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吳語、閩南語、粵語,哪個最接近中原古音?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雖然有“書同文”的政策,但是卻沒有進行“語同音”,所以中國歷史上,漢字還是漢字,但是漢語的語音變化卻非常的大。

我們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漢朝、唐朝、宋朝,根本就聽不懂當時的人說的話,穿越到明朝,江南地區的人勉強能聽懂明朝的“普通話”,只有穿越到雍正以後的清朝,我們才能完完全全聽懂清朝的“普通話”。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客家話、吳語、閩南語、粵語,哪個最接近中原古音?


因為南宋以後,中國北方長期處於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經歷了遼、金、元、清。中國北方的語音發生了極大改變,現在的北方方言已經不是原來的中原雅音了。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江以北的人不斷的移民到南方,所以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反而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語音,粵語、吳語、客家話、閩南語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

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粵語

粵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國時期。南越國時期是古粵語形成的雛形階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時,中原大量的華夏族來到嶺南地區定居,原來的土著居民則往山區和更南方遷徙,中原華夏族的到來,給嶺南地區帶來了當時中原地區的雅音,秦漢雅音融合當地少數民族的語音,形成了粵語語音,這是粵語形成的雛形階段。

南越國納入西漢版圖以後,在西漢至三國這麼一段時期是粵語的形成階段。當時中原地區的漢人來到嶺南地區,通用的是當時的雅言,嶺南當地的讀書人讀書用的是雅言,官府用的也是雅言,百越民族在使用雅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滲入了百越詞彙。這個時期的粵語是秦漢雅言+部分百越詞彙。

魏晉之際,五胡亂華,嶺南以北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當時的嶺南地區的粵語卻沒有受到影響,於是就出現了現在廣東話與嶺南以北的語言互不相通的局面。

在隋唐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粵語又受到了唐音的影響,所以今天的粵語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的獨特詞彙和文法結構。

總的來說,粵語保留唐音比較多,能夠對應中古漢語的發音,所以今天我們用粵語讀唐詩會比用普通話讀唐詩更押韻。

客家話、吳語、閩南語、粵語,哪個最接近中原古音?


閩南語

說完粵語,必須說一說閩南語,大批中原漢人進入閩南地區,是在西晉滅亡之時,這一移民事件被稱為“八姓入閩”、“衣冠南渡”。

永嘉之亂以後,大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躲避戰亂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陳、黃、鄭、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地區。

在今天福建省的省會福州,林、陳、黃、鄭四大姓的,佔一半以上。

因此閩南語是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雅言,但是閩南語內部的方言差別也比較大,有泉漳片、浙南片、潮汕片、大田片、三鄉片等。

福建不同地區的閩南語之所以差別比較大,是因為北方移民是在不同時期遷徙到福建的,帶來的是中原不同地方的雅音。

於是有人說,粵語是中古漢語的發音,閩南語也是中古漢語的發音,那為什麼兩者之間完全不能互通呢?

注意,這裡面有一個疊加的影響。粵語有秦漢雅音、魏晉雅音和隋唐雅音的疊加影響。閩南語則更多是魏晉雅音、隋唐雅言的疊加影響。另外福建和廣東各自還有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的疊加,廣東是南越、福建是閩越。

粵語和閩南語雖然不能互通,但是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所以用閩南語讀唐詩也很押韻。

如果非得把粵語、閩南語與古代漢語的語音對應起來,那麼按照臺灣學者邱顯聰的說法,認為閩南話基本上即為三代之商語,而粵語為周語。簡單來說,閩南話是先秦時期的河南話,粵語是先秦時期的陝西話。

閩南語與日語、韓語中的漢字詞的發音很接近,日語的漢字音中的“音讀”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漢地中原傳入的,有不少詞彙發音與閩南語幾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閩南語的發音是sè-kài ,日語的發音是sekai;開始閩南語的發音是 kai-sì ,日語是kaisi ;世紀閩南語的發音是se-ki ,日語是seiki。

日語、韓語中的漢字詞,粵語、閩南語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所以今天的韓國人、日本人講中文的口音很像廣東人、福建人講普通話的發音。

客家話、吳語、閩南語、粵語,哪個最接近中原古音?


客家話

關於客家人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客家人是正統漢人的後裔,秦漢至北宋時期,中原山西、河南等地的漢人遷徙到今天的粵、閩、贛三地交界處,並與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民系。第二種說法是客家人是正統的北方漢人南遷到華南地區,並沒有融合當地的少數民族。第三種說法是客家人的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南遷的中原漢人是少數群體。

客家話同樣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特點,比如現在普通話,都是開音節,沒有閉音節。什麼是開音節?什麼是閉音節?以韻母結尾的單詞是開音節,以聲母結尾的單詞是閉音節,我們現在的普通話都是以韻母結尾,沒有以聲母結尾的。而客家話當中有閉音節,單詞的詞尾經常以p、t、k 等聲母結尾。

吳語

吳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是吳越語和當時的華夏語融合而成的。在魏晉以後的幾次移民大潮中,吳語的空間被壓縮了,但是吳語的基本面貌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狀態。

吳語在明清以前,淮河以南的地區都是吳語,到了明清之際逐漸退縮的長江岸邊,晚清民國之際,再進一步往南退縮。

魏晉南北朝之際,東晉、宋、齊、梁、陳都是定都南京,南京周圍是吳語區,當時的雅言受到了吳語的影響,這個時期傳入日本的漢字的發音是吳音,而唐朝的時候傳入日本的漢字的發音是唐音,吳音和唐音是有區別的,但是後來日本文化主要是留學唐朝的日本人帶去日本的,他們以長安秦音為正統,所以唐音逐步佔據了主流,取代了吳音。

吳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百越語混合發展而來的,吳語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百越語的特徵。現代吳語中仍然含有百越語的底層詞彙,在語法上也有一些百越語的遺存。

吳語在秦漢之時形成以後,並沒有受到北方几次移民潮的衝擊和疊加影響,這一點與粵語、閩南語是不一樣的。隋煬帝當時講的肯定是唐朝的長安口音,也就是唐音,但是卻非常羨慕吳語,經常去揚州學習吳語,說明吳語未受魏晉以來中原漢語的影響。

本文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其實中國南方的方言更接近我們老祖宗講的漢語,我們應該重視地方方言,在非公共場合,在家鄉應該多說家鄉話。把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吳語發揚光大,而不要因為他們是不標準的普通話而羞於大膽的說出。推廣普通話是必須的,但保護方言也非常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