主义"的英雄情结,要使亚洲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被中国的民族主义打破也使中国人民自己在战后受尽了苦难,几千万人死于饥饿中。


我是韩书64岁小学文化


变法富强之后正好赶上瓜分世界狂潮,国际秩序处在萌芽期。基本都信奉弱肉强食法则。日不落帝国英国在背后撑腰,支持日本扩张。等一战占足便宜以后。停不下来了。一战以后开始有点国际秩序了。对日本的扩张也开始打击了。然而这时经融危机也来了。侵略已经成了海洛因,打仗早晚死,不打仗当时就瘫痪。


北漂叔叔


作为一个穷学生,寒窗苦读20年,好不容易毕业了,你想不想多挣点钱?作为突然发达了的乞丐,看到旁边地主年老体衰,地主媳妇年轻漂亮,你想不想抢过来据为己有?


daochuan2


地方小是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