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軍為什麼迅速崩潰

法國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完全歸功於一戰。一戰的法軍擋住了德軍一系列的戰略進攻,使戰爭陷入塹壕戰、消耗戰,最後耗跨了德軍。

二戰開始時德軍的思維還是右翼進攻,這和一戰的施利芬計劃同出一轍。實際上德軍的統帥小毛奇擔心冒險,弱化了右翼,使德軍沒有力量實現突破包抄,戰役的態勢形成平推。雙方基本是對攻消耗,誰都沒有絕對主動權,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才會出現‘’凡爾登絞肉機‘’ 。

二戰法軍為什麼迅速崩潰

法國人知道德軍的主攻在比利時,採取的對策就是主力迅速搶佔比利時,擋住德軍。法軍的兵力、坦克、火炮都不比德軍少,所以法軍顯得很有信心。至於法國人自己的右翼,更不用擔心,因為有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建到比利時邊境時停工有兩個原因,一是比利時不同意,法國人也沒辦法。二是法國人考慮再三,認為這裡山路崎嶇,大兵力調動很困難,所以工程到此為止。馬其諾防線末端和比利時邊境的這一地區就是‘’阿登森林‘’,法國人認為萬事大吉,而曼施坦因恰恰看到這一點。

如果德軍按原計劃打,那麼德軍主力和法軍主力會在比利時面對面的、硬碰硬的交鋒。假使以這樣的方式作戰,一定會重演一戰時期的消耗戰格局,更何況德軍是先向右繞一個大圈子才能進攻法國,戰線的延長會增加德軍的困難。

在阿登山區實施以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為主的突破,法國人是想不到的,德國人也不敢想。德國陸軍總部參謀總部多次否決曼施坦因的方案,只是後來希特勒支持,使戰局的發展完全改變。

‘’曼施坦因‘’計劃改變了原先右翼包抄的思路,採取的是中心突破的方法,目的就是切斷在比利時法軍包括英國遠征軍的後路,如果做到這一點,勝敗立判。至於後面正面進攻法國,佔領巴黎,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二戰法軍為什麼迅速崩潰

1940年5月10日,西線開打。大規模空襲之下,首先發動的是包克的B集團軍群,向比利時荷蘭方向實施猛烈進攻,與此同時的空降作戰佔領了主要橋樑和要塞。而在馬其諾防線正面,勒布的C集團軍群發動了佯攻,這一系列的手段法國人是有準備的,於是大量集結在法國邊境的法軍主力英國遠征軍蜂擁而至,進入比利時。

德國人的佈局很成功,包克的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去比利時,勒布的集團軍群又牽制住正面法軍的行動。而在法國與比利時之間防線最薄弱的地方,將有倫斯德的A集團軍群實施決定性打擊。

古德里安突破阿登森林沒遇到什麼抵抗,只用兩天就到達馬斯河。馬斯河防線是法國戰役的核心所在,是能否切斷法軍英國遠征軍最關鍵的因素。英法當然知道這一點,於是在馬斯河,爆發了法國戰役中最大規模的空戰。空戰的結果有不同說法,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德軍裝甲部隊渡過了馬斯河,德軍控制了馬斯河防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國戰役大局已定。

陷在包圍圈的英國人法國人有兩個選擇,一是向南突圍,但這明顯做不到。法國的戰線已經被分割為兩部分,補給、交通已經切斷,部隊士氣戰鬥力已大打折扣。二就是向海邊撤退,其實這就是英國人的想法。以法國人的民族情感說,大部分法軍沒有撤向海峽,而是留在包圍圈裡,這也是法軍被俘比英軍多的最主要原因。

二戰法軍為什麼迅速崩潰

德軍裝甲部隊已沒有障礙,通向海峽的道路也暢通無阻。才接替張伯倫當首相的丘吉爾想扭轉局面,他向法國人建議,德軍只是少量裝甲部隊的突破,只有迅速動用戰略預備隊,打擊德軍側後,戰局就會有所改觀。法軍總司令甘未林的回答使丘吉爾很震驚,沒有預備隊。丘吉爾後來在回憶錄裡承認,德軍裝甲部隊在空軍配合下快速挺進,這種‘’閃電戰‘’的方式在戰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古德里安的長驅直入,打亂了英法聯軍的陣腳,也使德軍感到緊張。連續發來的停止前進的命令使古德里安怒不可遏,德軍統帥部的考慮是正常的,輕鬆的突破,進展的極其順利對德國人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希特勒也有所擔心,他也忌憚德軍側翼的保護,因為誰也不能判斷法軍還有沒有反擊的能力,法國還有沒有預備隊。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才使德軍的攻勢受到遏制。

‘’敦刻爾克奇蹟‘’說起來很複雜,有軍事上的決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量,這裡不加討論。從阿登森林突破開始,法國的軍事力量就被分割為兩個部分,首尾不能相顧,所以德軍很快就取得戰略上的優勢,戰役的主動權。英國遠征軍的撤走,法軍主力在比利時的損失,已使法國沒有能力抵抗德軍的繼續進攻。所以,接下來德軍攻陷法國,佔領巴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940年,法國之所以迅速失敗,不完全是軍事力量的差距和經濟實力的不足,最大的差距在於戰略思想的體現和戰術素養的構成。德軍採用的空地一體的配合、裝甲力量的集中、長驅直入的進軍,已完全具備現代化作戰的雛形。戰略思想的落後,是法軍迅速崩潰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