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吴语、闽南语、粤语,哪个最接近中原古音?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有“书同文”的政策,但是却没有进行“语同音”,所以中国历史上,汉字还是汉字,但是汉语的语音变化却非常的大。

我们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汉朝、唐朝、宋朝,根本就听不懂当时的人说的话,穿越到明朝,江南地区的人勉强能听懂明朝的“普通话”,只有穿越到雍正以后的清朝,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听懂清朝的“普通话”。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客家话、吴语、闽南语、粤语,哪个最接近中原古音?


因为南宋以后,中国北方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经历了辽、金、元、清。中国北方的语音发生了极大改变,现在的北方方言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原雅音了。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江以北的人不断的移民到南方,所以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反而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更接近我们老祖宗讲的汉语。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粤语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国时期。南越国时期是古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时,中原大量的华夏族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往山区和更南方迁徙,中原华夏族的到来,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雅音,秦汉雅音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了粤语语音,这是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

南越国纳入西汉版图以后,在西汉至三国这么一段时期是粤语的形成阶段。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来到岭南地区,通用的是当时的雅言,岭南当地的读书人读书用的是雅言,官府用的也是雅言,百越民族在使用雅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百越词汇。这个时期的粤语是秦汉雅言+部分百越词汇。

魏晋之际,五胡乱华,岭南以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时的岭南地区的粤语却没有受到影响,于是就出现了现在广东话与岭南以北的语言互不相通的局面。

在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粤语又受到了唐音的影响,所以今天的粤语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自身的独特词汇和文法结构。

总的来说,粤语保留唐音比较多,能够对应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我们用粤语读唐诗会比用普通话读唐诗更押韵。

客家话、吴语、闽南语、粤语,哪个最接近中原古音?


闽南语

说完粤语,必须说一说闽南语,大批中原汉人进入闽南地区,是在西晋灭亡之时,这一移民事件被称为“八姓入闽”、“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地区。

在今天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

因此闽南语是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但是闽南语内部的方言差别也比较大,有泉漳片、浙南片、潮汕片、大田片、三乡片等。

福建不同地区的闽南语之所以差别比较大,是因为北方移民是在不同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带来的是中原不同地方的雅音。

于是有人说,粤语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闽南语也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那为什么两者之间完全不能互通呢?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叠加的影响。粤语有秦汉雅音、魏晋雅音和隋唐雅音的叠加影响。闽南语则更多是魏晋雅音、隋唐雅言的叠加影响。另外福建和广东各自还有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叠加,广东是南越、福建是闽越。

粤语和闽南语虽然不能互通,但是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用闽南语读唐诗也很押韵。

如果非得把粤语、闽南语与古代汉语的语音对应起来,那么按照台湾学者邱显聪的说法,认为闽南话基本上即为三代之商语,而粤语为周语。简单来说,闽南话是先秦时期的河南话,粤语是先秦时期的陕西话。

闽南语与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的发音很接近,日语的汉字音中的“音读”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汉地中原传入的,有不少词汇发音与闽南语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闽南语的发音是sè-kài ,日语的发音是sekai;开始闽南语的发音是 kai-sì ,日语是kaisi ;世纪闽南语的发音是se-ki ,日语是seiki。

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粤语、闽南语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的韩国人、日本人讲中文的口音很像广东人、福建人讲普通话的发音。

客家话、吴语、闽南语、粤语,哪个最接近中原古音?


客家话

关于客家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客家人是正统汉人的后裔,秦汉至北宋时期,中原山西、河南等地的汉人迁徙到今天的粤、闽、赣三地交界处,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客家民系。第二种说法是客家人是正统的北方汉人南迁到华南地区,并没有融合当地的少数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客家人的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南迁的中原汉人是少数群体。

客家话同样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比如现在普通话,都是开音节,没有闭音节。什么是开音节?什么是闭音节?以韵母结尾的单词是开音节,以声母结尾的单词是闭音节,我们现在的普通话都是以韵母结尾,没有以声母结尾的。而客家话当中有闭音节,单词的词尾经常以p、t、k 等声母结尾。

吴语

吴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是吴越语和当时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在魏晋以后的几次移民大潮中,吴语的空间被压缩了,但是吴语的基本面貌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

吴语在明清以前,淮河以南的地区都是吴语,到了明清之际逐渐退缩的长江岸边,晚清民国之际,再进一步往南退缩。

魏晋南北朝之际,东晋、宋、齐、梁、陈都是定都南京,南京周围是吴语区,当时的雅言受到了吴语的影响,这个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吴音,而唐朝的时候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唐音,吴音和唐音是有区别的,但是后来日本文化主要是留学唐朝的日本人带去日本的,他们以长安秦音为正统,所以唐音逐步占据了主流,取代了吴音。

吴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混合发展而来的,吴语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百越语的特征。现代吴语中仍然含有百越语的底层词汇,在语法上也有一些百越语的遗存。

吴语在秦汉之时形成以后,并没有受到北方几次移民潮的冲击和叠加影响,这一点与粤语、闽南语是不一样的。隋炀帝当时讲的肯定是唐朝的长安口音,也就是唐音,但是却非常羡慕吴语,经常去扬州学习吴语,说明吴语未受魏晋以来中原汉语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其实中国南方的方言更接近我们老祖宗讲的汉语,我们应该重视地方方言,在非公共场合,在家乡应该多说家乡话。把粤语、客家话、闽南语、吴语发扬光大,而不要因为他们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而羞于大胆的说出。推广普通话是必须的,但保护方言也非常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